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李漁的《閑情偶寄》是清代最具代表性的小品文著作之一。全書處處體現著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捕捉,以及對藝術與人生的豐富體驗與深切理解。李漁不僅在戲曲、小說和散文創作上頗有建樹,而且在敘事藝術和園林藝術理論與實踐方面都有不凡的作為。這部有關藝術和生活的百科全書式的著作,由李漁這樣一位才情橫溢、百科全書式的傳奇人物寫來,自然是駕輕就熟的,而我們觀者讀來,也頗感愉快輕松。當然,正如書中所言,李漁“播遷四方”,“四海為家”,身處易代之際,能有如此作為,實屬不易。獨特的人生際遇,對自然與人生的熱愛與廣泛興趣,和在文藝創作及理論方面的別有會心與卓越實踐,這一切,使《閑情偶寄》別具特色,問世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喜愛。

李漁(1610—1680),字笠鴻,又字謫凡。后號笠翁、湖上笠翁。浙江蘭溪下李人,出生于江蘇如皋。父輩經營藥材生意,家資頗為殷實。但到他十九歲時,父親去世,家道中落。他曾不得已變賣家產來維持生計。他在明末曾考中秀才,后來鄉試卻屢屢名落孫山。大明覆亡,南明的存在亦如曇花一現,兵荒馬亂,生靈涂炭,“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南富庶之地屢遭荼毒。當此之時,李漁是怎樣的心理反應,我們不得而知,也無從得知。所可知者,如在《閑情偶寄 · 飲饌部 · 肉食第三》談“鱉”一節中,他說到自己的親身經歷:“至于甲申、乙酉之變,予雖避兵山中,然亦有時入郭,其至幸者,才徙家而家焚,甫出城而城陷,其出生于死,皆在斯須倏忽之間。噫!予何修而得此于天哉?報施無地,有強為善而已矣?!逼渌鶜v之驚險,主觀之感受,乃至惴惴不安的心魂,雖然其間表達十分含蓄,卻溢于言表。明亡以后,清廷于順治十五年(1658)首開鄉試,李漁卻終其一生,未曾應試,這也是一種態度的體現吧。

順治八年(1651),李漁遷居杭州,開始了他作家、書商兼劇團老板的生涯。李漁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較早而典型的一位職業文人。鼎革之際,戰亂以后,生存下來,養家糊口,應該是他所要優先考慮的課題。大約在康熙元年(1662),李漁移家金陵。他在此營建別業,取佛經芥子納須彌之意(《維摩詰所說經 · 不思議品》),名之為芥子園。他還開辦芥子園書鋪,刊行了許多小說、劇本,包括他自己的不少作品,很受讀者歡迎。此外,李漁還編印過《笠翁詩韻》、《古今史略》、《資治新書》等。芥子園書鋪刊印的書畫尤為精致,其中《芥子園畫譜》(初集)最為著名。其所印制的箋簡也十分精巧新穎,暢銷于一時。在杭州、南京期間,他與吳偉業、尤侗和“西泠十子”等諸名士交游,從事小說、戲曲創作。他還組建了以其姬妾家人為主要演員的家庭劇團,帶著道具,到各地巡回演出,也給達官貴人唱堂會,游食四方,兼打秋風,足跡遍及浙江、江蘇、安徽、湖北、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江西、福建、廣東及北京等地。作為周旋于達官貴人之間、行走于民間江湖之上的典型文人,李漁是一位機智、風趣、敏感好奇、新鮮好玩的“老江湖”。三教九流,販夫走卒,都成為他閱歷中的元素、藝術創作的背景,或直接鮮活地走進了他創造的藝術世界之中??滴跏辏?677),李漁舉家遷回杭州??滴跏拍辏?680),在一生著述、交游、演藝、出版、經商種種精彩過后,李漁在貧困中死去,葬于西子湖畔九曜山上,享年七十一歲。

