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左傳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史。它詳細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至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二百五十四年間的史事,所記史事比《春秋》多十三年。關于《左傳》的作者,歷來爭論頗多。司馬遷和班固都認為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后人多疑之,現在一般認為,《左傳》是戰國時人的著作。

《左傳》以比《春秋》更為豐富的內容,記錄了春秋至戰國初期周王朝和各國諸侯的眾多政治、軍事事件,反映了當時廣闊的社會生活,將這個時代的風貌和社會矛盾沖突系統地表現了出來,并站在儒家立場上分辨善惡,判別是非,為后人提供了歷史的借鑒。

《左傳》也是一部杰出的歷史散文作品。作者對錯綜復雜的歷史事件寫得有條不紊,剪裁得當。人物形象的刻畫生動傳神,展現了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和變化性。語言簡練而含蓄,婉轉而蘊藉。

鄭伯克段于鄢[1]隱公元年

[2],鄭武公娶于申[3],曰武姜[4]。生莊公及共叔段[5]。莊公寤生[6],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7],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8]。公曰:“制,巖邑也[9],虢叔死焉[10],他邑唯命[11]。”請京[12],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13]。祭仲曰[14]:“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15]。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16]。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17]。”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18]?”對曰:“姜氏何厭之有[19]?不如早為之所[20],無使滋蔓,蔓難圖也[21]。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22],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23]。公子呂曰[24]:“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25]?欲與大叔,臣請事之[26];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27]。”公曰:“無庸,將自及。[28]”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29],至于廩延[30]。子封曰[31]:“可矣,厚將得眾[32]。”公曰:“不義不,厚將崩。[33]

大叔完聚[34],繕甲兵[35],具卒乘[36],將襲鄭[37]。夫人將啟之[38]。公聞其期[39],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40]。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41],公伐諸鄢。五月辛丑[42],大叔出奔共[43]

書曰[44]:“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45];如二君,故曰克[46];稱鄭伯,譏失教也[47];謂之鄭志[48]。不言出奔,難之也[49]

遂寘姜氏于城潁[50],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51]”既而悔之[52]。潁考叔為潁谷封人[53],聞之[54],有獻于公[55],公賜之食,食舍肉[56]。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57]。”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58]!”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59]”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60]?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61],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62]:“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63]!”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64]”遂為母子如初[65]

君子曰[66]:“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67]。《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68]’其是之謂乎。[69]

曹劌論戰[70]莊公十年

齊師伐我[71]。公將戰,曹劌請見[72]。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73],又何間焉[74]。劌曰:“肉食者鄙[75],未能遠謀。”遂入見。問:“何以戰[7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77],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78],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79],弗敢加也[80],必以信。[81]”對曰:“小信未孚[82],神弗福也。[83]”公曰:“小大之獄[84],雖不能察[85],必以情。[86]”對曰:“忠之屬也[87],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88],戰于長勺[89]。公將鼓之[90]。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91],劌曰:“未可。”下,視其轍[92],登軾而望之[93],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94],公問其故。對曰:“夫戰[95],勇氣也,一鼓作氣[96],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97]。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98],故逐之。”

宮之奇諫假道[99]僖公五年

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100]。宮之奇諫曰[101]:“虢,虞之表也[102]。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103]。一之謂甚,其可再乎[104]?諺所謂[105]‘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106],其虞、虢之謂也。”

公曰:“晉,吾宗也[107],豈害我哉?”

對曰:“大伯、虞仲[108],大王之昭也[109]。大伯不從,是以不嗣[110]。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111];為文王卿士[112],勛在王室,藏于盟府[113],將虢是滅,何愛于虞[114]?且虞能親于桓、莊乎,其愛之也[115]?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116],不唯偪乎[117]?親以寵偪,猶尚害之,況以國乎[118]?”

公曰:“吾享祀豐絜[119],神必據我[120]。”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121]’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122]’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23]’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124]’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125],將在德矣。若晉取虞[126],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127]

弗聽[128],許晉使。

宮之奇以其族行[129],曰:“虞不臘矣[130]。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131]

冬,晉滅虢。師還,館于虞[132],遂襲虞[133],滅之,執虞公[134]

燭之武退秦師[135]僖公三十年

晉侯、秦伯圍鄭[136],以其無禮于晉[137],且貳于楚也[138]。晉軍函陵,秦軍氾南[139]。佚之狐言于鄭伯曰[140]:“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141],師必退。”公從之。辭曰[142]:“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143],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144]。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145]。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146],焉用亡鄭以陪鄰[147]。鄰之厚[148],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149],行李之往來[150],共其乏困[151],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152],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153],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154]?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155],若不闕秦,將焉取之[156]?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157]

秦伯說[158],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159],乃還。子犯請擊之[160],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61]。因人之力而敝之[162],不仁。失其所與,不知[163]。以亂易整,不武[164]。吾其還也。”亦去之。

