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理心的力量:非暴力溝通的奧秘
- 董國臣
- 767字
- 2021-07-22 17:16:20
誠實表達從學會觀察開始
非暴力溝通的一個要素是觀察,觀察是指我們直接聽到、看到、聞到、嘗到和觸碰到的。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太習慣用觀察的語言,而常常用評判的語言來說話。比如,我們會對孩子說:“你看了一晚上的電視,沒有做作業。”我們往往以為這就是觀察,而忽略了這句話背后真正的事實。什么是觀察呢?觀察可能是:“從6點到9點,我經過你的房間四次,看你都坐在電視機前。”這是對客觀事實的描述。
我們認為自己說的是客觀事實,實際上是我們帶著情緒,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來表達我們內心對他人的批評和指責。所謂評判,指我們看到一件事情會產生很多的想法和解讀,然后也會產生很多情緒,我們就把這種想法、解讀和情緒表達出來了。
我上課的時候,往往一提到“你看了一晚上電視,沒有做作
業”,很多家長就會急著說:“老師,這是一個很客觀的事實啊。作為家長,我這么說已經很客觀了。”
可見,很多時候我們并沒有把注意力放在事實上,而是放在頭腦加工之后的事情上。如果你并沒有真的一晚上都陪在孩子身邊,你就不能說他看了一晚上電視,沒有做作業。因為還有很多種情況,比如孩子一邊看電視一邊寫作業,或者孩子早已寫完作業了,再或者孩子剛打開電視看一會兒你就發現了……真的有很多可能。
我們盡量描述觀察的時候,就可以回到真正發生的事實層面。我們之所以不提倡評判,并不是說觀察和評判之間孰優孰劣,也不是說生活中不能有評判,而是因為評判是豺狗常用的語言模式。
這種語言模式造成的結果往往是悲劇性的。當你說孩子看了一晚上電視沒有做作業的時候,孩子很可能會對你說:“媽媽,你對我有意見!一晚上是八個小時,我只看了兩個小時電視。”
這時候,你們可能會產生很多沖突。你們把注意力放在爭論一晚上是幾個小時上,而忽略了真正要表達的事情。你跟孩子真正要談的事情絕對不是一晚上是幾個小時,你在意的是孩子是否寫完了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