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律1
保持高質量的友誼
我喜歡的疼痛是朋友讓我笑得肚子痛。
——佚名
在某一刻,你會明白有的人只能留在你心里,但不是留在你的生活里。
——桑迪·林恩(Sandi Lynn)
在婚禮結束后,你應該不想聽你爸說這句話:“我告訴你,如果你們的婚姻能維持一年以上,我給你100美元。”
然而,這正是卡爾·哥法特(Karl Gfatter)的遭遇。
在養老院里,他坐在輪椅上聲情并茂地講著這個故事,他可愛的新娘伊麗莎白就在他旁邊。他爸爸不得不支付了這筆錢,可能還付了很多次,因為卡爾和妻子的婚姻持續了70多年。
為了慶祝兩人結婚75周年,在養老院的老人、工作人員和牧師的共同見證下,他們又舉辦了一次婚禮。儀式充滿了歡聲笑語和眼淚,讓人感覺好像是電影《美好人生》(It’s a Wonderful Life)中的場景??柡鸵聋惿兹莨鉄òl,思維敏捷。在儀式上,卡爾對前來采訪的當地媒體說:“我們倆私奔了,因為他們不讓我們結婚,說我們還太年輕!”伊麗莎白哈哈大笑。
卡爾和伊麗莎白可能不知道,長久的婚姻和滿滿一屋子的朋友有助于他們的大腦保持年輕?!岸?”的重點是友誼以及與其相關的社會活動。我們會探討長久的友誼對認知的影響,還會探討友誼的反面——孤獨,然后說一說具有驚人效果的大腦增強因素。
社會化:“大腦維生素”
Brain Rules for Aging Well
大腦故事
布魯克·阿斯特(Brooke Astor)是富有的女繼承人兼藝術贊助人,很少有比她在社交上更活躍、頭腦更聰敏的人了。2000年,她是紐約的貴族,她丈夫的父親死于“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她和閨密時尚公關埃莉諾·蘭伯特(Eleanor Lambert)、曾經的歌劇演員基蒂·卡萊爾(Kitty Carlisle)、時裝設計師寶琳·泰舍爾(Pauline Trigère)一起,打破了一天換四次衣服的社交規范。她在市中心的小餐館吃午飯,然后以受托人的身份參加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董事會議,晚上在卡內基音樂廳聽音樂會,之后參加慈善晚宴,結束時喝點酒,然后在狗仔隊的一路追拍中回家。
布魯克的社交日程把20來歲的私人秘書搞得筋疲力盡,這和四位聰明活潑的女士的年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四人組中最年輕的是基蒂,那一年她90歲,而當時寶琳91歲、埃莉諾96歲、布魯克98歲。
四位女士的年齡、社交活動和頭腦的活力之間是否有什么關系?值得世界各地的老人歡呼的是,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有關系”。社會交往就像老年人大腦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具有非常強的影響力,即便是網上社交也是有益的。
同行評審證實了社交與腦活力有關這一研究的可靠性。最早的一些研究證實了社交互動與認知之間的相關關系。拉什阿爾茨海默病中心(Rush Alzheimer’s Disease Center)的流行病學家布萊恩·詹姆斯(Bryan James)評估了1 140位沒有患癡呆癥(6)的老人的認知功能和社交互動情況。他首先給他們的社交互動打分,然后測量他們在12年中整體的認知下降率。社交最多的組比社交最少的組認知水平少下降70%。
其他研究者將重點放在特定的認知類型上,得到了相同的結果。一項著名的研究對16 600人進行了6年的追蹤,對比了社交孤立者和擅長社交者的記憶力下降程度。布魯克之類的擅長社交者的記憶力下降程度只有離群索居者的一半。其他大量的研究也證實了社交互動與認知健康的強相關性。
值得一提的是,接下來的一些研究著眼于兩者的因果關系,而不只是相關性。研究者測量了人們的認知水平基線,然后引入一些社會化的形式,再次測量認知水平。其中一項研究顯示,盡管只有10分鐘的社交互動,但被試的認知加工速度和工作記憶都得到了提升。多種實踐證明,社會化與大腦功能之間的聯系是相當持久的。
這種互動不一定是長期關系中的互動,也不一定和朋友的數量有關。這類主題的研究者會使用的詞語有“積極的社會互動”(通常與大腦中釋放的多巴胺有關)、“消極的社會互動”(通常與兒茶酚胺、糖皮質激素這類應激激素有關)和“社會交換”(描述交互性)。而我更喜歡用“人際關系”這個詞,因為它比較友好。只要你的社會互動是積極的,無論是深層的還是瞬時的,無論對象是一個人還是幾十人,你都會大大受益。
那么數字世界的互動對大腦功能有何影響呢?社會互動必須是面對面的嗎?研究者很久之前就認識到,互聯網可能是與社會隔絕、行動不便的老年人與他人交往的完美方法。視頻聊天提供了非常棒的實驗平臺。待在家里的人也能提升大腦功能嗎?
