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韓原之戰:邁向大國之路
- 秦朝原來是這樣(白金升級版)
- 醉罷君山
- 5528字
- 2021-07-26 15:52:32
在秦穆公之前,秦國的歷史相當簡略,甚至連君主叫什么名字,也無從考。盡管秦人以自己的堅強在西部殺出一片新天地,但中國文明的重心始終在中原。此期中原的史料已是相當豐富,秦國史料卻幾乎一片空白。直到秦穆公橫空出世,在諸侯國中大放光芒,秦國的史料才豐富起來。有了這些珍貴的史料,我們才能對秦穆公的事業有更深刻的理解。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正式即位。
這時距驪山之亂、西周滅亡已過百年。東周天子暗弱,早已失去統率諸侯的能力,天下政治形勢大變,大諸侯國開始從幕后走到臺前,揮舞霸業的旗幟,其中的領軍人物是第一代霸主齊桓公。齊桓公能稱霸的原因,在于任用管仲為相,以“尊王攘夷”為號召,建立新的政治秩序。
秦穆公深知秦國人民堅忍不拔、耐力超絕,然而文化上的落后,使得人才凋零,難以同東方諸侯一決雌雄。在國家小的時候,還比較好管理,隨著疆域的不斷擴大,秦國急需政治上的人才,來管理這個蒸蒸日上的國家。
人才引進,便成為秦穆公的基本國策。
穆公四年(前656),秦穆公迎娶晉獻公的女兒,此舉意在緩和兩國緊張的關系。這個政治婚姻讓秦穆公有意外的收獲,在晉國公主的陪嫁奴仆中,竟然有一個大政治家,這個人便是百里奚。
一個政治家怎么會淪落到奴仆的地步呢?
這里有一段十分曲折的故事。
百里奚原本是虞國大夫。兩年前(前658),晉獻公向虞國借道攻伐虢國,百里奚力勸虞君,萬萬不可讓晉軍過境。收受賄賂的虞君根本不聽百里奚的勸告,結果晉國攻占虢國后,順水推舟把虞國滅了。百里奚成了階下之囚,后來被當作陪嫁奴仆,跟隨公主到了秦國。
一個堂堂的虞國大夫,從高官變成奴仆,百里奚哪里忍受得了這種恥辱。入了秦國境內,他找機會逃跑了。這一逃,逃到了楚國。
不料他的運氣實在差得很,跑到楚國后,被楚國人當作秦國間諜,又一次身陷囹圄。求賢若渴的秦穆公早聽說百里奚的賢明,聽到他逃走的消息后,心中郁郁不樂。后來打聽到百里奚在楚國被抓走,秦穆公愁眉頓展,喜上心頭。
怎么把百里奚弄回秦國呢?
起初秦穆公的想法是,開高價換回百里奚。不過他轉念一想,這時楚國人只把百里奚當作間諜,不知他乃是高明的政治家,倘若秦國開價太高,反而會引起楚國人的懷疑。只有低賤的價格,才會令楚國人相信這不過是個無足輕重的人物。
秦穆公開出的價格低得不能再低了:以五張羊皮換一個大活人。
據《史記》記載,此時百里奚已經年過七十,連干活的力氣都沒有,在楚國人眼中,連五張羊皮都不值,他們很樂意與秦國做交換。
這樣,百里奚又被帶回了秦國。
唉,難道自己一大把老骨頭,竟然要以奴隸身份終其一生嗎?
正當百里奚長吁短嘆時,命運女神卻跟他開了個大玩笑。
前來迎接他的,不是手執皮鞭的管家,而是秦穆公本人。秦穆公非但沒把他當作奴仆,反而敬若上賓,謙虛地向他請教如何治國。老邁的百里奚不無感慨地說:“老夫不過是亡國臣子,哪有資格讓國君親自討教哇?!?
秦穆公以恭敬的語氣說:“虞君不聽您的勸告,才招致亡國的命運,并非您的過錯。寡人雖然無才,卻思賢若渴,希望您幫助寡人治理國家?!?
命運果然鬼使神差,神妙莫測。自己曾在虞國久居高位,無奈忠言逆耳,以致亡國。今日身處異鄉,地位卑賤,年紀老邁,不敢幻想未來。豈知山重水復,柳暗花明,枯木又逢春。上天把他流放到這片荒涼的土地,不正是要他成就一番豐功偉業嗎?
