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青少年都應該讀的中國歷史故事:清朝
- 朱燕
- 605字
- 2021-07-22 14:36:16
滔天大禍
莊允城把《明史輯略》刊印出來的第二年,歸安知縣吳之榮告發了他。不過湖州知府陳永命收了莊允城的賄賂,把這事兒給壓了下來。可莊允城實在是考慮不周,只給了湖州知府賄賂,卻沒有賄賂告發者吳之榮。
吳之榮不高興了,于是他又二次告發,將事情越鬧越大,甚至直接驚動了輔政大臣鰲拜。當時康熙年幼尚未親政,鰲拜則令刑部徹查此事,并嚴厲懲治相關人員。
因為是鰲拜主理此事,所以刑部不敢怠慢。他們把跟這本書有關的所有人,包括莊家的人、編書的名士、刊印的工人、賣書的老板、藏書的人全都抓起來,早就死去的莊廷鑨還被挖開墳墓焚骨。
這個案子先后牽連千余人,被殺的有七十多人,被流放的有幾百人,是清朝第一大文字獄(12)。
相關鏈接:
文字獄
文字獄是指統治者迫害知識分子的一種冤獄,在歷朝歷代都有文字獄的記錄。但是唯有清朝,文字獄貫穿了整個清代二百五十年左右。尤其是自順治開始,中經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歷時一百四十余年,所興的文字獄對社會構成了嚴重威脅。
有時候文字獄的起因也十分荒謬,比如在雍正時期,有一個名叫徐駿的翰林官,在奏章中不小心把“陛下”寫成“狴下”,就被革了職。之后再追查,發現他寫過兩句詩:“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追查的人說,詩里的“清風”暗指清朝,這是在諷刺清朝發源于蠻夷之地,沒有文化底蘊。于是,徐駿又被判定犯了誹謗朝廷之罪,把性命也送掉了。
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說明清朝統治者在處理文化融合的問題上十分敏感,甚至還有些心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