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白馬非馬
- 縱橫策之草根傳奇
- 嬴星
- 2121字
- 2025-07-22 17:34:53
燕國王室,乃周武王之弟召公奭的封國后裔,流淌著古老的姬周血脈。歷代燕王心中,都深植著一個近乎執念的夢想:對上古三代圣王(堯、舜、禹)的至德之治心馳神往,無限仰慕那傳說中的“垂拱而治”之世。他們渴望在自己的國土上重現那份政治清明、萬民歸心的景象,讓弱小的燕國也能躋身強國之列,更讓自己的賢名如同堯舜般光耀青史,為后世所景仰。這份摻雜著理想主義與個人功業追求的執念,如同不熄的火種,在燕國的宮廷中代代相傳。
燕王姬噲的父親,燕易王,對此道更是樂此不疲。他常常獨坐深宮,望著象征王權的九鼎圖紋,陷入沉思:若能尋得一位如同伊尹、周公般的絕世賢才,將國政盡數托付,自己則退居幕后,安享尊榮,靜觀賢臣將燕國治理得井井有條、蒸蒸日上,最終成就一番堪比堯舜的“禪讓”美談,流芳百世,那該是何等快慰之事!懷著這份心思,他廣派使者,在國內四處訪求賢者,希冀覓得能擔此大任的“圣人”。
不久,有人向易王推薦了一位名叫子之的底層小吏。推薦者言辭懇切,稱此人身處微末卻能力非凡,處事明快果決,經手之事無論大小皆辦得滴水不漏,政績斐然,在地方上已有“賢能”之聲。燕易王聞之心動,立刻召子之入宮覲見。當子之步入殿中時,易王頓覺眼前一亮:只見此人身材魁偉,步履沉穩如山,長髯飄灑胸前,面容方正,闊口隆準,尤其一雙眼睛,開合之間精光內斂。更難得的是,其聲若洪鐘,應答條理清晰,氣度從容不迫。易王一見之下便十分喜愛,視為璞玉,立刻委以重任,將許多原本由宗室或重臣把持的政務,逐步交予子之辦理。子之也果然不負所望,辦事雷厲風行,效率極高,深得易王倚重。
時光荏苒,燕易王薨逝,其子姬噲繼位為燕王。此時,列國間的兼并戰爭已趨白熱化,秦國東出函谷,齊楚爭霸,三晉相攻,天下局勢如沸鼎翻騰,朝夕萬變。昨日還是座上賓的卿相,今日便可能淪為階下囚;今日還強盛一時的邦國,明日就可能灰飛煙滅。燕王姬噲身處這亂世漩渦的中心,面對堆積如山的軍國政務和詭譎莫測的國際風云,只覺心力交瘁,獨木難支。他環顧四周,殿中臣子雖個個恭敬有禮,言辭謙卑,但人心隔肚皮,誰知道那恭順的面具之下,藏著怎樣的心思?是忠是奸?是實心用事還是包藏禍心?這份對人心叵測的恐懼和無力感,如同毒藤纏繞著他的心,使他日益沉溺于后宮酒色之中,借以麻痹神經,卻常常在醉眼朦朧中發出沉重的長吁短嘆,難以自拔。
歲月無情,燕王姬噲日漸老邁。年輕時那份效法堯舜的雄心雖未完全泯滅,但面對繁瑣冗雜的朝政,他感到的只有深深的厭倦與疲憊。每次臨朝,聽著大臣們或激昂或瑣碎的奏報,看著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他都覺得索然無味,精神難以集中,只盼著早早退朝。而就在燕王日漸疏懶的同時,子之的權勢卻在燕國朝堂如野草般瘋狂滋長。憑借著易王的賞識和自己的手腕,他已一步步爬到了相位,手握生殺予奪之大權。他處事專斷,殺伐決絕,朝堂之上,群臣無不屏息凝神,側目而視,唯恐一言不慎觸怒這位權相,招致滅頂之災。
子之望著龍椅上那日漸昏聵、沉溺酒色的老邁燕王,內心深處那蟄伏已久的野心如同毒蛇般昂起了頭。他渴望的已不僅僅是相位,而是那至高無上的王權!然而,他深知燕國宗室盤根錯節,并非所有人都甘心臣服于他。他需要一個契機,一次試探,看看這朝堂之上,還有誰敢忤逆他的意志。
一日朝會,氣氛壓抑如常。子之端坐于王座下首的相國之位,目光如鷹隼般掃視著噤若寒蟬的群臣。忽然,他猛地轉頭望向殿門之外,臉上露出極其驚詫的表情,失聲叫道:“哎呀!你們看見沒有?!方才有一匹通體雪白的神駿,快如閃電般從殿門旁一閃而過!快!快派人去追!莫讓它跑了!”
此言一出,滿殿愕然!殿門處守衛森嚴,殿內鴉雀無聲,連根針落地都能聽見,哪來的什么白馬?子之身旁站立的幾位近臣面面相覷,心中雪亮,這是相國在試探人心!其中一人硬著頭皮,小心翼翼地說道:“相國……殿門緊閉,守衛林立,且……且如此安靜,若有馬匹奔過,聲響必巨,我等……未曾聽聞,亦未看見有何白馬啊?”他的話代表了大多數人的疑惑。
子之聞言,臉色瞬間陰沉下來,鼻中發出一聲冷哼。就在這時,他不動聲色地使了個眼色。只見隊列中一位早已安排好的心腹大臣,如同離弦之箭般猛地竄出,一邊朝著空蕩蕩的殿門外狂奔,一邊聲嘶力竭地大喊:“快!快攔住那匹白馬!別讓它跑了!相國大人有令,務必擒獲!”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如同在死水中投入巨石,滿朝文武驚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子之看著殿中群臣那驚愕、茫然、恐懼交織的表情,嘴角勾起一抹冰冷而得意的笑容。他緩緩收回目光,仿佛剛才的鬧劇從未發生,若無其事地轉開了話題:“罷了,或許是本相一時眼花。來,繼續議事……”此事之后,子之重重賞賜了那位“追馬”的心腹黃金十斤,加官進爵。而那位第一個直言“未見白馬”的耿直大臣,則被子之尋了個“懈怠職守、誹謗上官”的莫須有罪名,流放到了苦寒的北疆邊邑,生死難料。
通過這類指鹿為馬、顛倒黑白的伎倆,子之不斷地清除異己。他編織羅網,羅織罪名,將那些不肯依附、敢于質疑他的大臣,或殺或流放,手段狠辣無情。在恐懼的威壓下,燕國朝堂上敢于直言的聲音漸漸消失,群臣們為了自保,不得不選擇屈服和沉默。子之的權勢愈發煊赫,國中臣民,無論是否情愿,都不得不對其俯首聽命,噤若寒蟬。燕國,實質上已成為子之的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