蹇叔哭師[165]僖公三十二年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166]:“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167],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168],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169],無乃不可乎[170]?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171]。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172],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173],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174],爾墓之木拱矣[175]!”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殽[176]。殽有二陵焉[177]: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178];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179]。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

季札觀周樂[180]襄公二十九年

吳公子札來聘[181],請觀于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182],曰:“美哉!始基之矣[183],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184]!”為之歌《邶》《鄘》《衛》[185],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186],是其衛風乎?”為之歌《王》曰[187]:“美哉!思而不懼[188],其周之東乎!”為之歌《鄭》[189],曰:“美哉!其細已甚[190],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為之歌《齊》[191],曰:“美哉,泱泱乎[192],大風也哉[193]!表東海者[194],其大公乎[195]?國未可量也。”為之歌《豳》[196],曰:“美哉,蕩乎[197]!樂而不淫[198],其周公之東乎[199]?”為之歌《秦》[200],曰:“此之謂夏聲[201]!夫能夏則大[202],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203]!”為之歌《魏》[204],曰:“美哉,沨沨乎[205]!大而婉,險而易行[206]。以德輔此,則明主也!”為之歌《唐》[207],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208]!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后[209],誰能若是?”為之歌《陳》[210],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211],無譏焉[212]

為之歌《小雅》[213],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214]。”為之歌《大雅》[215],曰:“廣哉,熙熙乎[216]!曲而有直體[217],其文王之德乎!”

為之歌《頌》[218],曰:“至矣哉!直而不倨[219],曲而不屈[220],邇而不逼[221],遠而不攜[222],遷而不淫[223],復而不厭[224],哀而不愁,樂而不荒[225],用而不匱[226],廣而不宣[227],施而不費[228],取而不貪,處而不底[229],行而不流[230];五聲和[231],八風平[232],節有度[233],守有序[234]。盛德之所同也。”

見舞《象箾》《南籥》者[235],曰:“美哉!猶有憾[236]。”見舞《大武》者[237],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濩》者[238],曰:“圣人之弘也[239],而猶有慚德[240],圣人之難也!”見舞《大夏》者[241],曰:“美哉!勤而不德[242],非禹其誰能修之[243]!”見舞《韶箾》者[244],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245],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246]。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子產論政寬猛[247]昭公二十年

鄭子產有疾,謂子大叔曰[248]:“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249]。水懦弱,民狎而玩之[250],則多死焉,故寬難。”疾數月而卒。大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盜,取人于萑苻之澤[251]。大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252],不及此。”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253],盡殺之。盜少止[254]

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255],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256],猛以濟寬,政是以和。”《詩》曰[257]:‘民亦勞止,汔可小康[258]。惠此中國,以綏四方[259]。’施之以寬也。‘毋從詭隨,以謹無良[260]。式遏寇虐,慘不畏明[261]。’糾之以猛也。‘柔遠能邇[262],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競不[263],不剛不柔,布政優優[264],百祿是遒[265]。’和之至也。”及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266]。”


[1] 本文詳細地描寫了鄭莊公兄弟、母子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和斗爭,并成功地塑造了虛偽老辣的鄭莊公、狂妄愚昧的共叔段以及機智聰穎的潁考叔等形象,體現了《左傳》長于敘事的特征,其中遣詞用字之含蘊與精準,尤顯作者之匠心。鄭伯,鄭莊公。春秋時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鄭莊公屬伯爵,故稱鄭伯。段,即共(ɡōnɡ工)叔段,莊公弟。鄢(yān煙),鄭國地名,在今河南鄢陵。

[2] 初:起初、當初,意指追述鄭伯克段于鄢之前事。

[3] “鄭武公”句:鄭武公娶申國國君之女。鄭,姬姓國(今河南新鄭一帶)。周宣王之弟友受封為鄭桓公,傳子武公,名掘突。申,姜姓國(在今河南南陽)。

[4] 武姜:武公之妻姜氏,武表示丈夫為武公,姜表示母家姓姜。

[5] 莊公:即鄭莊公。共(ɡōnɡ宮)叔段,莊公之弟,名段,因年少,排行在末,故稱叔,后又因出奔共地(今河南輝縣),故稱共叔段。

[6] 寤(wù務)生:胎兒腳先出,意為難產。寤,通“啎”,逆,倒著。

[7] 亟(qì器):屢次。

[8] 請制:姜氏請以制地為共叔段封邑。制,地名,在今河南滎陽市汜水西,一名虎牢,又名成皋。

[9] 巖邑:險要的城邑。

[10] 虢叔:東虢國之君。制地原為東虢國所屬,據《竹書紀年》所載,鄭滅東虢,制地遂屬鄭國。

[11] 他邑:其他城邑。唯命:“唯命是聽”之省略,此為先秦習語,多見于文獻之中,《左傳》中尚有“遲速唯命”等語。

[12] 京: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滎陽縣東南。

[13] 京城大(tài太)叔:《左傳》杜預注為:“公順姜請,使段居京,謂之京城大叔,言寵異于群臣。”顧頡剛在《史林雜識·太公望年壽篇》中認為:“古人用太叔,本指其位列之在前,叔段之稱太叔,以其為莊公第一個弟弟也。”此處稱為太叔,乃特見其地位之尊寵。