答案依然是肯定的,這個回答就像聲名卓著的畫家的作品回顧展一樣受歡迎。一項針對80歲以上老人的研究測量了他們執行功能的基線,以及與執行功能相關的語言能力。執行功能是行為變速箱,主要由前額葉皮層控制,前額葉是額頭右后方的一個重要腦區。執行功能包括認知控制(比如改變注意力狀態的能力)、情緒調節(比如管理憤怒的能力)和短期記憶。研究者在獲得老人們的執行功能的基線后,給每個人安裝了一個視頻聊天程序,平均每天跟他們聊30分鐘,持續6周。
四個半月后研究者再次測試老人們的大腦,發現他們的執行功能和語言能力都有了很大改善。與每天只通過電話聊30分鐘的控制組老人相比,進行視頻聊天的老人分數明顯偏高。其他數據也顯示,越好地模擬真實的人際互動,被試的社交體驗就會越豐富。視頻聊天并不完美,但對于無法經常面對面互動的人來說,它已經是天賜之物了。這些發現應該被授予老年客戶滿意度獎。換句話說,你應該看看你的社交行程,把最好的衣服熨一熨,去參加一場會議,或者去參觀博物館。社會化真的能減緩認知衰退嗎?你可以堅定而由衷地回答“能”。
社會化如何發揮作用?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是減輕壓力,這不僅有助于保持身體健康,而且有益于提高某些方面的免疫系統;二是鍛煉大腦。
社交互動等于認知的“有氧運動”
就像神經內分泌學家布魯斯·麥克尤恩(Bruce McEwen)所說,積極的社會互動越多,你的適應負荷就會越輕。“適應負荷”這個概念由麥克尤恩提出,是指壓力對包括大腦能力在內的身體能力的總影響。承受的壓力越大,負荷就越大,造成的損害也越大。打個比方,生活中的壓力就像海浪,人的身體是礁石。礁石被越多的海浪沖擊,它被侵蝕得就越嚴重。適應負荷測量的是在一生的壓力海浪的沖擊下,人的身體被破壞的程度。
大腦真相
夫妻關系惡劣的人相比于正?;橐鲫P系中的人,其傷口愈合的速度要慢40%。
減輕壓力對免疫系統特別重要。隨著年齡增長,免疫系統的抵抗力自然會變弱,壓力越大,免疫系統的某些部分變弱的可能性就會越大。個中原因如下?!凹毎麘鹗俊盩細胞是免疫系統的一個重要部分,它們在治愈傷口(比如割傷)和抵抗感染性疾?。ū热绺忻昂土鞲校┓矫姘l揮著重要作用。當你婚姻不幸或長期承受其他壓力時,應激激素(如皮質醇)的水平就會升高,這會殺死T細胞。如果你跟伴侶的關系像仇人似的,那么你傷口愈合的速度就會比正?;橐鲋械娜寺?0%,而且更容易感冒。老年醫護專家加里·斯科爾(Gary Skole)說:“在流感季節出門和別人社交的老年人比大多數時候獨自待著的老年人更少患感冒?!?/p>
這些數據進一步證實了科學文獻中有關積極的社會互動、減輕壓力與長壽之間的聯系??柡鸵聋惿讓Υ艘欢〞Σ坏攸c頭表示贊同,而卡爾的父親可能會在墳墓里翻白眼。
社會互動有益的原因之一是,你需要投入很多精力來維持互動,這會使你的大腦獲得很好的鍛煉。電影《當哈利遇到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中的一個片段證明了這個觀點。
Brain Rules for Aging Well
大腦故事
影片女主角莎莉的前男友要和別人結婚了,她讓男主角哈利過來安慰自己。莎莉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告訴哈利:“一直以來,他都說他不想結婚,但真相是他不想和我結婚?!惫氡M辦法當好一名救生員,以免莎莉淹死在自己的眼淚里。她哭著說:“我真是個難搞的人!”哈利認真思考后反駁說:“這反而讓人覺得和你相處是個有趣的挑戰?!鄙蛴挚拗f:“我太有原則,是我把他趕走了。”哈利聳聳肩:“但是方式不錯?!?/p>