《閑情偶寄》中,占全書篇幅與分量最大、最重的是戲曲論部分。《詞曲部》上下兩部,加上《演習部》,就約占全書篇幅的三分之一,后人將這兩部分抽出一并刊印,名為《李笠翁曲話》或《笠翁劇論》,是中國戲曲理論史上的重要著作。如果將與戲曲密切相關的《聲容部》也歸入其中,那么戲曲論部分占全書的比重就更大了。在《詞曲部》中,作者就情節構思、結構安排、形象塑造、虛實處理和語言音律等有關戲曲創作的重要問題作了系統的論述?!堆萘暡俊穭t對戲曲導演工作中劇本的選擇與藝術處理、教習唱腔和說白時的注意事項以及演出時需要避忌的俗套惡習等等進行了較為深入和全面的探討。李漁的戲曲理論,始終貫穿著“專為登場”(《閑情偶寄 · 演習部 · 選劇第一》)的指導思想,著眼并切合于戲曲表演的藝術實踐。他在高度評價金圣嘆之評《西廂》“晰毛辨發,窮幽極微,無復有遺議于其間”的同時,又指出:“圣嘆所評,乃文人把玩之《西廂》,非優人搬弄之《西廂》也。文字之三昧,圣嘆已得之;優人搬弄之三昧,圣嘆猶有待焉?!保ā堕e情偶寄 · 詞曲部》下《格局第六 · 填詞余論》)深得作為舞臺表演藝術的戲曲之三昧,是李漁戲曲理論有別于他人的最顯著的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自己編創劇本,并執導、搬演自創的新戲,積累了豐富的戲曲創作、導演及表演的藝術經驗。這使他的戲曲創作與理論主張都十分契合作為舞臺表演藝術的戲曲的審美特性。

對于戲曲藝術,李漁是真喜歡。作為小說家,他甚至把小說也稱為“無聲戲”,并以此作為其短篇小說集的書名。其《無聲戲》,又名《連城璧》、《十二樓》等,為后人所推重。他在戲曲創作方面更是成果豐碩。傳世的劇本有:《奈何天》、《比目魚》、《蜃中樓》、《憐香伴》、《風箏誤》、《慎鸞交》、《巧團圓》、《凰求鳳》、《意中緣》、《玉搔頭》,合稱《笠翁十種曲》。另有《偷甲記》、《四元記》、《雙錘記》、《魚籃記》、《萬全記》、《十醋記》、《補天記》、《雙瑞記》等八記是否為李漁所撰尚有疑問。李漁《詞曲部》上《音律第三》提到“自手所填諸曲”時說:他有“已經行世之前后八種,及已填未刻之內外八種”,則其所創制的劇本即有三十六種。當然,因笠翁未一一說明劇名,我們也只能存疑了。詩人作者,興之所至,虛張其詞,也是可以理解的或有之事,但他于戲曲創作筆耕甚勤,成果頗豐,而且多佳作,尤其作品中曲詞賓白便于演員唱念演出,是顯而易見的。如他所言:“笠翁手則握筆,口卻登場,全以身代梨園,復以神魂四繞,考其關目,試其聲音,好則直書,否則擱筆,此其所以觀聽咸宜也。”(《閑情偶寄 · 詞曲部》下《賓白第四 · 詞別繁減》)其實,他何止“口卻登場”?他不僅自編,自導,而且作為家庭劇團老板,還親自粉墨登場,過把戲癮,這恐怕不只是因為迫于生計吧?在“戲子”之稱流行的舊時代,真心喜歡被視為詩余俗曲的藝術,并且與此道中人惺惺相惜,平等交流的士人,往往被視為另類,目為浪子,而他們在面對世事時,也常常懷著些叛逆之心,帶著點傲岸之氣。如宋代詞人柳永,干脆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便可謂李笠翁之前輩。故作者在《演習部 · 授曲第三》中申明:“予作一生柳七?!?/p>

