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長的哲學課:自我與人生的思考
- 梁光耀
- 1403字
- 2021-07-12 17:42:42
主觀還是客觀?
奧古斯丁就被時間的問題深深困擾,他說:“時間是什么?沒有人問我,我知道;但當有人問我,我卻不知道?!钡罱K他還是提出了解答,那就是將時間主觀化,放入我們的心里。我們的心智可以回顧過去,展望未來,這樣,過去、現在和未來就能同時存在于心里。就好像聽音樂一樣,我們不是在聽個別的音符,而是記住之前的音符,并預判之后出現的音符,這樣我們才能掌握整個旋律。換言之,沒有心智存在的話,就沒有時間存在。但這明顯不符合事實,因為地球未有人類之前,不是已經經歷了幾十億年以上的時間嗎?或者奧古斯丁可以這樣辯解:即使如此,時間依然存在,因為時間存在于上帝的心智之中。
從我們的經驗上看,時間又好像是客觀真實的,因為我們可以體驗時間的流逝,人老了,皺紋也多了,身體也大不如前,這不是時間留下的痕跡嗎?在時鐘上我們不是看到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嗎?但時間也好像是主觀的感受,快樂的時候時間過得特別快,而年紀越大,時間也過得越快??档拢↖mmanuel Kant)也認為時間是主觀的,但他所講的主觀并非以上所講對時間的快慢有不同的感受??档抡J為,時空并非客觀世界的性質,也不是來自理解力的概念,而是我們知覺的先驗形式,是構成經驗的形式要素,他稱為“感性直觀”。換言之,時空是我們體驗這個世界的主觀形式,所以我們所感知的事物都在時空之中,這就好像戴了一副藍色的眼鏡看世界一樣,所看到的事物都帶有藍色,但藍色卻并非事物的性質。
康德的知識論
康德認為我們的感官接觸這個世界時,先由直覺形式來把握,產生知覺經驗,然后理解力提供12個基本概念(如“因果”)來處理這些資料,這樣就成為經驗知識。

柏格森(Henri Bergson)雖然批評康德的時間論,但他對時間的看法也有點像康德,時間不是外在的東西,它是人內在的直觀形式。時間是內在的,它的特性是綿延,綿延就是持續發展,人的生命就在時間中開展,是一個整體,不能分割。所以他認為,將時間看成外在是有問題的,可以測量和分割的是空間的性質,而不是時間的性質。當然,柏格森的意思并不是不可以測量時間,只是說不要錯認時間的真正性質。
時間當然可以分割,一年可以分成十二個月,一個月有三十日,一日就有二十四小時,一小時有六十分,一分有六十秒,“滴答”一聲就是一秒。不知有沒有人做過研究,似乎人類感知上能夠區分的時間單位只有半秒,然而,概念上卻可一直分割下去,這就涉及無限分割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芝諾(Zeno of Elea)提出過有關時間的詭論,他說烏龜要挑戰神行太保阿基里斯(Achilles),和他賽跑,阿基里斯讓烏龜先跑一百米,但芝諾認為阿基里斯永遠都追不到烏龜,因為當阿基里斯跑到一百米時,無論烏龜跑得多慢,它總會前進了一段距離,當阿基里斯再追到這段距離時,烏龜又會向前移動了一段距離,如此類推,雖然每一次阿基里斯都會追得更接近烏龜,但烏龜總是領先,所以阿基里斯永遠追不上烏龜。如果真的來一次阿基里斯和烏龜的比試,阿基里斯當然可以追過烏龜,芝諾不過是玩了時間無限分割的把戲。
計時器的演進
要測量時間,我們需要穩定的周期性運動,最早用的日晷,就是利用太陽的運動(其實是由地球的自轉所造成),隨著科技的進步,計時器也變得越來越準確和方便。
日晷?用柱的影子測量時間,但陰天沒有太陽就不能用
水鐘?用水滴計算流逝的時間,但冬天水結冰就不能用
沙鐘?沙漏需要高超的玻璃制造技術及磨細的砂粉,能比水鐘計算更小的時間
機械時鐘?更加準確及日?;山烫玫绞姓d,人人都可以看到時鐘或聽到報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