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用超導重塑社會經濟:區塊鏈創新理論與實踐
- 王春暉主編
- 1704字
- 2021-07-07 15:59:00
第八節 區塊鏈在實體經濟而非金融行業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大部分文獻和社會言論關于區塊鏈技術體系的論述,都會討論區塊鏈技術對于金融行業的推動作用,預期區塊鏈將在今后若干年在金融行業得到廣泛運用。然而這種前景短期內難以實現的。
首先,區塊鏈技術體系性能遠遠不足以應付大多數諸如法定貨幣的大規模大面積支付、存儲等場景。這是第一硬傷。
其次,金融行業素來以保守著稱。自從中世紀末期意大利半島諸城邦發展出近現代銀行業務以來,幾百年以來,其主要業務本質未曾有過變化。現代商業銀行業務的本質實際上就是基于現代貨幣金融學的本質:中央銀行創造并發行作為向商業銀行貸款的票據的紙幣,通過商業銀行與公眾的權益或信用互換而經銷散播,再通過稅收向央行回籠。在這個過程中,無論央行還是商業銀行的業務本質就是基于中央威權共識的信用貨幣制度,這種貨幣制度無須借助法律強制,只需要作為背書權威的政府有足夠的信用,接受一切央行發行的紙幣作為財政收入(稅收)即可。這種權威共識實際上已經非常高效,并且達成了最廣泛的應用:世界上每個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全部基于此,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全部業務也基于此。總之,在業務層面,起源于群體性共識的權益載體及其系統短期內是多余的。理論上和實踐上皆是如此。
銀行表外的大部分業務諸如票據業務、擔保業務等,總體上也是基于銀行本身的信用權威,這里也沒有大規模引入基于群體共識的信用作為補充的必要。只有票據本身的真實性,諸如防偽、流轉過程追蹤等方面,可以通過區塊鏈數據可追溯、防篡改結合,印刷防偽技術、物聯網技術等予以支持。但畢竟這些是細枝末節,并不真正對業務本身有任何實質影響。
銀行間業務種類較多,但相對涉及關系簡單。現有應用IBM的準區塊鏈Hyperledger構建銀行間業務,一方面處于應用早期,另一方面該類業務本身的操作模式并未出現什么問題,引入新的區塊鏈系統和模式除了實驗并未提供更多益處。
而證券行業的證券業務,包括股票市場、期貨市場、債券市場等傳統領域,都有高效且運轉良好的交易系統和輔助系統。區塊鏈技術體系可以達成的效果,幾乎現有技術都可以達成,且更加高效、靈活。同樣,只有證券登記的安全等方面少許可以與區塊鏈沾邊。證券公司間的有價證券交易和基于區塊鏈的電子證券發行系統已經有了小范圍嘗試,但是仍然不會改變已有的證券發行、交易規則和行業生產關系。區塊鏈技術在這方面的應用在未來仍然并非絕對必要。
信托和保險產品的銷售發行可能是最先應用區塊鏈技術體系的例子,但仍然需要直面現有區塊鏈系統的服務能力可能遠遠不足以應付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以上客戶扎堆的集中服務的性能需求。
綜上,雖然區塊鏈技術體系起源于一種看起來像是金融的“支付”項目,但實質上不但真實的支付與貨幣(即使是加密數字貨幣)不大可能使用區塊鏈技術,其他類型的各類金融服務就目前而言,都有成熟高效的解決方案,同時尚未發生非改不可的問題和無法解決的麻煩。區塊鏈在這些行業的落地可能將是一個長期的并不彰顯的摸索過程。
2019年的“1024”學習和講話中,領導層確定了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四大方向:加強實體經濟、改善營商環境、為民生服務、為提高治理能力服務。在此之后,區塊鏈在上述諸方面正聚集熱點、積累能量,落地應用將有燎原之勢。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的重量級應用目前雖仍然有限。但是本書認為,基于區塊鏈自身的“信任內置”的基礎點,使得“數字信用”的概念和模式成立,并將在未來引發“自征信”“自金融”等新的金融服務模式。這或許才是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真正可行的應用前景。
2018年,《2018年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發布;2019年11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區塊鏈白皮書(2019年)》,詳盡、清晰地描述了區塊鏈在各產業的落地場景和應用狀況。本書包括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些方面:新基建與國家數字經濟戰略背景下的區塊鏈技術、實體經濟產業的供應鏈的生態協同、中國特有的極度分散行業的如何低成本高效率整合贏得再次發展和躍升機會、醫療大健康方面的應用、物聯網大數據行業與區塊鏈技術的融合、社會和商業組織行為和人力資源管理新方法、區塊鏈技術體系與分布式社會基層治理和執政黨基層組織建設、公益領域區塊鏈平臺的應用、專利和知識產權方面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