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生平和行蹤考

李太白氏族之疑問

陳寅恪

李陽冰《草堂集序》云: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珪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與”字《繆本》作“為”)名。然自窮蟬至舜,五世為庶,累世不大矅。亦可嘆焉。神龍之始,逃歸于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云: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家,難求譜牒。公之孫女搜于箱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數行。紙壞字缺,不能詳備。約而計之,涼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于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故自國朝已來,漏于屬籍。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高臥云林,不求祿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復姓,先夫人夢長庚而告祥,名之與字,咸所取象。

陳寅恪按《新唐書》卷四〇《地理志》云:

安西大都護府,初治西州。顯慶二年平賀魯。析其地,置濛池崑陵二都護府。分種落,列置州縣。西盡波斯國。皆隸安西。又徙置高昌故地。三年徙治龜茲都督府。而故府復為西州。(有保大軍。屯碎葉城。)

又卷四三下云:

焉耆都督府。(貞觀十八年滅焉耆置。有碎葉城。)

(中略)

西域府十六。州七十二。

(中略)

條支都督府。領州九。

(中略)

右隸安西都護府。

是碎葉條支在唐太宗貞觀十八年即644年平焉耆,高宗顯慶二年即657年平賀魯,隸屬中國政治勢力范圍之后,始可成為竄謫罪人之地。若太白先人于楊隋末世即竄謫如斯之遠地,斷非當日情勢所能有之事實。其為依托,不待詳辨。至所以詭稱隋末者,殆以文飾其既為涼武昭王后裔,又何以不編入屬籍,如鎮遠將軍房平涼房姑臧房敦煌房仆射房絳郡房武陽房等之比故耳(參閱《新唐書》卷七〇上《宗室世系表》《興盛皇帝十子條》及卷七二下《宰相世系表》《隴西李氏條》)。

又考《太白集》卷二六《為宋中丞自薦表》云:

臣伏見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

寅恪案:太白為宋若思作此表時在唐肅宗至德二載,即757年。據以上推其誕生之歲,應為武后大足元年,即701年。此年下距中宗神龍元年,即705年,尚有四年之隔。然則太白由西域遷居蜀漢之時,其年至少已五歲矣。是太白生于西域,不生于中國也。又考《李序》“神龍之始逃歸于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及《范碑》“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復姓”之語。則是太白至中國后方改姓李也。其父之所以名客者,殆由西域之人其名字不通于華夏,因以胡客呼之,遂取以為名,其實非自稱之本名也。夫以一元非漢姓之家,忽來從西域,自稱其先世于隋末由中國謫居于西突厥舊疆之內,實為一必不可能之事。則其人之本為西域胡人,絕無疑義矣。

又《續高僧傳》卷三四《感通篇》上《隋道仙傳》云:

釋道仙,本康居國人。以游賈為業。梁、周之際往來吳、蜀。行賈達于梓州。

又同書卷三五《感通篇》中《唐慧岸傳》云:

釋慧岸者,未詳何人。面鼻似胡,言同蜀漢。

又杜甫在夔州作《解悶》十二首之二云:

賈胡離別下揚州,憶上西陵故驛樓。為問淮南米貴賤,老夫乘興欲東游。

據此,可知六朝、隋唐時代蜀漢亦為西胡行賈區域。其地之有西胡人種往來僑寓,自無足怪也。

太白既詭托隴西李氏,又稱李陽冰為從叔。[1]陽冰為趙郡李氏[2]。故太白之同時人及后來之人亦以山東人稱太白(杜甫《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及元稹《唐檢校工部員外杜君墓志》)。蓋謂其出于趙郡李氏也?!杜f唐書》卷一九〇下《文苑傳·李白傳》既載不可征信之“父為任城尉,因家焉”之語,又稱白為“山東人”。不知山東非唐代州縣之名。若依當時稱郡望之慣例,固應作“趙郡人”,即使以家住地為籍貫,亦當云“兗州或魯郡任城人”。舊史于此誠可謂進退兩無所據者矣[3]

《清華學報》1935年第10卷第1期


[1]見《獻從叔當涂宰陽冰》五言詩。

[2]見《唐文萃》卷七七舒元輿《玉筋篆志》及《宣和書譜》卷二等

[3]參見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卷一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巩义市| 永寿县| 泰州市| 阿鲁科尔沁旗| 台州市| 长沙县| 德格县| 达州市| 青神县| 七台河市| 宁波市| 阿勒泰市| 鲜城| 大足县| 乌拉特中旗| 汤原县| 海南省| 廉江市| 衡水市| 民县| 左贡县| 通渭县| 嘉义市| 大名县| 镇江市| 马公市| 石阡县| 金堂县| 梨树县| 青岛市| 井陉县| 乌拉特前旗| 南召县| 临沂市| 图们市| 安庆市| 安泽县| 丹东市| 苏尼特右旗| 郓城县| 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