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盜鈴
春秋時期,晉國內(nèi)部出現(xiàn)了嚴重的內(nèi)斗,其中名噪一時的大世家范氏被另一個世家趙氏滅掉,整個家族的實力趨于弱化,就連小偷也開始光顧范氏的庭院,總想著在這個沒落的世家偷一點東西。某天一個小偷翻過高墻進入庭院,正好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青銅大鐘,無論是用料還是造型、圖案設計,大鐘都顯示出了貴族特有的氣派,小偷心想這下要發(fā)財了,于是想辦法要將這口大鐘偷回去。
由于大鐘重達幾百甚至上千斤,單憑自己的力量肯定是背不回去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敲碎了一點點運回去,雖然這個方法很笨,但撈一點碎片總比什么也拿不回去要好。于是小偷找來一把大鐵錘,然后用力往大鐘上錘打,青銅材質(zhì)的大鐘迅速響起了洪亮渾厚的聲音,小偷一聽立即慌了神,心想聲音這么大,恐怕很快就會引來他人注意,別人不就發(fā)現(xiàn)自己偷鐘了嗎?
而想要讓鐘聲消失還不簡單,只要捂住耳朵,那么聲音不就完全聽不見了嗎?既然自己聽不見聲音,那么別人肯定也聽不見聲音了。想到這兒,小偷興高采烈地找到兩塊布團,塞進耳朵里,然后揮起大鐵錘,用力敲打大鐘。大鐘“嗡嗡嗡”地響了很久,并且很快就傳到附近的人家,小偷自己卻渾然不知,還在為自己的做法沾沾自喜,結果不久之后,他就被趕來的人給捉住了。
寓言出處
這則寓言出自戰(zhàn)國時期呂不韋的《呂氏春秋·自知》。
寓意感悟
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聲音的傳播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不會因為人們堵住了自己的耳朵就停止在空氣中的傳播,因此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一定要懂得尊重客觀事實和規(guī)律,如果閉塞耳目,采取忽視的態(tài)度,或者掩蓋那些本就存在的真相,堅持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志行動,往往會遭到客觀規(guī)律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