[14] 祭(zhài債)仲:鄭大夫,字足,又稱“祭仲足”或“祭足”,《左傳·隱公三年》所謂祭足,《左傳·隱公四年》所謂祭仲足,俱為此人,以其封地在祭(今河南中牟縣之祭亭)而得名。

[15] 都:都邑,泛指一般城邑。城:指城墻。雉:量詞,高一丈,長三丈謂之一雉。《周禮·冬官·考工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謂天子之城,諸侯禮當降殺,則知公七里,侯伯五里,子男三里,以此為定說也。”鄭莊公為侯伯,國都當為五里,則每面長約九百丈,計三百雉。據下文所說“大都不過參國之一”,故普通城邑不能過百雉,過百雉則有僭越之罪,為國家之害。

[16] 先王之制:先王的法度。國:國都,此處之“國”與前文之“都”相對舉。參國之一:國都的三分之一,“參”同“叁(三)”,下文“五之一”,“九之一”,同此。

[17] 不度:不合法度。非制:非先王之制。不堪:受不了。

[18] 焉:疑問代詞,哪里。辟:通“避”,逃避。

[19] 何厭之有:有什么時候會滿足?厭,通“饜”,滿足。

[20] 早為之所:趁早替共叔段安排個地方。所,處所。

[21] 滋蔓:此處指共叔段勢力增長,土地擴大。滋,增長。蔓,蔓延。圖:謀劃,對付。

[22] 斃:跌倒,倒下。

[23] 既而:不久。西鄙、北鄙:鄭國西、北邊境一帶的土地。鄙,邊境。貳:有二心。

[24] 公子呂:鄭國大夫。

[25] 若之何:奈何、怎么辦。

[26] 事:侍奉。

[27] 無生民心:不要使百姓產生二心。

[28] “無庸”二句:不用,將自己趕上(災禍)。庸,同“用”。及,趕上。

[29] “大叔”句:共叔段又將原先兩屬之地收為自己的都邑。貳,指之前兩屬之地。

[30] 廩(lǐn凜)延:地名,在今河南省延津縣北部。

[31] 子封:即上文之公子呂,字子封。

[32] 厚將得眾:土地廣大將得到民心。厚,土地廣大。

[33] “不義不”二句:(共叔段)對國君不行道義,不親近兄長,土地多了也必將垮臺。,通“昵”,親近。崩,山崩,此處指垮塌、崩潰。

[34] 完:修葺,此處指修葺城墻。聚:聚集黍米糧食。

[35] 繕甲兵:修理制造鎧甲兵器。繕,修理、制造。兵,兵器。

[36] 具卒乘:準備步兵車兵。具,準備好。卒,步兵為卒。乘,車兵為乘。

[37] 襲:偷襲。《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白虎通·誅伐篇》:“襲者何謂也,行不假途,掩人不備也。”

[38] 夫人:指鄭莊公與共叔段之母姜氏。啟:開,此處指開城門,以為內應。

[39] 期:此處指共叔段與姜氏約定襲鄭的日期。

[40] 乘(shènɡ剩):戰車。春秋時期,戰車在戰爭中普遍運用,杜預據古兵書《司馬法》認為戰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兵七十二人。楊伯峻先生根據《左傳》中其他關于戰車的相關記載,認為戰車一乘步兵十人。

[41] 鄢:地名,即鄢陵,今河南省鄢陵縣北。

[42] 五月辛丑:古人以干支記時,即隱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43] 出奔:出逃。

[44] 書曰:指《春秋》經文的記述。以下為釋經文字,解釋經文為何如此記述,即所謂“書法”。

[45] “段不弟”二句:共叔段為人處事不像兄弟,所以不稱為弟。不弟,不像個弟弟。一說“弟”通“悌”,不遵行為弟之道。

[46] “如二君”二句:莊公與共叔段之戰,猶如兩國國君相戰,莊公戰勝,所以用“克”字。

[47] “稱鄭伯”二句:稱為鄭伯,是譏諷莊公對于弟弟不加教養。鄭莊公作為兄長本有教養少弟之責,而莊公卻存心放縱其弟養成其惡,所以不稱兄,而只稱其爵位。

[48] 鄭志:鄭伯本有之心意。志,心意。此處是《左傳》作者通過莊公放縱其弟,養成其惡而一舉消滅的史實,探究莊公心中之本意。

[49] “不言出奔”二句:《春秋》不寫共叔段出逃外國,是因為共叔段并非自愿出逃,所以難以這樣說啊。

[50] 寘(zhì治):放置,安頓。城潁:地名,在今河南省臨潁縣西北。

[51] “不及黃泉”二句:此句意為不死則不相見。黃泉,地下之泉。

[52] 既而:不久。

[53] 潁考叔:人名。潁谷:地名,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封人:管理邊疆之地方長官。