百里奚與秦穆公相坐而談,忘了吃忘了睡,竟整整談了三天三夜。年輕的秦穆公不恥下問,年老的百里奚有問必答,君臣其樂融融。三天后,百里奚一躍成為掌管國政的大夫,因為他是以五張羊皮換來的,故而被稱為“五羖大夫”。
峰回路轉,百里奚并沒有得意忘形。
他對秦穆公說:“我的才能比不上蹇叔,蹇叔十分賢明,只是世人不知道罷了。”
接著,他對秦穆公講了蹇叔的故事。
蹇叔是百里奚的好朋友。
與百里奚熱衷功名利祿不同,蹇叔為人低調,深居簡出,隨遇而安,淡泊名利。百里奚年輕時曾經游歷齊國,想混個一官半職,卻落得個四處碰壁,以乞食為生。在落魄時,他認識了蹇叔,兩人雖然性格很不同,但互相欣賞對方的才華,遂成為好友。在蹇叔的支助下,百里奚度過了最艱辛的日子。
有一次,百里奚到了周王室領地,遇到周惠王的弟弟子穨發動政變(前675),驅走了周天子,自己登上王座。他聽說子穨喜歡牛,自己在養牛上有一套辦法,想以此來博取子穨的歡心。這時蹇叔出來阻止,認為子穨的政變不可能成功。過了不久,果然周惠王成功復辟,子穨的跟隨者大多被誅殺,百里奚得蹇叔的阻止而幸免于難。
多年一事無成后,百里奚決定到虞國去碰碰運氣,撈了一個官職,步步高升。蹇叔警告他說,虞君昏庸無道,聽不進大臣的勸告,這樣的君主不值得跟從。名利熏心的百里奚聽不進蹇叔的勸告,結果虞國被晉國所滅,自己淪為階下囚。
百里奚將自己的故事說給秦穆公聽,極力推薦蹇叔:“每次我聽蹇叔的建議,都可以化險為夷。只有一次沒聽他的話,就遭遇國破被囚的命運,由是可知蹇叔是個非常有智慧的人?!?
秦穆公聽了大喜過望,不久后,他以非常貴重的禮物誠懇地請來蹇叔,拜為上大夫。
百里奚與蹇叔成為秦穆公的左膀右臂,在內政治理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不僅如此,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與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后來都成為秦國重要的將領。秦穆公僅僅以五張羊皮的代價,換來四位杰出的人才,絕對是劃算的投資。
在百里奚與蹇叔的協助下,秦穆公得以從繁忙的內政事務中解脫出來,專心于外交事務與軍事擴張。
秦國地處西隅,向東之路被晉國所阻。秦晉兩國,受周邊蠻族的影響很深,與中原諸國相比,軍國主義思想非常鼎盛,崇尚武力,民風勇悍,是棋逢對手的兩個國家。如何處理與晉國的關系,成為秦穆公最關心的問題。
雄心勃勃的秦穆公,不想去招惹這個強大的鄰居,他積極改善與晉國的外交關系。
與秦國相比,晉國內部權力斗爭趨于白熱化。
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寵幸的驪姬設了一個局,誣陷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三人欲陷害老爹。獻公大怒,殺心頓起。太子申生自殺身亡,夷吾與重耳遠走他鄉避難。四年后,晉獻公病逝,驪姬的兒子奚齊被立為國君。然而,對驪姬心懷不滿的大臣們發動政變,殺死奚齊與驪姬。一時間,晉國的政局撲朔迷離。
晉國的內亂引起秦穆公的密切關注。
逃亡在外的晉國公子夷吾希望得到秦國的相助,他與秦穆公達成一項秘密協定。該協定的核心內容是:秦穆公幫助夷吾返回晉國當上國君,晉國將割讓五座城邑給秦國作為酬謝。對秦國來說,這可真是太劃算的買賣了。
秦穆公得到夷吾的許諾后,當機立斷,派遣軍隊護送公子夷吾回國。在秦國的支持下,公子夷吾順利返回晉國,登上國君寶座,史稱晉惠公。
任務完成了,晉惠公該信守承諾了吧。
可是晉惠公翻臉不認賬,拒絕割讓土地。
這一刻,秦穆公感覺自己成了冤大頭。
晉國與秦國的關系迅速惡化。
公元前647年,晉國發生大規模的饑荒。晉惠公厚著臉皮派人到秦國,請求秦穆公將糧食賣給晉國。秦穆公還為晉惠公違約而憤憤不平,現在晉國人找上門,要不要提供糧食援助呢?