作為一位戲曲藝術的理論家,李漁的戲曲理論與理念,是以豐富的創作、編導與搬演的戲曲實踐經驗為基礎的,同時,他也將其戲曲理論與理念貫徹于戲曲文本創作與舞臺演出的實踐當中。這不僅使他和他的家庭劇團頗受南北戲迷的歡迎,也使他的戲曲理論與理念頗有根基和切合實際。例如,他在《結構第一》序論中指出:“填詞之理變幻不常,言當如是,又有不當如是者。如填生旦之詞,貴于莊雅,制凈丑之曲,務帶詼諧,此理之常也,乃忽遇風流放佚之生旦,反覺莊雅為非,作迂腐不情之凈丑,轉以詼諧為忌。諸如此類者,悉難膠柱?!鳖H中肯綮。李漁論戲曲,首重結構,強調劇作要“立主腦”,這涉及劇作的主題命意的確立和凸顯,描繪角色人物與設置情節事件時的主次、輕重、真實性與虛擬性及其關系的考慮,以及戲劇沖突情節的繁簡、線索的縝密與前后照應等方方面面,在《演習部》中,他還特別提到“劑冷熱”,從場上演出時觀演效果的角度論述戲曲創作和演出要處理好冷熱關系,張弛有道。這實際上已涉及創作和編導時對戲曲沖突藝術節奏與張力的調控把握的問題,在戲曲美學上頗有理論意義。綜上可見,李漁關于戲曲理論的許多論述都非常到位,十分契合戲曲創作與演出的藝術實踐。

以今天的眼光觀之,《閑情偶寄》這部撰述于三百多年前的著作,已有一些超前的類似今人的見識,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器玩部 · 制度第一》中《箋簡》部分,體現了李漁自覺的廣告意識和明確的維權理念。在闡述箋簡規制、樣式的同時,他著重陳述了為其書鋪所設計的箋簡為坊間他人所無的新穎獨創性和種類繁多的豐富性,標榜自己對此書鋪與事業的經營成效。他還將《閑情偶寄》一書當作自媒體,將其創制廣而告之,予以推介:“海內名賢欲得者,倩人向金陵購之。是集內種種新式,未能悉走寰中,借此一端,以陳大概。售箋之地即售書之地,凡予生平著作,皆萃于此。有嗜痂之癖者,貿此以去,如偕笠翁而歸。千里神交,全賴乎此。只今知己遍天下,豈盡謀面之人哉?(金陵書鋪廊坊間有“芥子園名箋”五字者,即其處也。)”(《器玩部 · 制度第一 · 箋簡》)在文中他還為維護自己創意的著作權,防止他人剽竊仿制而軟硬兼施,聲色俱厲地警告威脅,苦口婆心地勸誡說服:

是集中所載諸新式,聽人效而行之;惟箋帖之體裁,則令奚奴自制自售,以代筆耕,不許他人翻梓。已經傳札布告,誡之于初矣。倘仍有壟斷之豪,或照式刊行,或增減一二,或稍變其形,即以他人之功冒為己有,食其利而抹煞其名者,此即中山狼之流亞也。當隨所在之官司而控告焉,伏望主持公道。至于倚富恃強,翻刻湖上笠翁之書者,六合以內,不知凡幾。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當決一死戰,布告當事,即以是集為先聲??傊?,天地生人,各賦以心,即宜各生其智,我未嘗塞彼心胸,使之勿生智巧,彼焉能奪吾生計,使不得自食其力哉!

