- 老北京有意思(套裝5冊)
- 班宏躍 趙敏編著
- 1651字
- 2021-08-04 09:56:19
放屁——拉貓

老北京有一種叫作拉貓的小玩具,通常是用泥土制作的,也有陶瓷制作的,曾經與貓咪一樣,深受老北京小孩子的歡迎。
老北京人很喜歡貓,無論是皇室,還是平民,都對貓喜愛有加。傳統的老北京貓主要有兩個品種,一種是貍貓,身
手敏捷,是捕鼠能手,是百姓的寵物。還有一種是獅貓,是波斯貓與本土貓混雜而形成的,毛很長,造型威猛,深受皇家喜愛。
明朝的嘉靖皇帝非常喜歡貓,在宮中建了貓兒房,專門養貓。貓兒房里的貓有官職和昵稱。例如公貓叫“小廝”,母貓叫“丫頭”,絕育貓叫“老爹”,貓中老大叫“管事”。嘉靖最喜歡的兩只貓叫雪眉和獅貓。雪眉毛發卷曲呈微青色,雙眼晶瑩,雙眉潔白如玉;獅貓頸部毛長、頭大而耳短、兩眼圓睜、不怒自威。愛貓死后,嘉靖皇帝悲痛不已,幾日不吃不喝,用金棺把貓葬于萬壽山,為其造碑立冢,起名“虬龍冢”。嘉靖皇帝還讓大臣們為愛貓寫祭文“薦度超升”。有個叫袁煒的大臣寫了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感動了嘉靖皇帝,于是袁煒從此官運亨通,直至入閣。

宣德皇帝《花下貍奴圖》
除了嘉靖,萬歷皇帝也是非常喜歡貓。據說因為萬歷皇帝喜歡貓,宮貓可以毫無禁忌地在各宮中撒歡游玩,遇到人也不會避讓,反而會主動撲上前。還有宣德皇帝,也很喜歡貓,創作了不少關于貓的畫。到了清朝,乾隆皇帝非常喜歡貓,他喂貓的器皿,是一只北宋汝窯燒制的天青釉蓮花式溫碗,堪稱國寶。
而老北京平民對貓的喜愛,則體現在四九城里到處有貓的身影。比如老北京小吃中有一種叫貓耳朵,北京方言里有
鬧貓、炸貓等俗語,還有一種玩具叫拉貓,即用泥做中空貓頭,下糊牛皮紙,紙中有洞,穿上涂松香的棉線,一拉線,玩具就會發出聲音。
拉貓個頭兒并不大,小巧玲瓏,和雞蛋大小差不多。普的拉貓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畫著貓頭圖案的小泥球,高級一點的就是陶瓷制作的。
拉貓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在于拉貓的底部封紙的種類不同。如果拉貓的底部是用牛皮紙封的,拉出來的聲音就會類似于放屁聲,這種聲音是早前孩子們最喜歡聽的聲音,所以孩子們也管用牛皮紙封口的拉貓叫作“放屁貓”。

清代宮廷畫《貓戲圖》(局部)
但放屁貓也可以拉出別的聲音,比如斷斷續續地拉繩子,就會發出類似于鴨子叫的“嘎嘎嘎”聲。如果是急促地拉,就能聽到“咕咕咕”的母雞下蛋的聲音。如果連續拉兩次停一下,就會有“嗒嗒”的馬蹄聲傳出。
拉貓發音的原理是什么呢?
這與拉貓的內部構造有關,因為拉貓的肚子是空的,底部是用一層厚厚的紙糊著的,與鼓面十分相似,這個鼓面的中間就被稱作貓屁股,在貓屁股上穿一根棉線,再在棉線上涂上松香。當手拉棉線時,棉線和手發生摩擦,繩子就會振動,進而引發鼓面的振動,再加上貓肚子是空的,原理類似于共鳴箱,使振動的聲音更加響亮
但要記住,拉繩子的時候千萬不能用太大的力氣,否則,貓屁股上封底兒的牛皮紙就會被拉壞,拉貓就不響了。

老北京的平民喜歡養“胡同貓”
通常情況下,老北京的這種玩具都會做成貓頭形的,或者是在上面畫個貓頭的圖案,因此大家伙兒都管它叫拉貓。其實完全可以將貓頭換成狗頭,或者是其他小動物的頭,但是老北京人對貓有著一種獨特的感情,而且小孩子們也都喜歡小貓多一些,因此,做成貓頭形狀的更多,拉貓就此成為廟會集市上固定的一種小玩具,因為價格要比琉璃喇叭便宜,買的人也就很多。
現如今,可供小孩子玩的玩具實在是太多了,像拉貓這種老式的手工玩具,都幾乎被人們遺忘了。
而且由于拉貓只是在平民百姓之間流傳,價格低廉、工藝簡單,也不是什么特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幾乎已經失傳。或許,再過些年,拉貓就會僅僅存在于一些老北京人的記憶中,成為絕響了。
乾隆的貓食碗

乾隆皇帝盛放貓糧的器皿
乾隆年間,一位意大利傳教士送給皇帝一只藪貓。這只貓體形像一頭小型獵豹,軀干和四肢修長,皮毛黃色且有黑斑,雙目明亮,甚是有神。乾隆皇帝格外青睞這只來自異域的小貓,特意選了一只北宋汝窯燒制的青瓷蓮花式溫碗喂貓。這只碗瓷胎細膩,器型優雅,釉色溫潤如玉,是乾隆最喜歡的器物,視為珍寶,每至冬季以此栽植水仙,置于御案之上。為了讓貓吃食方便,他還令人給這只碗配了一個紫檀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