莎莉毫不掩飾自己的悲痛,而哈利則慎重地保持著分寸,在這個令人捧腹的情節中兩人耗費了大量精力。這剛好說明了多年來科學家已經知道的事情:真摯的友誼需要付出勞動,因為社交互動需要付出勞動。此處的“勞動”指的是以生物化學的方式耗費精力。有些研究者認為,社會互動是人類大腦有意識從事的最復雜、最費精力的工作。每當參加雞尾酒會或安慰朋友時,人們的大腦就好比在做認知的有氧運動。
大腦真相
社交活躍的老人在流感季節比長久獨處的老人更少患感冒。
切爾西·沃爾德(Chelsea Wald)在《自然》雜志發表的文章中寫道:“(研究者)猜測,認知上費力的社交活動能夠增強大腦,就像鍛煉能夠增強肌肉一樣。這種‘大腦儲備’發揮著減緩功能喪失的作用,即使患了諸如阿爾茨海默病這樣的疾病。”
設想你是一位科學家,而社交互動是認知的健美操。你會預測社交互動越多,負責互動的腦區就會得到越多的鍛煉,并進一步假設神經組織因此會變得更強大。你猜測這甚至具有滲透效應,因為大多數腦區的工作離不開其他腦區的輔助,它們共同完成了很多功能。小到細胞大到行為,都可以衡量其是否有了成長。
科學家已經測量到了這種成長,盡管數據主要體現的是相關性。
我們先來解釋幾個術語:社交活動、社交網絡和社交認知。研究者對這些詞語的定義和普通人的幾乎一樣,尤其是會使用“神經基質”這樣詞的普通人。社交活動是你和其他人一起經歷的事情,無論是出海還是約會。社交網絡是你愿意一起經歷這些事情的人數,通常會是好朋友和家人。社交認知是你和他人互動時使用的心理基質,實際上就是神經基質。
研究表明,大腦幾乎時刻在被鍛煉著。
一個人擁有的社會關系越多,其額葉某些區域中的灰質體積就會越大。這意味著人際關系對額葉的作用就像奶昔對腰圍的作用。額葉是眼睛正后方的一大塊區域,一直延伸到腦袋中間(戴發帶的位置)。這個腦區和心理化這個認知小工具有關,心理化也被稱為心智理論,是理解其他人的心理狀態的能力,特別是他人的動機和意圖。這類似于大腦所能夠得到的讀心術的劑量。如你所想,心理化能力在建立和保持社會關系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額葉還負責預測個人行為的結果,它幫你克制不恰當的行為,甚至幫你進行比較后再做出決策?;诤芏嘣?,這是保持肥胖和快樂的重要腦區。
杏仁核是杏仁形狀的小結,懸垂在耳朵后面。它參與情緒的加工,也受社交活動水平的影響。你的人際關系越多、變化越大,杏仁核就越大。人際關系對它的影響可不小。如果你的社交網絡中的人數增加了兩倍,杏仁核的體積也會翻倍。有人會問,怎么能和那么多人保持聯系呢?雖然你一次只能和5個人保持很親密的關系,但研究者發現你可以和另外150個人保持各種性質的有意義的關系。這可以視為人際關系的圓環。
大腦真相
你一次只能和5個人保持很親密的關系。
社交活動還會影響一個叫內嗅皮層的腦區,它能幫你回憶重要的事情,比如初吻。這束浪漫的神經還負責加工其他記憶以及很多類型的社會知覺。它位于顳葉,是最接近鼓膜的腦區。
互聯網出現后,社交網絡的類型是硅基(計算機)的還是碳基(生命體)的,還重要嗎?重要。例如,只有真人的互動才會使非杏仁核的腦區的灰質發生改變,比如額葉和內嗅皮層。相比之下,基于互聯網的社交網絡的規模和面對面的社交互動的數量都與杏仁核密度的改變相關。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差異?事實上我們并不知道。
當然,也要記住,并非所有的社交互動都生而平等,光是看一看充滿不良管理的辦公室里典型的一天就夠了。
平等的社交才會有益認知
老板總是一臉不高興,他會把私人會面的內容公開給所有員工。一位為公司兢兢業業工作了44年的老員工因為女兒突然住院,來找老板請假。老板抽了他一個耳光說:“你去能做什么,難道拉著她的手嗎?”