另外,其《凡例》七則“四期三戒”,四期分別為“點綴太平”、“崇尚儉樸”、“規正風俗”和“警惕人心”,是關于其書創制之內容宗旨與社會教化效應的,三戒分別為“剽竊陳言”、“網羅舊集”和“支離補湊”,是關于其書創制規范與撰述原則的。顯示了身兼作者與出版商雙重身份的李漁的職業精神與道德,今天讀來還很有意義?!斗N植部 · 木本第一》中《紫薇》一節,借民間“紫薇怕癢”之說,而有如下議論:“禽獸草木盡是有知之物……草木之受誅鋤,猶禽獸之被宰殺,其苦其痛,俱有不忍言者。人能以待紫薇者待一切草木,待一切草木者待禽獸與人,則斬伐不敢妄施,而有疾痛相關之義矣。”又如《飲饌部 · 肉食第三》中《鵝》一節的大段議論,一片婆心,可謂頗類當今綠色環保人士和動物保護主義者的意識?!额U養部 · 療病第六》弁言引“病不服藥,如得中醫”的諺語,至謂此語為“八字金丹,救出世間幾許危命”。雖頗有諱醫忌藥的意味,卻也說得自有幾分道理。凡此種種,令人讀之,常得會心。

文人多自戀,何況,李漁是個有意趣、有才情的人。觀《閑情偶寄》全書,作者每每情不自禁地站出來自我表揚,申明自己的一得之見,令人忍俊不禁。在《居室》、《器玩》諸部中,作者時時寫自己如何別出新裁,發明這些、那些新鮮玩意兒?!讹嬸偛俊烽_篇,對造化賦形,而人有口腹之患發大段議論,幽默風趣,亦有見地。文中多論尋常蔬食,娓娓道來,言之有味,令人口舌生津?!斗N植部 · 木本第一》談李樹,而有“李是吾家果,花亦吾家花”之語,作者之自戀有趣,也可見一斑。筆者尤其欣賞他在《種植部 · 草本第二》中論花草,以菜花殿后之意趣:《閑情偶寄 · 種植部》中對花花草草的品鑒賞悟,與《詞曲部》一樣,同為亮點頗多的部分,也是此書魅力的重要所在。而其中最打動我的,是作者對菜花的點評。我以為這是李漁此書最好的文字之一,可圈可點,令人心醉。在撰寫此段白話翻譯的時候,我甚至時或放棄字面語意的翻譯,而不由自主地“越俎代庖”,揣作者之意而加以發揮。

李漁可以遺漏其他的花卉,卻把如此普通平常的菜花拿來作《種植部》第三部分《草本》的壓卷。“花相”芍藥,作為重要的觀賞性花卉,由園丁精心栽種培植于園圃庭院;花中君子芝蘭,被視為情操寄寓和藝術象征,為文人雅士清供于書齋案頭。唯有菜花,為至賤之物,非眾芳之等倫,向來作為經濟作物,由農夫漫灑漫種,自由生長于田間鄉野。李漁卻獨取菜花,安排在這特殊的位置上,寫得那樣鄭重其事,那樣詩意盎然,境界全出。這是獨具只眼,值得稱道之舉。作者推菜花為盛,是以其“盈阡溢畝,令人一望無際”,“一氣初盈,萬花齊發,青疇白壤,悉變黃金,不誠洋洋乎大觀也哉”!那精光四射的文字,源于作者郁勃的生命熱情,和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大美的慧眼,這不僅僅是獨特的生命體驗與審美趣味的呈現,更是其生命哲學與社會理念的體現。

古人常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油菜花發,占早春之時,一氣初盈,萬花齊放,盈阡溢陌,清新、燦爛,田野成為花的海洋。仿佛時間開始了,一切已然蘇醒,一年的農事、一歲的光景,由此拉開序幕。這是農耕文明的典型畫面。筆者有幸,兒時曾在鄉下生活了十幾年,那樣的畫面,作為生命之初的美好記憶,深深鐫刻在我的心性腦海。而今,在都市生活了近四十年的我,一到早春,戀戀不忘的還是那油菜花發的圖景。記得二十年前,曾經去李漁家鄉(浙江蘭溪)授課,回杭州時打的去金華火車站,司機走的是捷徑小路,搖下車窗,兩邊掠過的,滿眼是大片大片嫩黃的油菜花,滿耳是早春的晨風。隨風而來的,是菜花青草的氣息,清新、濃郁、芬芳,那是田野的氣息。當時的我,心都醉了。我想,當李漁走筆至此,是否會想起家鄉,想起他兒時的同樣光景?就像我寫到此處,心中浮現的依然是兒時的田野一樣。