[54] 聞之:聽聞到莊公后悔寘姜氏于城潁之事。

[55] 有獻于公:有禮物敬獻于鄭莊公。

[56] 舍:放著,后寫作“舍”。肉,此處指帶汁的肉食,即下文之羹。

[57] 遺(wèi位):給予,饋贈。

[58] 繄(yī衣):句首語氣詞,無實義。

[59] 敢問何謂也:請問莊公此話是何意?潁考叔此言其實是明知故問,意欲引出莊公下文。

[60] 君何患焉:您擔憂什么呢?

[61] 闕:挖掘。隧:挖隧道。

[62] 入:此處指進入隧道。賦:賦詩。

[63] 融融:和樂的樣子。

[64] (yì義):與上文“融融”意義相近,即快樂舒暢的樣子。

[65] “遂為”句:于是母親與兒子還如當初一般。此處《左傳》作者,用一個“初”字,點出了莊公與姜氏之矛盾并非真正的解決。一字用而眾情具,作者匠心之細,由此可窺一斑而知全豹。

[66] 君子曰:《左傳》作者對所記歷史事件發表的評論或意見,往往用“君子曰”表達出。

[67] 施(yì易):延伸、擴展。

[68] “《詩》曰”三句:此詩句見《詩經·大雅·既醉》。

[69] “其是”句: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是,此處指潁考叔。

[70] 莊公十年(前684),齊興師伐魯,戰于魯地長勺,最終魯國以弱勝強,本文就是記載了史上著名的齊魯長勺之戰。本文詳于論而略于戰,行文簡潔明了,布局詳略有致,是《左傳》之中描寫戰爭的一篇短小精悍,獨具特色的作品。

[71] 我:指魯國。《春秋》相傳為孔子依魯史而修訂,《左傳》為解釋《春秋》之作,故此處之“我”為魯國史官自述之詞,指我方。

[72] 曹劌(ɡuì貴):一名曹沫,魯國之士大夫。

[73] 肉食者:春秋時期慣用語,指為官之貴族。

[74] 間(jiàn建):參與。

[75] 鄙:見識鄙陋、目光短淺。

[76] 何以戰:依靠什么去作戰。

[77] 專:個人獨自享用。

[78] 未遍:不能周遍,指分發衣食,不能遍及百姓。

[79] 犧牲:祭祀所用之豬、牛、羊。玉帛:玉器與絲織品。此四者俱為祭祀時所用之物品。

[80] 加:虛夸、增報。此處指祭祀之時虛報祭品,以虛夸之詞相欺。

[81] 必以信:必定以真誠誠信的態度來對待(祭祀)。信,誠信。

[82] 小信未孚(fú服):小小的誠信未能使得鬼神信服。孚,信服。

[83] 福:賜福,庇佑。

[84] 獄:指訴訟之事,即案件官司。

[85] 察:徹查清楚。

[86] 情:實際情況。

[87] 忠之屬也:這是盡心辦事的一類啊。忠,盡心竭力。屬,類。

[88] 公與之乘:莊公與他同乘一輛戰車。

[89] 長勺:魯地之名,今山東萊蕪市東北。

[90] 鼓:擂鼓進軍。之:無意義。

[91] 馳:驅馳戰車追逐齊軍。

[92] 轍:車輪碾過地面所留下的痕跡。

[93] 登軾:登上車軾。軾,車前用以扶手之木,戰車之最高處。

[94] 既克:已經勝利。克,戰勝。

[95] 夫:句首發語詞,無實意。

[96] 作:振奮。氣:士氣。

[97] 伏:伏兵、埋伏。此處意指曹劌擔心齊國佯敗以誘敵。

[98] 靡:倒下。

[99] 本文以事記言,圍繞虞國存亡的中心論題,層層深入展開議論和駁難,有力地駁斥了虞公對宗族關系和神權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應該實行德政,民不和則神不享。文章中宮之奇的語言簡潔有力,智深慮遠的宮之奇與貪賄無才、昏聵愚昧的虞公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100] 晉侯:此處指晉獻公,此時晉國建都于絳,開始兼并周邊小國。復:再一次,初次借道伐虢于僖公二年。假道:借路,此處指替軍隊借路,通過他國領土。虞:國名,武王所封,為大(tài太)王之子虞仲的后代,在今陜西省平陸縣東北。虢:國名,此處指西虢,在今河南陜縣東南。

