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游戲大王的高情商育兒法作者名: 劉勇赫本章字數: 2968字更新時間: 2021-07-23 18:47:13
父母就是孩子的心理咨詢師
很多家長都困惑:如何理解孩子?因為不理解或者理解失當,而難以與孩子進行溝通或者是用了錯誤的方法教育孩子,這些都是常見的現象。年輕父母們樂于學習科學的教育方法,但“理解”這門功課本身就是人類的難題。
理解孩子對于教育究竟有多重要?理解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一部分,還是孩子的一種需要?理解應該是雙向的,還是單方向的付出?什么才算理解呢?這些問題,在親子問題咨詢中尤為常見。事實上,“理解”二字天天掛在嘴邊,天天充斥社會,卻很少有人踐行。當然,也就只有很少的人可以“享受”到它了。我想,可以享受別人的理解,也是工業社會背景下的人的一種福祉。
理解究竟是什么?估計問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種答案。幸好,我們有一種權威的工具叫詞典。詞典中說理解就是據理了解。通俗來說,就是根據道理去了解。這樣看來,“理解”與“了解”的區別,不過是對他人信息“深加工”與“粗加工”的過程。誠然,理解與了解的本質都是對于某人或某事的關心,但理解真的就是了解的簡單升級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聽到“理解”和“了解”這兩個詞時,會明顯感覺到不同的氣場?!袄斫狻敝袏A雜了更多的情感成分,能讓人體會到溫暖的力量?!袄斫狻辈皇恰傲私狻保皇菃渭兊男睦砘顒?,一定會伴隨一些“行動”,這正是它與“了解”的區別。
我覺得,理解是對他人的需要做出合理化的解釋。很顯然,“合理化”標志著理解是一個高級的心理詞匯或心理現象。不可否認,理解是難的。作為咨詢師,我們經常會使用“你說的,我理解”這句話。有些人把他當作咨詢技術,其實在這句話之后,還應該給咨詢者一種科學合理的解釋。心理咨詢師利用心理學知識解讀了求助者的煩惱,如為什么我看見某個人就會恐懼?為什么我對考試總感到焦慮?如果真正理解求助者,就要徹底了解他的過往和基本資料,然后給出一種來自心理學的解釋。當求助者聽到科學合理的解釋后,便會減輕大部分的心理負擔,解決個別心理問題也就變得容易多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父母就是孩子的心理咨詢師。也許我們不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也不懂羅杰斯的人本主義理論,但是我們同樣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心理技巧,解決孩子的煩惱,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理解”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心理輔導,它是基于對孩子的了解。只有充分地了解孩子,我們才知道哪些是他們的不足。我們站在家長的高度,會比孩子更輕易地發現影響他們發展的障礙物。我們也可以預言,將來他們必會因為某些煩惱而向我們求助,而我們早已想到了對策,完全可以“理解”孩子。
我們可以通過了解、理解、建議三步走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支持,這與榮格的心理分析過程相似,只是缺少了個人闡述階段(弗洛伊德階段),因為兒童本身就處于個人闡述階段。
了解是最基礎的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從這個環節中,我們可以清楚得知兒童的需要。經過學習,我設計了一個“漏杯理論”,希望能給家長朋友們提供一些思路。

漏杯理論
我曾經跟我的學生說,沒有一個人生下來是一件完美的工藝品,我們要做的,就是用一生的時間來修繕自己。就像上圖一樣,我們每個人生下來就是一個殘缺的杯子,杯子下面的漏洞不是你想要的,但它是客觀存在的,它代表遺傳。
遺憾的是,我們父輩、祖輩賜予我們的天分、天才都隨著他們同樣無償贈予的“先天不足”而流失了。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總覺得力不從心,能力發揮不出去,情感表達不出來。所以,你首先要了解父輩、祖輩給了你哪些超人的潛質(如父母良好的性格、氣質、能力等),其次,你也要了解父母的一些不良心理習慣、生理習慣以及行為習慣。比如父母性格暴躁,又具有血壓高的癥狀,他們的孩子從小就要注意克制自己的脾氣,這就是遺傳漏洞給我們帶來的麻煩。另外,試驗表明,父母接受了良好教育,他們的孩子一般在分析、理解問題上會比較有建樹。