其間值得注意的是,與對此“卑卑不數之花”的推尊賞悟相聯系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的民本思想,這是遍游天下,周旋于達官貴人之間,打秋風,為清客,或不免逢場作戲,甚至有趨炎附勢之嫌的李漁,其為人心性和思想人格的另一方面。《菜花》一段文字,較大篇幅是由所引《孟子 · 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而發的議論。以往哲人著眼的是由平凡普通聚集而成的至巨、至大的能量、危險與破壞性。《荀子 · 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酥^也。”而李漁卻由此感悟到由平凡普通聚集而成的美。花亦如人,以眾為勝,以多為盛,“積至賤至卑者而至盈千累萬,則賤者貴而卑者尊矣”,至盈阡溢畝,萬花齊發,青疇白壤,悉變黃金,一望無際,誠洋洋乎大觀!當作者將孟子之說作為其推賞菜花之說的依據的時候,他也將菜花勝景寫成了社會學的隱喻,雖意在賞花,但我們依然不能忽視此段議論中所包含的可貴的草根意識思想因子。當然,此節文字,主要還是落于賞花。讓我們珍惜韶光芳華,應和作者同呼:“當是時也,呼朋拉友,散步芳塍,香風導酒客尋簾,錦蝶與游人爭路,郊畦之樂,什佰園亭,惟菜花之開,是其候也!”

世人對李漁存有諸多偏見與苛求,筆者曾為之作過一些辯護(詳見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閑情偶寄注 · 前言》)。但二十多年過去,現在來看,這些辯護似乎還不夠,偏見固然少了許多,而苛求依然存在。故筆者在此進一步申說。

李漁于《居室部》中《取景在借》一節說自己平生“不喜盆內之花,籠中之鳥,缸內之魚,及案上有座之石,以其局促不舒,令人作囚鸞縶鳳之想”,讀來有深切共鳴,想見其為人。他是一位終身勤于筆耕,創作小說,編劇演戲,出版售書,以維持生計的職業文人。他將傾注其才情、智慧和心得的成果奉獻給讀者,以獲取些許應得的報酬來養家糊口,優游卒歲,既無悖良知,亦無虧義節,可謂俯仰天地之間,不愧做人。其創制與著述大多俱存于世,供讀者觀覽,食髓知味,見仁見智,我們又何必苛求先賢?據載,李漁葬于九曜山,筆者曾登此山,希冀能尋訪到些許遺蹤,然滿眼所見的,不過斜陽草樹,不勝唏噓而返。

本次重新校點、詳注并精譯了李漁的代表作《閑情偶寄》,一是為了讓更多的讀者得以更加深入地去了解李漁其人,二是為了使得知識性較強的此書更加便于閱讀。此次以雍正八年(1730)芥子園版《笠翁一家言全集》本為底本,文中明顯錯誤處徑改,不再出校記。鑒于底本中評論內容參差,故一并刪去。本次參考了單錦珩先生的校點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在此謹表謝意。感謝查明昊老師,使本書得以面世。筆者才疏而學淺,注譯中或難免有失誤疏漏之處,敬請方家讀者指教。

主站蜘蛛池模板: 自治县| 柞水县| 遵义县| 合川市| 抚顺市| 青川县| 江源县| 郧西县| 金湖县| 四川省| 化德县| 河池市| 镇原县| 扎兰屯市| 湘潭市| 宜章县| 鄯善县| 兴隆县| 柘城县| 南充市| 文山县| 治多县| 崇文区| 江都市| 临泉县| 大悟县| 合江县| 香港| 广东省| 仁布县| 宜章县| 牡丹江市| 江西省| 湟中县| 兴业县| 无锡市| 西宁市| 崇仁县| 洮南市| 宜州市| 鸡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