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古今:海外考古大家訪談(全二冊)
- 李水城主編
- 4757字
- 2021-07-13 19:16:08
序
2009年夏,我在前往法國東部參加考古發掘之前,《南方文物》的周廣明先生給我打來電話,談到他想在刊物上開辟一個新欄目,內容為介紹國外著名考古學家的成長經歷、學術貢獻以及對中國考古學的評價與前瞻。他希望我能出面主持這個欄目,并就這個欄目的可行性、內容、稿源等具體問題提些意見并做些思考。
此前我曾與廣明多次討論《南方文物》的版面和欄目建設問題,但這個選題還從未考慮過,國內也無先例。不過這確實是一個富有創意的好點子。其獨特的視角在于,通過對有著不同學術背景的國外著名考古學家成長經歷的介紹,了解考古學在各國的發展歷史,跟蹤國際學術研究的熱點,知己知彼,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從而推動中國考古學的健康發展,可謂一舉多得。鑒于此,我應允廣明,盡力而為,促成此事。
在法國發掘期間,經過認真思考,我覺得這個欄目最好采取訪談的形式,一來操作性較強,再就是可以充分利用和借助那些與國內考古單位有合作研究項目的外方學者、海外進修學者和留學生的力量,大家合力來做這件事。但是,我也考慮到,一旦接手組織這個欄目,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也會因此占去自己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但值得試試!
考慮到即將采訪的對象都是國際學術界的一流學者或后起之秀,他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大多功成名就、學術等身,在學術界有廣泛的影響,抑或有著良好的發展潛質,我想這個欄目不妨就叫“海外考古大家訪談”,這比較直白,也契合欄目的設計初衷。
事既定,接下來便是仔細琢磨遴選哪些學者作為我們的訪談對象,同時還要考慮到每位學者的研究領域和學術貢獻,與中國考古學界有沒有交往。并設計出采訪主題,最后是將一封封伊妹兒(Email)發往世界各地。
……
2010年初,《海外考古大家訪談》欄目正式與讀者見面。在這年的《南方文物》第一期,刊出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歐弗·巴爾—約瑟夫(Ofer Bar-Yosef)和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士、考古研究所博士切爾內赫(E. H. Чepныx)的訪談。這二人中,前者是研究舊石器時代中晚期考古、現代人起源、近東農業起源的權威,后者是歐亞草原冶金考古領域的開拓者。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這兩位學者的成功采訪可以說為此欄目開了個好頭。
在我列入采訪的名單中,絕大部分都是著名的考古學家或后起之秀,也有一些是知名的漢學家、藝術史家、科技考古學家、冶金考古學家和分子生物學領域的古人類學家。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曾有過在中國留學或進修的經歷,或與中國學者一起主持國際合作項目,或曾在(中國)北京大學或其他高校講過學。其中,約有一半學者的研究領域為中國考古學、中國歷史或藝術史,另一半學者的研究領域涉及近東、地中海沿岸、歐洲、歐亞草原、美洲、非洲、大洋洲及東南亞等地的考古。
自2010年欄目開創到2019年底,這十年間,我們完成了名單中的絕大多數學者的采訪,總計有28人。回想起來,這其中既有失而復得的意外驚喜,也有一些遺憾和失落。
2011年4月,那時我正忙于組織對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羅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和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教授貝爾伍德(Peter Bellwood)的采訪,突然得知美國著名考古學家賓福德(Lewis Binford)教授去世的消息,這令我非常沮喪,因為此前我已經開始籌備對他的采訪,也想好了找誰去采訪。后來,我給廣明去信,談到這件令我非常遺憾的事,不料馬上收到他的回信,說吉林大學的陳勝前博士已經翻譯了倫福儒(Colin Renfrew)教授20年前對賓福德的采訪,這個消息對我不啻像打了一針興奮劑。賓福德教授是過程考古學理論的始作俑者,也是一位在學術界頗富爭議的人物。2010年,即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國際天文學會將第213629號小行星命名為“賓福德星”,以表彰他在考古領域所作的杰出貢獻,由此不難看出此公在科學界有著怎樣的影響力。
不過,與另外兩位學者擦肩而過就只能留下遺憾了。
2015年,我開始籌劃采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系的吉德煒(David N. Keightley)教授。2000年我在紐約的一次會上結識了這位和藹可敬的學者。他是西方漢學界研究甲骨文的權威,也是研究商周歷史的巨擘。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他曾任《古代中國》(Early China)主編。他撰寫的《商代史料》一書對研究甲骨、殷商歷史有卓越貢獻。不巧的是,當我在國外找到合適人選將要采訪他時,吉德煒教授已病重住院,不久便去世了。