[101] 宮之奇:虞大夫,一作“宮奇”。“之”為助詞,置于名字之間,春秋時期頗多,如燭之武、佚之狐等,皆是。

[102] 表:外面。

[103] 啟:開啟,此處引申為啟發晉國之野心。寇:軍隊。翫(wán玩):疏忽、放松警惕。

[104] “一之謂甚”二句:一次已經是很過分了,難道還可以來第二次嗎?甚,過分。其,語氣詞,加強反問語氣。

[105] 諺:諺語。

[106] 輔:車兩邊之板,《詩·小雅·正月》:“其車既載,乃棄而輔。”相依:互相依靠。大車裝載物品,必以輔為幫助。唇亡齒寒:唇在外,齒在內,無唇則齒必寒。此為春秋時期俗語。

[107] 宗:同一宗族。晉、虞、虢三國俱是姬姓國,為同一祖先之所出。

[108] 大(tài太)伯:周太王之長子,周朝吳國之始祖,一作“泰伯”。虞仲:周太王次子,大伯之弟,名仲雍。

[109] 大(tài太)王:即周太王,周朝之先祖,名古公亶(dǎn膽)父,曾率姬姓部族循漆水逾梁山至岐山周原,是周王朝的奠基人。昭:與下文所提到之“穆”都是指宗廟中神主之位次。宗廟古制,始祖之神主居中,左昭右穆,周代以后稷為始祖,其子不窋(kū窟)為第一代為昭,其孫鞠為第二代為穆,以此類推太王古公亶父為后稷之第十二代孫,為穆,其子太伯、虞仲,以及下文所提到的王季皆為昭,故此處曰:“大王之昭也。”

[110] 不從:出走,不跟隨在側。是以:因此。嗣:繼承(王位)。

[111] 虢仲、虢叔:周季歷之子,虢國之始封君。王季:周王季歷,周太王之子,名季歷。季歷為后稷之第十三代孫為昭,故虢仲、虢叔為穆,所以文中稱之為“王季之穆”。

[112] 文王:即周文王姬昌。卿士:執掌國政之大臣,又作“卿事”。

[113] “勛在王室”二句:有功于周王室,受封時的典策藏于盟府之中。盟府,主管盟誓典策的部門。

[114] “將虢是滅”二句:將要連虢國都要滅了,對虞國還愛什么呢?是,代詞,指代前文所提到的“虢”。

[115] “且虞”二句:晉之愛虞國,能比桓、莊之族更親嗎?其,指晉國。之,指虞國。桓、莊,桓叔與莊伯,桓叔為獻公之曾祖,莊伯為獻公之祖父,后文所提到之桓、莊之族是獻公之同祖兄弟。

[116] “桓、莊之族”二句:桓叔、莊伯之后代又有什么罪過呢,竟被殺戮。

[117] 偪(bī逼):通“逼”,威脅,逼迫。桓、莊之族人多勢大,對獻公之統治造成了威脅。

[118] “親以寵偪”三句:至親恃寵,威脅君位,尚且被殺,更何況國與國之間呢?寵,寵愛。此處指因寵愛而地位尊貴,故能威逼君位。

[119] 享祀:泛指一切祭祀。享,將食物獻于鬼神。豐:豐盛。絜(jié杰):通“潔(潔)”,潔凈。

[120] 據:依附、依靠,此處指保佑。

[121] “鬼神”二句:鬼神不是親近某一個人,而是依從于德行。實,代詞,復指之前的“人”。

[122] “皇天無親”二句:上天對人并無親疏之別,只輔佐保佑那些有德行的人。此處所引之《周書》已經亡佚,今此句見于偽古文《尚書·祭仲之命》。皇,大。輔,輔佐,此處指保佑。

[123] “黍稷非馨”二句:黍稷所做的祭品并不算馨香,光明的德行才能香氣遠揚。黍稷,此處泛指五谷,為祭祀之供品。黍,黃黏米。稷,不黏之黍米。馨,香氣,古人認為鬼神祭祀時會享用祭品之香氣。

[124] “民不易物”二句:人民不需變換自己的祭品,只有有德之人的供品鬼神才會享用。易,換。繄,語氣詞。

[125] 馮依:依靠,依從。

[126] 取:攻取、取得。

[127] “而明德”二句:晉國如果修明其德,使祭祀豐盛潔凈,神明難道不食其所祭祀之物嗎?薦,獻,此處指貢獻于神。馨香,此處指黍稷。其,語氣詞,加強反問語氣。吐,不食所祭祀之物。

