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立體連接三大關鍵詞:場景體驗、KOC、云店

立體連接,KOC[10]是樞紐

站在傳統(tǒng)企業(yè)的角度,立體連接是線下、社群和網(wǎng)絡打通。其路徑是:線下→社群→網(wǎng)絡。但是,這只是抽象的描述。具體來講,在連接過程中,誰是三度空間的連接主體?

線下主體當然是終端店,即B端。直達C端是電商。

網(wǎng)絡主體是誰?當然是用戶端,即C端。

那么,社群主體是誰?有人會說,店主是群主,或店員是群主,或?qū)iT有人運營社群。

如果真這么理解,就把帶有微商痕跡的私域流量亂象引入了立體連接。這正是立體連接所反對的。

社群連接主體是誰,取決于社群連接要達到的目的。打通三度空間,一定不能只是線下用戶遷移到線上。

在用戶往線上遷移的過程中,最好能達成三個目的:一是抵達C端,這是基本要求,傳統(tǒng)渠道只是觸達B端;二是C端用戶群數(shù)量增大;三是增強C端用戶的黏性。達到上述三個目的,既有存量遷移,也有增量。

我們認為,與其說是線下→社群→網(wǎng)絡的立體連接,不如用三大連接主體表述更清晰,即B端→KOC→C端的連接。

線下主體是B端,社群主體是KOC,網(wǎng)絡主體是C端。

為什么要以KOC為社群連接主體?因為只有KOC社群能達到上述三個連接目的。

傳統(tǒng)線下是2B,電商是2C,立體連接是BC一體化。如果立體連接只是2B2C,那么,真的可能只是線下流量的遷移。

立體連接,最佳的連接模式是B2KOC2C[11]。KOC是立體連接的樞紐環(huán)節(jié),是打通三度空間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立體連接三段式

立體連接不是一次性連接,而是兩段打通,三段連接。

第一段:線下連接社群,即B→KOC連接。

現(xiàn)在流行的私域流量,就是專人拉群、建群,然后通過各種政策誘惑,活躍社群。這種做法是B端與C端直接關聯(lián),雖然拉群放大了C端,但是C端的質(zhì)量不高。

從目前以拉群為主的群運營實踐看,有兩大問題:一是用戶數(shù)量基本沒有增加,只不過實現(xiàn)了用戶連接,雖然在技術手段上采用了拼團等手段,但仍然是政策誘惑,缺乏黏性;二是只要SKU沒有增加,增量就很困難。

發(fā)端于新冠疫情期間的社區(qū)電商,整體活躍度偏低,多數(shù)品牌已經(jīng)放棄。近幾年高速發(fā)展的社區(qū)團購,雖然平臺表現(xiàn)不錯,但具體到每個“團長”,客單價和銷售額都不高,如同雞肋。

從零售的角度看,不斷增加供應鏈、SKU還是可以持續(xù)的。但是,站在品牌商的角度,線下連接社群,用戶活躍是一個大問題。

經(jīng)過實踐探索,我們認為線下B端連接KOC社群是最佳選擇。B端直接連接C端,C端數(shù)量是有限的,但經(jīng)過KOC有一級放大,間接連接C端的數(shù)量就會大大增加。

KOC的數(shù)量是有限的,B端與KOC建立強關系是有可能的。KOC與C端用戶有強關系。

第二段:社群連接網(wǎng)絡,即KOC→C連接。

我們一直認為,社群越有生活味,就越有商業(yè)價值。我們反對異化的社群,即純粹為了商業(yè)目的而建立的社群。

社群連接網(wǎng)絡,最佳選擇是KOC社群連接網(wǎng)絡。KOC的強關系特征決定了KOC在社群中擁有天然的影響力,并且KOC的影響力與KOL(即關鍵意見領袖)不同,KOC是在熟人(強關系)中擁有影響力。雖然KOC影響的人群比KOL少得多,但強關系的轉(zhuǎn)化率通常高于KOL。

KOC社群進入網(wǎng)絡的推送模式,通常不是政策誘導的推送,一般是下列兩種情形:一是線下交往中完成了認知,然后推送云店;二是因為由衷地認同而發(fā)朋友圈,比如拍照打卡。

社群連接網(wǎng)絡靠的是小程序推送。在三度空間的話語體系里,網(wǎng)絡就是社交云店,有裂變性。

第三段:線下連接云店,即B→C連接。

只要通過前兩個階段連接,線下連接云店自然完成。

B→C連接,交易即關系。只要有交易,即有深化關系的機會。在深化關系的過程中可以完成兩項動作:一是建立用戶黏性,形成復購;二是發(fā)現(xiàn)有潛質(zhì)的KOC,用KOC擴大連接。如圖1-10所示。

圖1-10 立體連接三段式

場景體驗,激活KOC

KOC有強關系,有影響力,但KOC憑什么為B端所用?KOC在立體連接中所起的作用,我們稱之為“關系讓渡”,即KOC的強關系為B端所用。KOC的關系讓渡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B端與KOC有強關系;二是KOC真心認同產(chǎn)品,而不是利益誘導。利益誘導是短期的,真心認同是長期的。因為真心認同產(chǎn)品,才會覺得推薦是有價值的。