另一位是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俄羅斯文化研究所的庫茲敏娜(E.E. Кyзьминa)教授,她是俄羅斯研究歐亞草原史前至青銅時代的著名考古學家。2000年在劍橋大學舉辦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歐亞草原的開發”學術會上,我與她相識,但聯系不多。后來有一年,俄羅斯科學院為她舉辦祝壽會,邀請我參加,因為時間關系沒能前往??上В驗橐粫r找不到合適人選,耽誤了對她的采訪,2013年她也過世了。
還有幾位也很遺憾。第一位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系的貝格利(Robert Bagley)教授。他是研究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專家,《劍橋中國古代史·商代考古》的撰稿人。我曾委托他的博士研究生采訪,但貝格利教授婉言謝絕了,說他從不接受采訪。第二位是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的菲茲杰拉德—胡博(Louisa G. FitzgeraldHuber)博士。路易莎是我的好朋友,她的丈夫霍斯特(Horst)是研究文天祥的漢學家。每次我到哈佛大學都會得到他們的熱情關照,并惠贈美國出版的有關歐亞考古方面的新書。路易莎鐘情中國的考古和藝術史,對中國史前時期的彩陶有深入研究[1],并寫過兩篇研究二里頭文化的文章[2],在學術界有很大影響??上?,在本書截稿之前沒能完成對她的采訪。第三位是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著名的動物考古學家梅鐸(Richard H. Meadow)博士,對他的采訪也沒能按計劃完成。
201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決定出版這部采訪錄。我決定增加三位老一代學者,使這部書的內容更為全面和充實。
第一位是紀念瑞典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安特生(J. G. Andersson)博士的文章。此公1914年受聘于中國北洋政府,任農商部礦政司顧問。在華10余年間,他對中國早期的礦業開發和地質學、古生物學的調查有不少開創之功。北京人遺址的發現即由他首發嚆矢,河南澠池仰韶村的發掘標志著中國現代田野考古學的誕生。此外,他還前往中國西北地區進行大范圍的史前考古調查發掘,發現并命名了一批重要的遺址和考古學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和原始社會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二位是美國知名考古學家馬尼士(R. S. MacNeish)。他從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在中美洲考古,是探索美洲農業起源的先驅人物,有一系列重要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1993~1996年,他與北京大學、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在長江中游的贛東北地區開展稻作農業起源的考古,將這一領域的研究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積極影響。2001年1月,他不顧體弱年高,親自駕車前往中美洲考古,不幸在途中出車禍去世。我將一篇回憶他的文章收錄進來,以紀念20世紀90年代我們在江西的合作。
第三位是著名華裔美籍考古學家張光直(K. C. Chang)教授。張先生是在中美考古之間構筑橋梁的重要人物,他將中國的考古和悠久的歷史介紹給世界,同時也將西方的考古學、人類學理論引入國內,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張先生不幸于2001年初去世。本書收錄了陳星燦先生1996年對他的訪談[3],借此表達我們對他的紀念。
張光直先生對中國上古史有精到的研究,他在《連續與破裂:一個文明起源學說的草稿》一文中強調:“中國古代文明是一個連續性的文明?!?a href="#new-notef2" id="new-note2">[4]為此他進一步指出:“根據中國上古史,我們可以清楚、有力地揭示人類歷史變遷的新的法則。這種法則很可能代表全世界大部分地區文化連續體的變化法則。因此,在建立全世界都適用的法則時,我們不但要使用西方的歷史經驗,也尤其要使用中國的歷史經驗。根據這些歷史事實建立的法則,其適用性會大大加強?!?a href="#new-notef3" id="new-note3">[5]此即張先生長期倡導的用世界性眼光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觀點。他希望透過對中國文明進程的了解和發展模式的建立,為人類社會發展和社會科學理論的內涵作出創造性貢獻。他認為,中國文明是透過政治權力的作用而建立的,這種模式因與以西方經驗建立的文明起源模式有著顯著不同而獨樹一幟,并因此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從而確立了中國文明研究的重要地位。他的這些學說尤為值得21世紀的中國考古學發揚光大。