[128] 弗聽:指虞公不聽宮之奇的諫言。

[129] 以其族行:率領全族離開(虞國)。

[130] 不臘:不能舉行臘祭了。臘,臘祭,每年夏歷十月舉行。

[131] 更:再一次。舉:舉兵。

[132] 館:公家為賓客所設之住所,此處指駐扎。

[133] 襲:偷襲。

[134] 執:抓住,捉拿。

[135] 《春秋》于此事僅載“晉人、秦人圍鄭”,《公羊傳》《穀梁傳》及《國語》俱不載燭之武退師之事,此為《左傳》獨載。秦與鄭本無宿怨,秦穆公出兵純系貪得鄭地,燭之武便針對秦穆公的“貪”,陳述“利”與“害”,以動其心。《左傳》雖以善于敘事著稱,但此篇亦為《左傳》記言之代表作品。

[136] 晉侯、秦伯:指晉文公及秦穆公。

[137] 無禮于晉:指晉公子重耳出奔途經鄭國,鄭文公不加以禮遇。

[138] 貳于楚:指鄭國依附于楚國,對晉國懷有二心。貳,懷有二心。

[139] 軍:駐扎。函陵:今河南新鄭市北。氾(fàn飯)南:氾水之南,此處指東氾水,今河南中牟縣南。

[140] 佚(yì易)之狐:鄭大夫。鄭伯:指鄭文公。

[141] 燭之武:鄭大夫,亦作“燭武”,以其封邑燭地為姓。

[142] 辭曰:推辭,此處及以下之主語皆為燭之武。

[143] 縋(zhuì墜):用繩子綁住身體,從城墻上吊下來。

[144] 鄭既知亡:鄭國已知必定會亡國了。

[145] 敢以煩執事:豈敢麻煩您派兵攻打(鄭國)。執事,原意為侍從君王左右以供差遣之人,此處實指秦穆公本人,為燭之武對秦穆公之敬稱。

[146] “越國以鄙遠”二句:越過晉國,將鄭國作為遙遠的邊境,您也知道是很困難的吧。

[147] “焉用亡鄭”句:您為什么要為了增加鄰國的土地而滅掉鄭國呢?焉,為什么。陪,增益。

[148] 鄰:指晉國。厚:實力增強,下文“薄”之反義詞。

[149] 東道主:東方大路上之主人。鄭在秦東,凡秦欲至中原各諸侯國,多需東行路過鄭國,故此處鄭國自稱為東道之主,可以招待秦國東行之使者。后代則以“東道主”為主人之代稱,其出典即于此。

[150] 行李:專指古代外交官員,即春秋時期所謂之“行人之官”。

[151] 共其乏困:若秦國來往使者資糧不足,鄭國可以供給招待他們。共,同“供”,供應。乏困,此處指外交人員資糧不足。

[152] “且君”句:況且您曾經有恩于晉惠公。晉君,此處指晉惠公。賜,恩德。

[153] “許君焦、瑕”二句:答應將晉國焦、瑕二地送給秦國,但是早上晉惠公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修建起防御工事,據守抗秦。焦,今河南三門峽市西。瑕,今河南芮城縣南。版,修筑城墻時的工具。