公孫枝對秦穆公說:“我看還是先給他們提供糧食援助,如果晉國人知恩圖報,就會把約定的土地割讓給我們;如果晉國國君再次忘恩負義,那么他的百姓必然離心,一旦政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我們前去攻打,他們必敗無疑?!?
秦穆公心里很猶豫,又問百里奚:“要不要給晉國人提供援助?”
百里奚回答說:“天災流行,這是各國都難免發生的事情,救災恤鄰,是符合道義的,多做善事,國家會有福報的?!?
當時身在秦國的晉國流亡分子丕豹,他的父親被晉惠公所殺,如今晉國饑荒,這是報復晉惠公的最好機會。他跑來對秦穆公說:“現在正是攻打晉國的時候?!鼻貒蟪级剂χ鲗x國實施人道主義援助,丕豹卻投井下石,這令秦穆公很不高興,他正色說:“晉國國君著實可惡,但是人民卻是無罪的?!?
一個國君對敵國能有如此胸懷,秦穆公不愧為偉大的政治家。
救急的糧食通過水路,源源不斷地從秦國運輸到晉國災區。這次大規模的糧食運輸,又被稱為“泛舟之役”。
晉惠公是否感恩戴德呢?
不。
他從來不是知恩圖報的人。
風水輪流轉。第二年,輪到秦國鬧饑荒了。
秦穆公派人趕往晉國,請求晉惠公提供糧食援助。晉惠公是十足的地痞無賴,又一次忘恩負義,拒絕賣糧。
晉惠公的背信棄義,終于激怒了秦穆公。秦國人憑借自己的堅強,克服天災,度過了最艱苦的饑年。第二年災情緩和后,秦穆公要報復了。
穆公十五年(前645),秦國大舉發兵,越過邊界,殺入晉國,三戰三勝,渡過黃河,兵臨韓原。
面對秦國人兇悍的攻勢,晉惠公不甘示弱,決意親征,與秦穆公一較高低。
晉惠公親抵韓原,先派大將韓簡去偵察秦軍的虛實。
韓簡回來后向晉惠公匯報說:“秦軍的人數比我們要少,但斗士比我們多了一倍?!?
晉惠公聽了很納悶,問道:“這話怎么講?”
韓簡答道:“秦國曾多次幫助晉國,晉國一次也沒有報答,他們才興師問罪?,F在您不但不反省自己,與秦國和解,反倒傾國家之力迎戰。我軍士氣低落,秦軍士氣高昂,這樣看來,秦國的斗士何止比晉國多一倍呢?”
晉惠公聽后怒氣沖沖地說:“一個普通人都不能受人輕侮,何況是一個國家呢?”他讓韓簡充當先鋒,向秦軍挑戰,并傳話給秦穆公:“寡人不才,只能把軍隊集合起來,不能解散他們。您如果不退兵,將無處逃命。”
秦穆公聽后不禁輕蔑一笑,派公孫枝答復道:“您還未返回晉國時,寡人為您憂懼;您地位尚未穩固時,寡人為您擔心;現在您的地位穩固了,我豈敢不接受您挑戰的命令呢?”
韓簡知道秦軍上下同仇敵愾,氣勢如虹,他回到兵營對左右說:“我們如果能活著當秦國人的俘虜,就已經是幸運了?!?