本書介紹的這批學者之所以能成為考古“大家”,其先決條件是每位學者都對考古有著發自內心的熱愛、以及對人類歷史的強烈興趣。以巴爾—約瑟夫教授為例,它生長在以色列這個遍地都是文物古跡的國度,打小就受到濃郁的歷史文化熏陶,并造就了他立志成為一名考古學家的理想。還有俄羅斯的切爾內赫教授,他念小學時,正值殘酷的衛國戰爭期間,他一直堅持苦讀,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對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其他那些接受我們采訪的學者也都有著大致相似的成長經歷??梢?,興趣的有無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基因,除去天分和機遇之外,更重要的還是這些“大家”所具備的勤奮、刻苦、天分、機遇及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他們走過的學術道路不僅是個人的寶貴經驗,也是一筆難得的學術財富,更是考古學思想史和發展史的有機組成部分??脊艑W的真諦是人與人的歷史,一部真正的學科史應該是由一個個富有激情的思想者所做的一件件具體工作、研究案例以及他們的真知灼見、情感、經驗和豐富的生活閱歷層層累積起來的,如果缺失了一個個活生生的考古學家,考古學、考古學史也就什么都不是了。
透過這部采訪記,還可間接地感受到自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考古學所走過的艱難歷程和經歷的翻天覆地變化。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合作考古大門的開啟,為中外學術界的思想碰撞和知識交流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機,進而在借鑒和學習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考古學理論、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上獲益良多,這也為我們融入國際考古大家庭和學術研究的主流奠定了基礎。
如今,《海外考古大家訪談》欄目創辦已整整十年。記得2010年欄目創辦之初,我在開篇詞上寫了下面一段話:
在籌建《海外考古大家訪談》欄目的過程中,我漸之萌發出一個“得隴望蜀”的奢念,即可否在不遠的將來,能將此欄目采訪的海外著名考古大家的訪談輯錄成冊,作為《南方文物》的“副產品”提供給國內的讀者。我想,這也是考古界同仁所期待的。[6]
歷經十年的努力,夢想成真,可喜可賀!本書出版之前,我們根據每位學者的學術貢獻為每篇采訪起了新的篇名,希望能起到畫龍點睛的目的。
最后在這里要感謝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南方文物》,特別要向周廣明先生表達我們深深的謝意,十年來他為此欄目耗費了很多心血,貢獻良多,可以說,沒有他對構建此欄目的提議和熱情的投入,就不會有今天這部書。同時,我也要感謝所有接受我們采訪的各位“大家”,以及所有參與“大家”采訪、翻譯和整理的各位女士和先生,他們的名單如下(以姓氏筆畫排序):
丁山(James Williams)、于璞、方輝、艾婉喬、付巧妹、龍嘯、李冬冬、李志鵬、李英華、劉歆益、劉巖、呂鵬、朱萍、吳小紅、陳星燦、陳伯楨、陳勝前、陳雪香、宋吉香、張良仁、張莉、洪曉純、楊旭、楊謙、科林·倫福儒(Colin Renfrew)、姜胡壽、秦小麗、唐小佳、涂棟棟、曹大志、曹業宬、彭鵬、溫成浩、溫睿、樊一粟、魏峭巍。
感謝欒豐實、趙志軍、馬強、李旻、郭物、林圭偵、唐小佳為本書提供費曼、克勞福德、菅谷文則、賓福德、雷德侯、張光直和羅森教授的照片。
感謝西北大學教授羅豐先生為本書題簽。
2020年初,匆匆于海南—成都旅次,后定稿于北京
[1]. Fitzgerald-Huber, Louisa G., The Traditions of Neolithic Ceramics, Bulletin No.53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Stockholm, pp.1—256.
[2]. Fitzgerald-Huber, Louisa G. (1995), Qijia and Erlitou: The Question of Contacts with Distant Cultures, Early China, 20: 17—67;——(2003),The Qijia Culture: Paths East and West,Bulletin No.72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Stockholm, pp.55—78.
[3] 陳星燦:《中國考古學向何處去——張光直先生訪談錄》,《華夏考古》1996年1期。
[4] 張光直:《連續與破裂:一個文明起源學說的草稿》,《中國青銅時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第488頁。
[5] 張光直:《中國古代史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考古學專題六講》,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24頁。
[6] 李水城:《真正的考古學家是怎樣煉成的?——“‘海外大家’訪談”專欄開篇》,《南方文物》2010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