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用超導重塑社會經濟:區塊鏈創新理論與實踐
- 王春暉主編
- 3348字
- 2021-07-07 15:58:56
第二節 區塊鏈1.0(比特幣)
一、創始時代
這個時期從2008年至2013年。
2008年11月,署名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作者發表了那篇著名的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正式拉開了區塊鏈時代的序幕。2009年1月,中本聰正式發布了這個技術組合式創新的第一個公開版本,建立了第一個區塊鏈技術系統:比特幣(Bitcoin)——區塊鏈1.0。
2008年發生了人類歷史上非常嚴重的金融危機,比特幣系統的發明與此有非常深刻的關聯。源于中本聰對于金融與宏觀經濟的誤解,比特幣被設計成一種“通縮”代幣系統(固定數量或金額的代幣系統)。同時,由于上述相關技術社區和眾多技術極客們的數十年的技術積淀,作為區塊鏈1.0版的應用,比特幣系統集成了上述眾多技術和成果,實現了設計目標,為此前眾多技術先驅和極客大佬的一致目標——某種內置信任的信用或支付系統是否可以被設計研發出來這一課題做了最好的總結,并開創了新的發展方向。
2009年1月3日,位于芬蘭的赫爾辛基的一個小型服務器上挖出了比特幣的第一個區塊——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并挖出了第一批比特幣——50個比特幣。同時,在創世區塊中,署名中本聰的ID寫著這樣一句話:“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財政大臣站在第二次救助銀行的邊緣。”)這句話是當天泰晤士報頭版的標題,時值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刻。中本聰將它寫進創世區塊,不但清晰展示了比特幣的誕生時間,還順便表達著對舊體系的嘲諷。雖然這種嘲諷的基礎認知也是錯誤的。
2009年1月11日,中本聰發布了比特幣客戶端0.1。這是比特幣歷史上的第一個客戶端,意味著更多人可以挖掘和使用比特幣了。
2009年1月12日,中本聰將10枚比特幣送給了開發者、密碼學活動分子哈爾·芬尼。這是比特幣歷史上的第一筆交易。
2009年10月5日,由一位名為“新自由標準”(New Liberty Standard)的用戶發布的估值方法:由高CPU(中央處理器)利用率的計算機運行一年所需要的平均電量1331.5千瓦時乘以上年度美國居民平均用電成本0.1136美元,除以12個月,再除以過去30天里生產的比特幣數量,最后除以1美元。當時估值結果為,1美元=1309.03比特幣。
2010年5月22日,佛羅里達的程序員拉茲洛·漢耶茨(Laszlo Hanyecz)用1萬個比特幣購買了價值25美元的比薩券,并在網上發帖。這也是有記錄的比特幣第一筆作為“貨幣”的交易,比特幣當時的價格是0.0025美元。按當時6.8的匯率計算,就是0.017元人民幣。從此,這個日子被定義成比特幣比薩日。
第一家比特幣交易所Bitcoin Market(比特幣市場)誕生于2010年2月6日。隨后很快被迫倒閉。
2010年7月17日,著名比特幣交易所Mt.gox成立,標志著比特幣真正進入了市場。盡管如此,能夠了解到比特幣從而進入市場中參與比特幣買賣的人員主要是狂熱于互聯網技術的極客們。他們在Bitcointalk.org論壇上討論比特幣技術,挖礦獲得比特幣,在Mt.gox上買賣比特幣。僅僅4年后,這些技術宅中的一些人成了億萬富翁和區塊鏈傳奇。
2011年2月9日,比特幣價格首次達1美元,與美元等價。2012年9月15日,倫敦比特幣會議召開,此時比特幣價格為11.8美元;同月27日,比特幣基金創立,此時比特幣價格為12.46美元。
2011年4月,比特幣官方有正式記載的第一個版本0.3.21發布,非常初級,然而意義重大。首先,由于支持uPNP,實現了日常使用的P2P軟件的能力,比特幣才真正能讓任何人都可以參與交易。其次,之前比特幣節點最小單位只支持0.01比特幣,相當于“分”,而這個版本真正支持了“聰”(Satoshi,1 Satoshi=0.00000001比特幣)。可以說,從這個版本之后,比特幣才成為了現在的樣子,真正形成了市場。
2013年3月,塞浦路斯經濟危機爆發,塞浦路斯國內銀行均被關閉,并采取了非常嚴厲的其他防止資本外逃措施。這一事件在全球引起軒然大波,并引起人們對國家信用背書的強烈質疑。比特幣再次引起廣泛關注。3月5日,比特幣的價值大約為40美元,當月月底便飆升至92美元,一周后上漲至266美元。6月,因美國國土安全部凍結Mt.Gox美國銀行賬號,比特幣價格再次跌至70美元左右。
2013年,比特幣發布了0.8的版本,這是比特幣歷史上最重要的版本,完善了比特幣節點本身的內部管理、優化了網絡通信。也就是在這個時間點以后,比特幣才真正支持全網規模的交易,成為中本聰設想的電子現金,真正產生了全球影響力。