這是網上流傳的很多糟糕的職場關系故事中的一個,顛覆了你剛形成的印象:所有人際關系都是有益的。但事實是,如果你和很多人存在的人際關系是消極的,那就會給你的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研究顯示,對健康有利的并不是社會互動的總數量,而是單一互動的品質。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研究者說:“衡量社會交往質量特征的標準是社會支持和社會緊張度。質量特征不同于人際關系的數量。社會支持和社會緊張對成年中期人們的身體健康很重要,到成年晚期依然有影響?!?/p>
關于人際關系方面各種應該做和不應該做的事情,行為實驗室給出了一些指導。本著高人一等的原則進行的互動,對認知完全無益。有的人喜歡控制別人的情感,有的人愛管閑事,有的人像前文提到的那位老板一樣總是出言不遜,和這類人的關系哪怕不能徹底斷絕,也應該盡量減少。
對大腦有益的互動秘訣是什么?是愿意站在他人的視角,主動理解不同的觀點。你可能同意他人的看法,也可能不同意,但努力去理解會把閑談轉變成有意義的大腦食糧。如果這聽起來像之前說過的心智理論,那你簡直可以從事專業研究了。它還有一種科學的說法:不要太以自我為中心。
順便說一下,這條建議對比領養老金平均年齡年輕很多的人同樣有益。不管在任何年齡段,經常和別人互動都會使大腦受益。你可以創造有利于高品質人際關系的環境。社會心理學家麗貝卡·亞當斯(Rebecca Adams)幾年前在《紐約時報》上撰文總結道,你應當培養以下條件:
· “反復的、無計劃的互動”——自發地和好朋友親密互動。
· “鄰近”——和朋友、家人住得近些,這樣才容易產生親密的互動。
· “鼓勵人們放下戒備的環境”。
亞當斯說,我們大多數最牢固的友誼始于大學不足為奇,因為大學里有符合這些條件的環境。
另外,你最好有各個年齡段的朋友,包括孩子。這個觀點得到了數據的證實。老年人擁有的代際人際關系越多,大腦獲得的益處就會越大,尤其是老年人和上小學的孩子的互動。它能夠減輕壓力,降低如焦慮癥和抑郁癥等情感障礙發生的概率,甚至能降低死亡率。
產生這些結果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年輕人的觀點往往和老年人的不一樣,這意味著和不同代的人交往會增加你接觸到的觀點的多樣性。你會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笑點也會變得多樣起來。如果你經常接納別人的觀點,一個重要的腦區就會得到鍛煉?!坝袝r你需要和3歲的孩子聊聊,你會重新理解生活?!边@句話相當正確。另外,如果你只有老年朋友,你可能參加更多的是葬禮,而不是婚禮,沒有什么比看著周圍人離世更能增加孤獨感了。擁有年輕的朋友能讓你再次經歷久違的婚禮和寶寶派對,感受到生命的生生不息。從統計學上看,你的年輕朋友肯定比你活得長。
令人高興的是,忘年交對孩子的生活也是有益的。經常和老年人互動會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其情感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還能促進語言的表達力。老年人更耐心,更容易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照看孩子更有經驗,因為他們大都養育過自己的孩子。對于在雙職工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來說,善良、傾聽和同情的能力尤其寶貴。能夠給予孩子時間、寬容孩子的小毛病的老年人在與高需求的孩子互動時會發現,這次自己可以做更明智的家長,這會帶給他們快樂。
因此,你應該努力成為最受歡迎的祖父母,成為良師益友,成為知己;營造和諧的婚姻,和鄰居交朋友,經??赐愕呐笥?。
如果你不這樣做會如何呢?
