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觀止
- (清)吳楚材 (清)吳調侯編選
- 879字
- 2021-07-20 16:47:24
禮記
《禮記》為儒家經典之一,是我國古代有關禮儀制度的資料匯編。西漢禮學家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為《大戴禮記》,其侄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為《小戴禮記》,即流傳至今的《禮記》?!抖Y記》內容博雜,涉及面甚廣,對于后世學者研究古代的婚喪制度、社會習俗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曾子易簀[1]
曾子寢疾[2],病[3]。樂正子春坐于床下[4],曾元、曾申坐于足[5],童子隅坐而執燭[6]。童子曰:“華而睆[7],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8]!”曾子聞之,瞿然曰[9]:“呼[10]!”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11]。斯季孫之賜也[12],我未之能易也[13]。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14],不可以變,幸而至于旦[15],請敬易之?!痹釉唬骸盃栔異畚乙膊蝗绫?a id="w16">[16]。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17]。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18],斯已矣?!迸e扶而易之[19],反席[20],未安而沒[21]。
[1] 本文選自《禮記·檀弓上》。文章記載曾子重病垂危之際,認為自己身下的席子,是魯大夫季孫所賜,只有大夫才能享用,自己如果死在這張席子上,是不合禮制的,因而堅持要換掉。這顯示了曾子恪守禮制的嚴謹作風。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武城(今山東費縣)人,是孔子的賢弟子之一,以修身和孝道著稱。易,更換。簀(zé責),竹編的床墊或席子。
[2] 寢疾:臥病在床。
[3] 病:意為病重,垂危。
[4] 樂(yuè月)正:官名,樂官之長。子春:曾參的弟子。
[5] 曾元、曾申:均為曾參的兒子。坐于足:指坐在曾參的腳邊。
[6] 童子:僮仆。隅(yú魚)坐:坐在墻角落。燭:火炬,火把。
[7] 華:華美。睆(huǎn緩):平整光滑。
[8] 止:意為“別說了”。
[9] 瞿然:驚恐而視的樣子。
[10] 呼:曾參驚恐時發出的聲音。
[11] 然:是的。
[12] 斯:此,指竹席。季孫:魯國大夫,曾為魯國的實際執政者。
[13] “我未”句:意為自己因病重而無法親自換席子。
[14] 革(jí及):通“亟”,危急。
[15] 旦:天亮。
[16] 爾:你,指曾元。彼:他,指童子。
[17] 細人:小人。姑息:意為不講道義原則,將就茍且,縱容犯錯。
[18] 正:正道,符合禮制。斃:死亡。
[19] 舉:托起,抬起。
[20] 反:通“返”,指返回更換了席子的床上。
[21] 未安而沒(mò默):意為曾子還沒躺安穩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