[154] 何厭之有:怎么會有滿足之時呢?厭,同“饜”,滿足。

[155] “既東封鄭”二句:滅了鄭國開拓了東面的疆土之后,必定又想拓展它西邊的疆域。封,邊疆、疆域。肆,擴張。

[156] “若不闕秦”二句:如果不損害秦國的土地,又到哪里去取得土地呢。闕,侵蝕,損害。

[157] 圖:謀劃,考慮。

[158] 說:同“悅”,高興。

[159] 杞子、逢孫、楊孫:三者俱為秦之大夫。戍,駐守。

[160] 之:此處“之”字指代秦國。

[161] “微夫人”句:沒有那個人的力量就沒有今天啊。微,沒有。夫人,指秦穆公。

[162] “因人”句:意為依靠了那個人的力量,如今卻反過來損害他。

[163] “失其所與”二句:失去了同盟國,是不明智的。所與,指秦國。知,通“智”,明智。

[164] “以亂易整”二句:用內訌斗爭來代替步調一致是不足以服人之心的。亂,內訌斗爭。整,步調一致。武,以力服人。

[165] 本文記敘了秦國老臣蹇叔在大軍出征鄭國之前勸阻的一篇哭諫。全文渲染了一個悲壯的場景,留下懸念吸引著讀者去探究事情的結局。蹇(jiǎn檢)叔,秦國老臣。

[166] 杞子:秦國大夫。

[167] 掌:掌管。管:鑰匙。

[168] 穆公:即秦穆公。諸:“之于”的合音。

[169] 遠主:指鄭君。

[170] 無乃:恐怕,大概,表示委婉的語氣詞。

[171] 悖(bèì被)心:違逆之心,怨上之心。

[172] 孟明、西乞、白乙:三人都是秦國的將領。孟明,復姓百里,名視,字孟明,秦國元老百里奚之子,此次軍事活動主帥。西乞,名術。白乙,名丙。

[173] 孟子:即孟明。

[174] 中壽:六十歲上下。

[175] 拱:兩手合抱。這兩句意思是說如果你活到中壽就死去的話,你墓上的樹都有合抱那么粗了。蹇叔此時已有七八十歲,秦穆王諷刺他已年老昏聵。

[176] 殽(xiáo淆):通“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寧西北,地勢險要。

[177] 二陵:崤山有兩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五里。陵,大山。

[178] 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國君。

[179] 文王:周文王姬昌。辟(bì必):通“避”,躲避。

[180] 本文記述了吳國公子季札到魯國觀賞樂舞并加以評論的過程,從中可以看出春秋時的樂教傳統,即一個時期的音樂和這個國家的風俗民情、治亂盛衰緊密相連。公子札,即季札,吳王壽夢的小兒子。周樂,周朝王室的樂舞。周成王曾賜給魯國以天子之樂,所以季札要求欣賞周王室樂舞。

[181] 聘:訪問。

[182] 工:樂工。《周南》《召(shào哨)南》:見于《詩經》,是采自周、召的樂歌。周、召是周公、召公的封地,在現在長江、漢水一帶。

[183] 始基之矣:開始為周王奠定教化的基礎。

[184] 勤:勤勞。怨:怨恨。

[185] 《邶(bèi被)》《鄘》《衛》:指《詩經》中的《邶風》《鄘風》《衛風》,是采自邶、鄘、衛的樂歌。邶,殷紂王之子武庚的封地,在今河南湯陰東南。鄘,周武王弟管叔的封地,在今河南汲縣東北。衛,周武王弟康叔的封地,在今河南淇縣一帶。