人一生的孤獨感呈U形曲線
研究者發現了老年和孤獨的三個重要事實。第一個事實像皺紋一樣不可避免,即孤獨感確實會隨著年老而增加。研究顯示,有中度孤獨感的老年人占20%~40%。第二個事實是孤獨感在一生中的分布并不均衡,呈U形曲線。第三個事實是孤獨是導致臨床抑郁最大的風險因素。
孤獨的定義似乎像干燥的墻面一樣明顯。你想和別人待在一起,但沒法實現,因此感覺很糟糕。不過以科學的方式來定義孤獨會有些棘手。有些人喜歡獨來獨往,有些人喜歡寵物勝過喜歡人,有些人則需要身邊隨時都有人。研究者用“客觀的社交孤立”來指那些獨來獨往的人——他們喜歡這樣,用“感知到的社交孤立”來指感到孤單的人——他們不喜歡這樣。實驗室對孤獨的定義則是,“感覺無法控制社交活動的數量,尤其是質量”。
科學家還可以用心理計量測驗來闡釋引用的這句話是什么意思。這個測驗是在地球上最孤獨的地方之一南加州被設計出來的,因此被恰如其分地稱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孤獨量表。研究者的發現如下。青春期晚期我們開始感到孤獨,進入成年早期和中期后,孤獨感會減輕。這是很自然的,因為上學、上班、生兒育女,生活中塞滿了其他人。25歲時,我們朋友的數量達到峰值,然后慢慢下降,45歲時會平穩一小段時間,55歲之后繼續下降,走完孤獨的U形曲線。
這些數據存在很多值得注意和細微的差別,因此U形曲線是歪的。75歲是人生中孤獨感最弱的時候,80歲生日后的一兩個月是孤獨感最強的時候。貧窮的老人會比富有的老人感受到更強烈的孤獨感,二者的孤獨感相差三倍,已婚者比獨居者較少感到孤獨,對各個年齡段的人來說都是如此,但親密感在老年人婚姻中的作用比年輕人的更大。身體健康狀況對老年人的孤獨程度也有著很大的影響。
你在社交上越孤立,就會越不快樂。研究者相信這種關系可以追溯到人類的進化過程:從生物學角度來說,人類太虛弱,沒法靠自己的力量長期生存。于是我們的大腦形成了對社交孤立的消極反應系統,迫使我們尋找伙伴。合作和我們為了合作而發展出來的心理化工具,直接把我們放進了達爾文式的共乘車道,這樣我們就可以活到傳宗接代的年紀了。
孤獨時我們會做不好很多事情,比如我們的社交行為會受損。孤獨會養成糟糕的梳洗打扮習慣,人會逐漸失去料理私人事務的能力,比如洗澡、使用馬桶、吃飯、自己穿衣服、起床等。有些情況還與即將發作的抑郁癥有關,孤獨的老年人特別容易患抑郁癥。
孤獨的老人免疫系統偏弱。他們更容易感染病毒或患上癌癥。他們的應激激素水平較高,這會產生各種消極影響,主要是造成高血壓,從而增加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孤獨對認知的傷害是全方位的,從記憶力到知覺速度無所不包。它甚至是引發癡呆癥的風險因素。
長期孤獨會讓人陷入惡性循環。眾所周知,衰老的過程伴隨著身體疼痛:某些組織因為無法治愈而開始損壞,老年人更容易出現某些身體部位的疼痛加劇,關節炎是其中之一。這些不適會影響你聊天的主題、你的行動能力和睡眠,這一切會讓你變得越來越不討人喜歡,想和你在一起的人也會越來越少。社會互動的減少會使你更容易出現上文提到的問題。你變得更加不適合社交,別人也不再來看望你。這個循環周而復始:你越孤獨,就會變得更孤獨。這個時候抑郁癥就會開始攻擊你。到人們80多歲時,孤獨是造成抑郁癥的唯一風險因素。就像后面將探討的,那會給一大堆神經系統帶來壞消息。
