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趣得讓人睡不著的大宋史
- 唐俑
- 2277字
- 2021-07-22 14:36:42
沒拿下西夏,這個皇帝含恨而死
01
中國歷史上最有雄心壯志的皇帝是誰,這個不太好說,但要說宋朝最有雄心壯志的皇帝是誰,非宋神宗趙頊莫屬,他的死就與這個雄心壯志有關。
小趙的第一個雄心壯志是改革。之所以叫他小趙,是因為他認為非改革不可的時候年僅20歲,那是治平四年(1067),他剛登上皇位。實際上,在他當上皇帝之前,國家就在走下坡路了,無論是政治還是經(jīng)濟都糟糕透頂,國家財政出現(xiàn)巨虧。據(jù)《宋史·食貨志》記載,治平二年時居然虧空1570多萬貫,內(nèi)憂加外患使他認識到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
之前他只能干著急,如今大權在握,可以大展宏圖了。
改革首先得有人才。他看中的人才是王安石,后者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表達的理財治國思想,讓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所以他一上臺,就委王安石以重任,這招致許多在朝老臣的不滿,不少老臣紛紛表示王安石不可為相,歐陽修等名臣甚至因此辭職,但都沒有用。
大臣們的阻撓不僅絲毫沒有動搖小趙的決心,他還于熙寧二年(1069)二月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變法圖治、富國強兵的序幕就此拉開,史稱“王安石變法”,也叫“熙寧變法”。
遺憾的是,這個宋神宗寄予厚望的變法,最終卻以失敗告終。失敗的原因一言難盡,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王安石變法“背離和挑戰(zhàn)了一切變法的終極目的,既無視自由的最高原則,也違背了公正平等的根本原則,最終必然會因為消減每個國民的利益總量而流產(chǎn)”。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除了提振經(jīng)濟,使國家變得富強之外,另一個重要的目的是“整軍”,這與宋神宗的強軍夢不謀而合。小趙的雄心壯志,也包含滅掉遼、夏,既為了雪恥,也為了開疆拓土。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小趙借變法之機籌建了52個軍用物資庫。也就是說,從變法開始,他就在做戰(zhàn)爭準備了。
02
早在這之前,小趙就對西夏恨得牙癢癢,做夢都想把它滅了。因為從仁宗朝開始,契丹人就是大宋的死對頭,宋夏戰(zhàn)爭中契丹人對大宋犯下的罪行可以說是罄竹難書。雖然后來議和后向宋稱臣,但宋每年賜西夏絹13萬匹、銀5萬兩、茶兩萬斤,給宋造成沉重負擔,至今沒喘過氣來。這樣的眼中釘肉中刺,到了非拔不可的地步了。何況搞定西夏后,還可以挾制吐蕃,對大宋國威是極大的提振。
1067年,也就是宋神宗上臺的那一年,就有一個支持變法的叫王韶的軍事家,向小趙上了三篇《平戎策》,被宋神宗毫不猶豫地采納,因為他提出的“收復河(今甘肅臨夏)、湟(今青海樂都南)等地,招撫沿邊羌族,孤立西夏,最后伺機平定西夏的方略”,“甚合朕意”。
4年后,宋神宗設洮河安撫司,王韶被任命為安撫司老大,經(jīng)略河湟(今青海省和甘肅省境內(nèi)的黃河和湟水流域)的任務就交給他了。
王韶不負厚望,第二年就干了一票大的,一次招撫吐蕃一部落30多萬人,并且“拓地二千余里”。朝廷接著又在熙州(今甘肅臨洮)設熙河路,經(jīng)略安撫使的重任又落到王韶頭上。王韶的成就使宋神宗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對西夏用兵的決心也更大了,信心更足了。
西夏那邊也不是沒有動靜,而且這動靜對大宋還不是壞事。原來西夏惠宗李秉常還不算是太糊涂,明白和大宋斗下去沒有好果子吃,最好還是和平相處,這樣對大家都有好處,人家做買賣的還講究個和氣生財呢。而要想和大宋和好,最好的辦法是把河、洮等州黃河以南的土地還給人家。
要說李秉常這想法,也還算靠譜,反正那些土地是搶來的,如今不過是物歸原主而已,對西夏來說一點兒損失也沒有。然而梁太后卻不答應,還把李秉常關了起來。鄜延(路名,治所在延州,今延安)副總管種諤覺得機會來了,立即上疏宋神宗,建議馬上攻夏。
03
元豐四年(1081)七月,五路攻夏大軍組成,擔任主帥的李憲領兵出熙河路,其他幾路的主將分別是高遵裕、劉昌祚(受高遵裕節(jié)制)、王中正、種諤(受王中正節(jié)制)。五路大軍同時開拔,會師于靈州(今寧夏青銅峽東)。
一出動就是五路大軍,勢頭真是不小。但志在必得的宋神宗卻犯了一般人犯不了的錯誤,他任命的主帥李憲和另一個主將王中正是宦官,高遵裕是宋神宗外叔祖(明擺著屬于任人唯親),要命的是,他們都不會打仗!
如此用人的結果,基本上沒有多大懸念,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
不過開局還是不錯的,當年八月,種諤一路順利拿下米脂城。可惜宋軍只胡了這一把,之后盡點炮,點的還是大炮:十月,攻克米脂的種諤把軍隊開到石洲(今陜西橫山東北)時糧食供應不上了,又遭大雪摧殘,凍死將士無數(shù),活著回來的最多3萬人;宦官王中正率軍來到宥州(今內(nèi)蒙古烏審旗西南)時也是糧草不繼,兩萬多人成了餓死鬼;高遵裕這一路也是9萬人馬,十月進抵韋州(今寧夏同心東北)時還是因糧草問題不敢繼續(xù)前進,停下來等糧草。只有劉昌祚還像個樣子,他指揮所率的5萬蕃漢兵打退了西夏的3萬兵,使后者的阻擊沒有成功,于當年十一月來到靈州城下。高遵裕的部隊隨后也來到靈州城下,這個私心很重的家伙卻不許劉昌祚攻城——頭功是老子的,你給我靠邊!結果錯失攻城良機,再攻時人家已經(jīng)做好準備了。高遵裕指揮部隊連攻18天都未能攻下,西夏軍又是挖開黃河大堤大水灌宋營又是斷宋軍糧道,宋軍凍死溺死餓死者不計其數(shù)!
04
禍不單行。元豐五年(1082),采納給事中徐禧之計修筑的,意在攻占西夏橫山地區(qū)的永樂城又遭西夏30萬大軍圍攻,永樂城落入西夏之手,徐禧等將士戰(zhàn)死。
接連兩次大敗,先后損失兵民近百萬,受打擊最大的自然是宋神宗。對他來說,對西夏用兵的失敗,破滅的不是肥皂泡,而是他這輩子最大的希望。最大的希望都破滅了,活著還有什么意思?老天啊,你既然不站在我這一邊,干脆把我也收了去吧!
在朝廷上對著群臣大哭一場后,神經(jīng)近乎崩潰的宋神宗真的一病不起,于元豐八年三月五日“含恨而逝”,享年37歲。
宋神宗的故事充分說明,出來混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這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