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奪人妻妾
權豪之家,見人妻妾貌美,即仗勢奪之;有時更為此而悍然將其夫殺害。這類事在古代社會中經常發生,這里僅舉幾例較有分析價值者:
武則天時,左司郎中喬知之有婢名窈娘,色藝推為當時第一,喬知之寵愛她,為之不婚。武延嗣聞之,強將窈娘奪去,窈娘悲憤,投井而死;武延嗣遷怒于喬知之,將他誣陷下獄害死。(33)這是最惡劣兇殘之例。
唐寧王曼貴盛,有寵妓數十人皆絕藝上色,猶有不足,見宅旁有賣餅者妻貌美,遂強取之,甚見寵愛。一年后忽問她:“汝復憶餅師否?”遂將餅師召來,讓他們夫妻相見,妻垂淚若不勝情。寧王令在座文士十余人賦詩詠此事,王維詩先成,詩曰:“莫以今時寵,寧忘昔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雖不無同情之意,但寧王仗勢欺人,還要令文士咀嚼受害人的感情痛苦以為消遣,亦太冷酷矣。
第三個例子又出在楊素身上,稍為文明人道一些。陳朝末年,陳后主之妹樂昌公主才色冠絕,為徐德言之妻。徐知陳朝將亡,以公主的才色,必會被權豪之家擄為戰利品,于是打破一銅鏡,與公主各執其半,約定總在正月望日在都市賣鏡,徐好訪知音信。不久陳亡,公主成為楊素的侍姬,大見寵愛。徐德言流離辛苦,找到京師,果于正月望日在市場上見有蒼頭高價賣半面破鏡,于是接上了頭。徐托人向公主遞送了表示思念的詩,公主得詩,涕泣不食;楊素得知始末,乃將徐召來,將公主還他,二人得以歸江南終老。這楊素姬妾成群,不太把她們當回事,可以送人,可以還人,逃掉幾個他也無所謂——杜光庭《虬髯客傳》中紅拂說“去者眾矣,彼亦不甚逐也”。
姬妾被人奪去,還可以再奪回。韓翃的愛妾柳枝——原是鄰居一位姓李的將領送給他的——被番將沙吒利劫去,韓翃痛苦,不能割舍。俠士許俊在席間聞此事,上馬絕塵而去,席未終,已將柳枝劫回還給韓翃。從此留下一個以“沙吒利”命名的常用典故——寒士的心上人被權豪之家搶去。
奪人妻妾和以妾贈人的故事從表面上看情節正相反,但它們反映了共同的一點——這些故事的具體真實性對我們此處的討論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反映了古代中國社會中性關系的流動性。這種性關系的流動性以及傳說故事對此的接受、認可與欣賞,顯然是與“從一而終”、處女貞操、節烈(夫死不嫁曰節,殉夫而死或為抗拒婚外性關系而死曰烈)等觀念完全不相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