但是0.8版本引入了一個非常大的技術漏洞,所以這個版本發布后,比特幣短時間就出現了硬分叉,導致整個比特幣最后不得不回退到舊的版本,這也導致了比特幣交易價格大幅下跌。
二、比特幣系統的繁榮和危機:硬分叉和分裂
2013年11月,比特幣在熱門比特幣交易所Mt.Gox的交易價格創下1242美元的歷史新高,而同時黃金價格為一盎司1241.98美元,比特幣價格首次超過黃金。
2013年12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五部委下發《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強調比特幣不具法償性。比特幣快速大跌至1000美元附近,隨后一段時間比特幣繼續大跌,一度跌至500美元以下。
2014年1月至2月,Mt.Gox比特幣交易所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平臺上的744408個比特幣丟失。2月10日上午10點,比特幣價格閃電般跌至102美元,跌幅80%。當天下午,Mt.Gox發布聲明表示,比特幣挖礦和協議機制存在根本缺陷,因此出現用戶故障、提現延時和失敗的情況。2月25日,Mt.Gox因無法彌補客戶損失而申請破產保護。
2015年1月中旬,比特幣價格跌至152美元的低點。經過長時間持續的大幅調整之后,價格開始攀升。10月底,比特幣價格回升至500美元。
2016年,比特幣市場迎來巨大變化,內部變化是年產量開始收縮,外部變化是英國脫歐、美國大選、亞洲投資者激增等事件,價格持續上漲。2016年12月,比特幣突破1000美元,一度創造了160%的驚人漲幅。
2017年3月25日,比特幣價格從低點891美元開始突飛猛進,終于在12月達到歷史新高——近18000美元。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要求國內交易所于2017年10月底全部關門。
2018年,比特幣則一路下跌,到2018年年底2019年年初,跌到了3400多美元,而后再度上下大幅度震蕩。
進入2019年,在2月7日當天跌至3427美元(收盤價)后,比特幣價格即進入一個緩慢回升階段,至4月初達到5000美元左右,由此開始長達一年半的在5000~13000美元的寬幅震蕩。這樣的“寬幅震蕩”在任何股票或期貨及其衍生物市場都可能是絕無僅有的。自2020年10月下旬開始,由于新冠疫情在國際上的惡化,以及國際政治和經濟局勢的嚴重不穩定性,比特幣逐漸成為了一部分國際游資的避險資產品種,大量資金進入比特幣市場,比特幣經歷了從13000美元(2020年10月下旬)至41946美元(2021年1月8日)的一輪單邊瘋狂漲幅,目前再次進入寬幅震蕩,如圖2-1所示。
這樣的繁榮凸顯了比特幣本身已經成為了純粹的投機品的實質,離設計創立之初的“支付”和“貨幣”的夢想越來越遠。
比特幣事實上成為了一種電子藏品,承載著完全的投機交易行為。
比特幣背后隱藏的危機也清晰地暴露出來。首先,這樣大幅度高頻率的波動使得正常投資品的投資邏輯不復存在。其次,由于比特幣本身體量也有限,各交易所的規模體量更有限,操縱行情的可能性很大。再次,比特幣的獲取能力(挖礦獲得比特幣,后續章節將解釋)也已經被擁有強大算力(某種專用計算機的計算力)的機構或者聯盟高度壟斷。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比特幣系統本身效率的極度低下,應對峰值服務響應的極度羸弱。這些原因的任何一個都強有力地阻止比特幣本身成為設計之初幻想的一種通用“貨幣”系統。

圖2-1 比特幣價格走勢圖(2017年至2021年初,來自https://history.btc126.com/)
比特幣的另一種麻煩在2017年8月1日爆發。比特幣社區經歷了一次“離婚”,正式術語為“硬分叉”,結果是從原來的比特幣系統中獨立出一種新的幣種——比特現金(BCH)。所謂“硬分叉”,實際上是因為比特幣原始設計效率太低下,大約平均每秒處理7宗服務,任何交易至少要等待6~10分鐘,實際遠遠長于這個時間。為了縮短等待時間,系統允許用戶提交交易傭金給系統,讓自己的交易優先被處理,這催生了某種比特幣系統原本設計初衷所反對的一種中介市場,反而抬高了系統內的交易成本。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比特幣社區的部分成員主張通過增大記錄數據塊來提高效率。這樣的提議和改進方案引發了社區內部的激烈爭吵,方案多次修正調和仍然不能獲得全體共識。在大規模壟斷算力的組織和其他一些勢力的極力反對下,社區采取了最后方案——分裂比特幣為兩種不同的虛擬數字幣:一種是比特幣,另一種為比特現金(交易所代號BCH)。這個方案認可各自繼承原先的比特幣,在分裂后產生的數據區塊則不再相互兼容識別。后來從比特幣中又分裂出了比特黃金(BTG)、比特鉆石(BCD)、超級比特幣(SBTC)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