既然KOC在立體連接中這么重要,那么KOC當然是越多越好。B端從哪里發(fā)現(xiàn)、找到更多的KOC呢?大致有兩個辦法:

第一,歷史積累強關系。歷史可以積累強關系,關系是長期交互的結(jié)果。但是,歷史不一定能夠建立對產(chǎn)品的認同。比如某KOC與店主關系不錯,但不一定喜歡他所銷售的全部產(chǎn)品。

第二,快速強化強關系。強關系的快速形成,有共同經(jīng)歷是關鍵。

現(xiàn)在很多企業(yè)搞團建,戶外體驗或者拓展訓練很有效。拓展訓練就是精心設計的共同經(jīng)歷,比如臨時組建團隊,共同應對挑戰(zhàn)。

場景體驗,只要設計得好,同樣可以視為共同體驗。在體驗設計時,我們曾經(jīng)嘗試過用戶關系速成,非常有效。所以,一定要意識到,場景體驗不但對產(chǎn)品認知很重要,而且對關系快速深化很重要。

體驗是高強度認知

傳統(tǒng)營銷中,“廣告——品牌”是主流認知模式。但是,這只是針對C端的認知模式,對B端并不一定合適,比如招商、渠道管理,靠的就是人鏈,以關系為主導的認知模式。因此,傳統(tǒng)營銷認知模式可以歸納為:C端品牌認知,B端關系認知。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內(nèi)容——IP”成為新主流認知模式。同樣,這是面向C端的認知模式。那么,面向B端的認知模式是什么呢?除了傳統(tǒng)的人際關系外,體驗式口碑成為新認知模式。

B端與C端認知模式的差異,可以總結(jié)出一條規(guī)律:C端是高密度認知模式,B端是高強度認知模式。

高密度認知模式,比如廣告(品牌)、內(nèi)容裂變(IP),需要面向C端進行海量的無差別信息覆蓋,形成高密度傳播。

高強度認知模式,則需要線下深入交流互動,更需要關系背書。因為高強度認知模式需要人際交流,因此效率比較低,不適合C端,因為C端人數(shù)眾多。

體驗式營銷的對象,則是行業(yè)領導、專家、KOL、經(jīng)銷商、終端店主及KOC,人數(shù)有限。上述對象,除KOC外,是廣義的B端。

高強度認知,需要在盡可能少的時間(次數(shù)),形成很難覆蓋的認知。沉浸式體驗,就是高強度認知。

立體連接,做透線下店

立體連接,線上越活躍,線下越要做重、做透。

傳統(tǒng)的商店就是售賣場所,現(xiàn)在的門店除了線下售賣,還要承擔起連接KOC的功能。因此,門店要做好以下三件事:

門店場景化。過去講陳列生動化,現(xiàn)在講場景化,喚醒用戶的購物欲望。

門店成為強化關系的場所。比如現(xiàn)在煙酒店普遍設有茶臺,用于強化用戶關系。

終端體驗,篩選KOC,然后讓KOC升級到更深入的體驗。

做透線下店的標志,就是三個關鍵詞:KOC、場景、體驗。

KOC密度,打爆線上

C端是海量的,而KOC是有限且稀缺的。同時,KOC的角色決定了商業(yè)化非本職工作(有些KOC可能轉(zhuǎn)化為B端)。因此,KOC的利用一定是階段性的。

KOC的價值就是利用關系背書,彌補C端認知不足的缺陷。一旦C端形成高密度認知,即線上打爆,那么KOC的階段性工作就完成了。

B端和KOC的高強度認知(線下做透),最后一定要轉(zhuǎn)化為C端的高密度認知(線上打爆)。這是一項完整工作的兩個階段。

兩個階段過渡的關鍵是KOC密度。只要有足夠的KOC密度,比如一個縣100個KOC,那么一定會形成C端密度。KOC利用強關系為產(chǎn)品背書,把認知傳遞給C端,就會形成C端認知的交叉覆蓋。線上打爆,就是認知信息在線上面向C端完成交叉覆蓋。

上述邏輯,與深度分銷的鋪貨率是一個道理。過去,渠道驅(qū)動的邏輯就是,只要鋪貨率足夠高,店主首推,就可以成為渠道品牌。

(文|劉春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秀| 景泰县| 呈贡县| 吉林省| 宜丰县| 霍山县| 荆州市| 福泉市| 灵山县| 金昌市| 扶绥县| 临武县| 全椒县| 基隆市| 宜州市| 辽宁省| 中西区| 龙海市| 乌恰县| 威海市| 永登县| 烟台市| 龙门县| 江城| 富宁县| 原阳县| 江华| 石城县| 南木林县| 泰宁县| 昆明市| 桃园县| 凭祥市| 五台县| 朝阳县| 四会市| 齐河县| 桦南县| 隆子县| 子洲县| 恩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