然而,值得慶幸的是,上帝賜給了我們一個“塞子”。這個塞子就是用來彌補遺傳這個漏洞的,它的名字叫環境(這個環境是泛指的)。有些人不喜歡周圍的環境,有些人逃避環境,其實都是不適應環境的表現。而不適應環境的原因就在于他根本不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在我看來,環境就是個人與他人、集體、社會的互動關系。我們應該盡可能地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關系和鄰里關系,如果環境已不可控,我們則可以效仿孟母——搬家——尋找一個新的“塞子”。
大多數人重視教育,但并不了解教育。曾經有人說,教育是教師的天職,其實這是片面理解了教育與教師的概念。教育即教書和育人,教書是對前人經驗的一種傳授,意思是不讓我們的孩子忘了老祖宗的文化;育人實際上是更高一層的要求,而這項要求不是靠教師一個人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家長、社會、政府的配合來完成?,F在新課程標準對教師的要求是“教學相長”,意思是在課堂上教書的過程中,學生有所提高,教師也應該有所收獲。我將其“發揚光大”,認為教師、學生在課堂上應該是一種“平行”關系。在真理與知識面前,我與學生都是探索者,我們一起朝著未知領域邁進。在我的課堂上,學生永遠不是觀眾,他們是主角,而我是配角兼導演。同樣,在家中,我們做家長的,不要把孩子視為有趣的玩偶,也不要把他們看作待命的小兵,而要先把他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人,給予他尊重與肯定。很多時候,你不如和孩子保持一種“平行”關系——將平等的觀念植根于他幼小的心靈,向他傾訴工作的疲憊,也傾聽他學校的生活;為他做好美味佳肴,也希望他能夠做些簡單家務;談談你對生活的看法,也讓他說說對生活的期望。簡而言之,我們要給孩子話語權,這是讓他學會負責,而不是依賴。這種“平行”的家庭教育將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遺傳、環境、教育都是孩子成長最基本的信息,只有全方面了解,才能知道孩子的“短板”在哪里?當孩子問到一些具體的問題,你應該運用科學的知識去解釋,用平和的心態去回復,這才是理性的愛。
理解就像上臺表演一樣,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需要有很多的知識儲備。哄騙或者敷衍、恐嚇,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更會對他日后的行為方式造成負面影響。
我的建議就是根據了解、理解,對孩子設計的目標提供可操作的方法。這需要媽媽們細心觀察,并認真地學習兒童心理學等相關知識,從而為兒童發展做出“真正”的貢獻。請記住,有些看似對孩子好的語言并不是建議,如“你就應該好好學習!”“你得變得積極主動一些!”“困難像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它就弱,你弱他就強!”這些話聽起來語重心長、循循善誘,其實不過是家長在變相地抱怨孩子。孩子在聽到這樣的“建議”后,依舊是一頭霧水,反而更加叛逆??梢哉f,在我們說出這些話的時候,并不清楚應該怎樣去做。我們的“強詞”裹上了我們關心的糖衣,顯得順理成章。而事實上,只有建議才能讓孩子體會關心,只有建議可以真正幫助到我們的孩子。因此,我建議,如果遇到我們不能夠解釋或引導的問題,還是應該實事求是地尋求心理咨詢師、教育咨詢師,或者其他專家的幫助。他們可以為你的孩子提供可操作的方法,解決你的燃眉之急。此外,“求助”也是一種人生智慧,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個人的成長或成功,總會需要外界的幫助。
可以說,心理咨詢真的是一項專業技術,如果能夠運用到親子教育當中去,必然會給兒童成長帶來數不盡的好處。家長的支持就是孩子最大的社會支持系統,會讓孩子的內心真正感覺到溫暖,并促使家庭成為他奮斗一生的力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