連晉國大將都失去信心,更不用說一般的將士了。
九月十三日,秦、晉這兩支最兇悍的軍隊在韓原展開巔峰對決。
秦軍如餓狼撲食,晉軍如猛虎下山;秦軍的士氣旺盛,晉軍則人多勢眾。這是勇者的時代,兩位國君親自揮戈,各自在戰車上參加戰斗。晉軍將領韓簡的戰術是擒賊先擒王,他的戰車迅速插入秦軍陣中,直撲秦穆公。
晉軍人多勢眾,占據上風。秦穆公在戰斗中負傷,形勢很不樂觀。正當此時,不知從哪冒出三百個野人,手執武器,力大無比,沖入晉軍營中,把晉國人殺得人仰馬翻。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不要說晉惠公看得兩眼發愣,就連秦穆公也不知這支奇兵是何方神圣。
有果必有因。
原來在幾年前,秦穆公乘坐的一匹好馬走失了,被岐山下三百個野人宰了吃掉。后來這些野人被秦吏抓到,打算嚴懲。秦穆公擺擺手說:“算了。君子不能因為牲畜的緣故傷害人的性命。我聽說只吃馬肉不喝酒,是會傷身體的?!庇谑窍铝钯n酒給三百個野人。這些野人雖沒什么文化,卻比晉惠公懂得知恩圖報的道理。他們聽說秦穆公與晉惠公大戰于韓原,遂抄起家伙趕來助陣。正好瞧見秦穆公為晉軍圍攻,還掛了彩,野人們便沖上去解圍,救了秦穆公一命。
由是看來,做善事還是有善報的。
三百個野人參戰,秦軍反敗為勝。
與秦穆公相比,晉惠公倒霉得多,他的戰車陷入泥濘之中,動彈不得。秦軍一擁而上,將晉惠公活捉了。國君被生擒,群龍無首,晉軍被打得大敗而逃,同時被俘虜的,還有不少晉國大夫與將領。
晉惠公是個忘恩負義的家伙,秦人恨之入骨,若是被押回秦都,恐怕小命難保。秦穆公放出這樣的話:“我要拿這小子來祭祀上天。”
有一個人焦慮不安。
她就是秦穆公的夫人秦穆姬,也是晉惠公的異母姐姐。穆姬與弟弟不同,很有人情味,弟弟落難,她怎么能袖手旁觀呢?
怎么救?女人有女人的辦法:以死相逼。
穆姬帶著兩個兒子、兩個女兒,登上高臺,高臺下堆滿干柴。為了營造悲情效果,她光著腳,披著麻衣黑巾。
她派人對秦穆公說:“天降災難,使秦、晉兩國兵戎相見。如果晉國君主白天被押進秦都,妾就在晚上自焚;如果晚上押進秦都,妾就在早晨自焚。這件事,請您好好考慮?!?
秦穆公沒有想到夫人來了這么一手,他嘆氣道:“俘虜晉國君主,我本以為可以凱旋,倘若好事變成喪事,抓了晉國君主又有什么意義呢?”
想殺晉惠公者大有人在。
公子縶說道:“不如把晉君殺了,以免他回國后又與我們作對。”
公孫枝不同意,提出另一個方案:“不如有條件地釋放晉國君主,條件就是讓晉國太子到秦國來充當人質。晉是一個強國,我們無法消滅它,殺了晉君,只會加深兩國的仇恨?!?
秦穆公心里明白,晉國的實力絕不在秦國之下,韓原之戰的勝利,實有僥幸成分。他興師伐晉,只是為了給晉惠公一個教訓,并非想殺了他。再加上夫人穆姬以死相威脅,這人更殺不得了。他認可公孫枝的方案,與晉國進行談判。
晉惠公已是階下之囚,當然沒有資本談判,只得委托國內執政大臣呂甥為全權談判代表,前往秦國。
躊躇滿志的秦穆公問呂甥:“對于和談一事,晉國內部的觀點一致嗎?”
呂甥回答說:“不一致的。有些人以國君被俘為恥,為陣亡者悲傷,不怕征稅賦、修兵革之苦,立太子圉為國君;他們說,寧可事奉戎狄,也要報仇。有些人愛戴國君,知道其過錯,因此不惜征稅賦、修兵革以待秦國釋放國君的命令;他們說,必定報答秦國之恩,雖死無二心。所以說晉國民眾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秦穆公點了點頭,又問說:“晉國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國君呢?”
呂甥回答說:“有些人表示擔憂,認為國君很難幸免于難,他們說,我國得罪了秦國,秦國豈肯釋放國君回國呢?有些人抱著寬恕之心,認為國君能安全返回,他們說,我們承認犯了過錯,秦國必然會釋放國君,這是天大的恩德,同時也是一種威嚴,秦國憑借此恩德與威嚴,可以稱霸諸侯了。如果秦國廢掉了晉侯,只會把以前的恩德變為怨恨,這樣對秦國有什么好處呢?”
聽了呂甥的回答,秦穆公肅然起敬,晉國有人才,晉國不可欺。
談判的結果,秦國同意釋放晉惠公以及其他俘虜;晉國割讓河西之地,以及部分河東之地,同意遣太子入質秦國。
韓原之戰,是秦國歷史上重要的一次戰役。在此之前,秦國一直處于東周政治的邊緣地帶,憑此一役,秦國重創晉國,震動諸侯。從此,秦國開始為東方諸侯所關注,政治地位及影響力也不斷提升,躋身于強國之列。秦穆公在戰爭前后的表現,實有大國君主的雍容氣度,秦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由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