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濟天下:袁隆平鮮為人知的故事
- 毛昌祥
- 1910字
- 2021-07-19 14:51:31
“我要那么多錢做什么”
從理論和實際上來講,袁隆平應該有很多錢,且不算他創造的社會財富,只算他實際得到的各種各樣的報酬、獎金等,都是很可觀的。他不清楚,別人更沒有辦法為他算清。但是,他把錢看得很淡,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他經常和我講《好了歌》,其中有一句“錢到多時眼閉了”。他經常說:“我要那么多錢做什么。”
有一次,他這么對問他的人說:
我稍有點名氣之后,國際上有多家機構高薪請我出國工作,都被我婉言謝絕了。這跟我的人生觀有很大的關系。如果為了名利,我早就到國外去工作了。如聯合國糧農組織在1990年曾以每天525美元的高薪聘請我赴印度工作半年。但我認為,中國人口這么多,糧食始終是頭等大事,我在國內工作比在國外發揮的作用更大。
20世紀90年代,湖南省曾三次推薦我參評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現在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可我三次都落選了。當時有人說,我落選比人家當選更轟動。但我認為,沒當成院士沒什么委屈的。我作研究不是為了當院士,沒評上說明水平不夠,應該努力學習。但學習是為了提高學術水平,而不是為了當院士。
有一個普通農民,年輕時對饑餓有切膚之痛,后因種植雜交水稻而改變了缺糧的狀況。為了表達對我的感激之情,他寫了一封信請求我給他提供幾張不同角度的全身照片,說要給我塑一尊漢白玉雕像。在回信中,我這樣寫道:“謝謝您的好意,請您千萬不要把錢浪費在什么雕像上。我建議您把錢用到擴大再生產上。請您尊重我的意見,并恕我不給您寄照片。”
盡管我再三拒絕,但那個樸實的農民還是為我塑了一尊雕像。有人問我見過那尊雕像嗎?我笑道:“我不好意思去看。”
至于榮譽,我認為它不是炫耀的資本,也不意味著“到此為止”,那是一種鼓勵,鼓勵你繼續攀登。
我對錢是這樣看的:錢是要有的,要生活,要生存,沒有錢是不能生存的,但錢的來路要正!另外,有錢是要用的,有錢不用等于沒有錢。該用就用,但是不揮霍不浪費,也不小氣不吝惜。夠平常開銷,再小有積蓄就行了。拿那么多錢存著干什么?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有個權威的評估機構說我的身價是1008億。要那么多錢做什么?那是個大包袱。我覺得現在很好,工資夠用,不愁生活,房子也不錯。要吃要穿都夠,吃多了還會得肥胖癥。我從來不講究衣服品牌,也不認識品牌。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我皮膚粗糙,感覺不出好壞來。我覺得只要穿得合適、樸素大方就行,哪怕幾十塊錢一件的都行。我之前穿過的最貴的西裝是在北京買的,那是到北京領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前,抽空逛了回商場買的打折后七八百塊錢一套的西裝,還是周圍同事叨咕了半天,我才買的。
我不愿意當官,“隆平高科”讓我兼任董事長,我嫌麻煩,不當!我不是做生意的人,又不懂經濟,對股票也不感興趣。我平生最大的興趣在于作雜交水稻研究。我不干行政工作就是為了潛心作科研。搞農業是我的職業,離開農田我就無所事事,那才麻煩。有些人退休之后就有失落感,如果我不能下田了,我就會有失落感,那我做什么呢?我現在還在下田。過去走路,后來騎自行車,再后來騎摩托車,現在我可以開著小汽車下田了。
學農有學農的樂趣!只要有追求、有理想、有希望,就不會覺得苦!我們研究水稻,要待在水田里,還要在太陽底下曬,工作是辛苦點。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生活很苦,吃不飽,但我覺得樂在苦中,因為有希望、有信念。我認為糧食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資,所以我覺得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對國家、對百姓都是大好事。我現在身體還不錯,老驥伏櫪,壯心未已。我還要迎接新的挑戰,向新的目標邁進!
袁隆平提到的那位為他雕了一尊漢白玉雕像的普通農民,是湖南郴州的曹宏球先生。他作為脫貧之后的種糧大戶,非常感激袁隆平為廣大農民帶來了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1996年10月,他帶著多年的積蓄六萬元錢,專程到了河北省房山縣。他找了當地漢白玉雕塑工廠,一問價才知道,帶的錢遠遠不夠。當工廠老板知悉是為袁隆平做雕像時,只收了他4.8萬元,而且加班加點,確保質量完成。1997年2月,雕好的全高1.6米的袁隆平漢白玉像運到了湖南郴州。郴州當地舉行了歡迎儀式,媒體也進行了報道。
曹宏球將雕像和座基安放在國道公路邊的一塊空曠地上,并為這塊地取名叫“稻仙園”,座基上刻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幾個金色大字。每年有不少人前往參觀。前幾年,曹宏球去世了,聞訊后,湖南省袁隆平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的張橋代表袁隆平去參加了曹宏球的安葬儀式。直到如今,曹宏球的后人還一直義務管理著“稻仙園”。
類似的雕像或紀念物,在全國特別是在農村還有不少。正如袁隆平說的,他最大的財富就是為中國和全世界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糧食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資,有了糧食,就有了發財致富的基礎。在農民群眾心里,袁隆平是一座豐碑!
要那么多錢做什么?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的人,才是最富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