[186] 衛康叔:為衛國始封之君,周公之弟。武公:衛康叔九世孫,是衛國的賢君。康叔遭管、蔡之亂,武公遭幽王褒姒之難,因此他們都有擔憂,但卻不為之困頓。

[187] 《王》:即《王風》,采自東周都城洛邑的樂歌。王,西周的東都,周平王東遷后定都于此,在今河南洛陽。

[188] 思而不懼:是指周王室東遷以后,人民有所憂思,但并不恐懼。思,憂思。懼,恐懼。

[189] 《鄭》:指《詩經》中的《鄭風》,采自鄭國的樂歌,鄭國在今河南新鄭、鄭州、滎陽一帶。

[190] 細:瑣碎。這里用音樂象征政令繁瑣細碎。

[191] 《齊》:指《詩經》中的《齊風》,采自齊國的樂歌,齊國在今山東東北部和中部。

[192] 泱泱:深廣宏大的樣子。

[193] 大風:大國的音樂。

[194] 表東海:為東海諸侯國作表率。表,表率。

[195] 大(tài太)公:即姜太公呂尚,齊國始封君主。

[196] 《豳(bīn賓)》:指《詩經》中的《豳風》,采自豳地的樂歌。豳,西周公劉時的舊都,在今陜西旬邑、彬縣東北。

[197] 蕩:廣大,渺茫。

[198] 淫:過度。

[199] 周公之東:指周公遭管、蔡之變,東征三年。

[200] 《秦》:指《詩經》中的《秦風》,采自秦國的樂歌。秦人開始住在今陜西、甘肅一帶,后遷至西周故地岐山一帶。

[201] 夏聲:雅聲,正聲。秦地本西周故地,所以稱秦風為雅聲。

[202] 能夏則大:夏聲宏大。夏,也是大的意思。

[203] 其周之舊:秦盡有周的舊地。

[204] 《魏》:指《詩經》中的《魏風》,采自魏國的樂歌。

[205] 沨(fán凡)沨:形容樂聲婉轉悠揚。

[206] 險而易行:指樂曲節奏迫促,但音聲流暢。險,迫促,狹隘。

[207] 《唐》:指《詩經》中的《唐風》,采自唐地的樂歌,唐在今山西南部。

[208] 陶唐:指帝堯。堯初居于陶,后封于唐,故稱陶唐。

[209] 令德之后:美德者的后代,指陶唐氏的后代。令,善,美好。

[210] 《陳》:指《詩經》中的《陳風》,采自陳國的樂歌,陳國在今河南東南及安徽北部。

[211] 《鄶(kuài快)》:指《詩經》中的《鄶風》,采自鄶地的樂歌。鄶,又作“檜”,在今河南鄭州南。《詩經》在《鄶風》以下還有《曹風》。

[212] 譏:評論。

[213] 《小雅》:指《詩經》中的《小雅》,產生于王畿地區的詩歌,主要是貴族的作品,也有一些民間歌謠,多創作于西周晚期。

[214] 先王:指周代文、武、成、康等王。

[215] 《大雅》:指《詩經》中的《大雅》,產生于京畿地區的詩歌,西周時貴族的作品。

[216] 熙熙:和美融洽的樣子。

[217] 曲而有直體:曲調婉轉但剛勁有力。

[218] 《頌》:指《詩經》中的《周頌》《魯頌》和《商頌》,祭祀時演奏的樂歌。

[219] 直而不倨:剛勁而不放肆。倨,傲慢,放肆。

[220] 曲而不屈:委婉而不卑下。屈,卑下。

[221] 邇而不逼:緊密而不局促。逼,狹窄,局促。

[222] 遠而不攜:悠遠而不散漫。攜,離開。

[223] 遷而不淫:變化而不過分。

[224] 復而不厭:反復而不令人厭倦。

[225] 樂而不荒:歡樂而不荒淫。荒,沉溺,迷亂。

[226] 用而不匱:實用而不單調。匱,缺少,缺乏。

[227] 廣而不宣:寬廣而不張揚。宣,顯露,顯揚。

[228] 施而不費:施與而不費損。費,減少。

[229] 處而不底:靜止而不停滯。處,不動。底,停滯。

[230] 行而不流:行進而不流蕩。流,流蕩泛濫。

[231] 五聲:也稱五音,指宮、商、角、徵(zhǐ止)、羽五個音階。和:和諧。

[232] 八風:也稱八音,指金、石、土、革、絲、木、匏(páo袍)、竹八類樂器。平,協調。

[233] 節有度:節奏有一定的規律。節,節奏。

[234] 守有序:樂器更相鳴奏,次序井然。守,守候。

[235] 《象箾(shuò碩)》:舞名,執竿而舞,是一種顯示勇武的舞蹈。箾,古代舞者所執之竿。《南籥(yuè月)》:舞名,執籥而舞,是一種顯示文明的舞蹈。籥,樂器名。

[236] 憾:遺憾,缺憾。

[237] 《大武》:歌頌周武王的樂舞。

[238] 《韶濩(hù戶)》:歌頌商湯的樂舞。

[239] 弘:偉大。

[240] 慚德:缺點。

[241] 《大夏》:歌頌夏禹的樂舞。

[242] 不德:不自以為功德。

[243] 修:作。

[244] 《韶箾(xiāo簫)》:又作“簫韶”,歌頌虞舜的樂舞。

[245] 幬(dào到):覆蓋。

[246] 蔑:無,沒有。

[247] 寬猛指寬政和猛政,治理國家中政令的寬和猛各有利弊。全文以子產的話為引子,旨在說明寬猛相濟的觀點。

[248] 子大(tài太)叔:名游吉。鄭簡公、鄭定公時為卿,后繼子產執政。

[249] 鮮(xiǎn顯):少。

[250] 狎(xiá狹):輕忽。玩:忽視,輕慢。

[251] 取:同“聚”。萑(huán環)苻之澤:蘆葦叢生的水澤。

[252] 夫子:敬稱,指子產。

[253] 興:發。徒兵:步兵。

[254] 少:稍。

[255] 慢:怠慢。

[256] 濟:調濟,補救。

[257] 《詩》:即《詩經》,所引詩句見《詩經·大雅·民勞》篇。

[258] “民亦”二句:意思是百姓已經辛勞,可以讓他們稍享康樂。汔(qì氣),副詞,表示將近。

[259] “惠此”二句: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賜恩于中原各國,便能使四方安定。綏(suī雖),安定。

[260] “毋從”二句: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不要放縱欺詐善變之人,以約束不良之徒。從(zònɡ縱),通“縱”,放縱。詭隨,欺詐為詭,善變為隨,這里指欺詐善變之人。謹,約束。

[261] “式遏”二句:這兩句意思是要制止侵略殘暴者,他們從來不曾畏懼法度。式,句首助詞。遏,制止。慘,助詞,曾。明,明文規定的法律。

[262] 柔:安撫。能:親善。邇:近。

[263] 不競不(qiú求):詩句見《詩經·商頌·長發》篇。競,爭。,急。

[264] 優優:平和的樣子。

[265] 遒(qiú求):積聚。以上四句詩的意思是不急不緩,不剛不柔,施政雍容寬厚,百種福祿聚積。

[266] 遺愛:仁愛的遺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朝阳区| 泽州县| 上犹县| 阿拉尔市| 鄂托克旗| 泰兴市| 九江市| 济宁市| 繁昌县| 嘉兴市| 逊克县| 偏关县| 黄平县| 沂南县| 龙岩市| 肃宁县| 青铜峡市| 中宁县| 潮安县| 卫辉市| 旅游| 镇江市| 晋宁县| 阜平县| 衡山县| 柯坪县| 连云港市| 元阳县| 永泰县| 保定市| 洛阳市| 日土县| 鄂托克旗| 建阳市| 通许县| 醴陵市| 英德市| 高台县| 隆尧县| 安国市| 新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