大腦真相
孤獨的老人死亡的可能性比社交活躍的老人高45%。
社交孤立對老年人最強的影響是死亡。孤獨老人死亡的可能性比社交活躍的老人高45%。即使把使人衰弱的疾病和抑郁癥等作為控制變量進行研究,這個數字依然不會有大變化??梢?,如果沒有很多朋友,你的壽命會比原本的要短。
極度孤獨易造成腦損傷
“霍德尼斯太太,請你說一說活到103歲最大的好處是什么?”一位記者問?;舻履崴固哪鼗卮穑骸皼]有同伴壓力?!?/p>
霍德尼斯太太很幸運,擁有敏銳的頭腦。很多老年人卻沒那么幸運,而且多數是老年女性。神經學家勞拉·弗拉迪戈利奧尼(Laura Fratiglioni)猜測這可能和男性壽命沒有女性長有關,許多家庭會留下寡婦獨自生活,所以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癡呆癥,尤其是在80歲以后。社交孤立是癡呆癥的罪魁禍首嗎?勞拉發現其中確實存在著相關性。獨居的女性以及沒有豐富社交互動的人,比和人一起生活或保持著親密社會交往的人更容易患癡呆癥。
研究者對這個令人不安的發現背后的大腦機制進行了研究。具備一定因果關系的清晰結果呈現了出來:極度孤獨會造成大腦損傷。這很重要,值得更全面地解釋一下,其所涉及的生物學機制和你碰疼腳趾時所激發的機制是相同的。
你肯定知道炎癥。你踢破了腳趾,局部受到感染,細菌會利用這個機會沖進去,發動攻擊,身體的反應是紅腫和讓你想罵人。典型的炎癥反應會受到很多分子的監督,其中一種叫細胞因子。細胞因子會履行它們的職責,幾天后就把不受歡迎的壞分子干掉了,身體的反應也就結束了。這就是急性炎癥。
而和踢破腳趾相關的另外一種炎癥也與細胞因子有關。這種炎癥和我們的故事關系更大,它被稱為系統炎癥或持續炎癥,顧名思義,這種炎癥持續的時間較長。身體各個部分都有可能發生這種炎癥,類似于全身主要器官發生了“踢破腳趾事件”,然后相應部位出現了系統性的、低強度的炎癥。
不要讓“低強度”這個詞愚弄了你。系統炎癥就像酸雨腐蝕森林一樣,會破壞很多類型的組織。它甚至會破壞大腦,尤其是白質。白質由包裹著神經元具有絕緣作用的髓鞘構成,能夠改善電傳導。如果沒有白質,大腦就無法發揮良好的功能。
人們為什么會得系統炎癥?原因很多,包括抽煙、暴露于污染物中或超重等因素。壓力,就像行為的胃酸反流,也會引發系統炎癥。按照卡內基-梅隆大學認知軸突實驗室(Cognitive Axon Lab)主任蒂莫西·維斯提南(Timothy Verstynen)的說法,孤獨也會引發系統炎癥。他在2015年的研究中發現,長期社交孤立會加重系統炎癥。孤獨造成的傷害令人震驚,竟和抽煙、肥胖的傷害差不多。這個結論背后的分子機制就像來自衰老地獄的三步反饋回路:第一步孤獨導致系統炎癥;第二步炎癥破壞大腦中的白質;第三步這種破壞導致前面提到的行為改變,行為改變導致更少的社交互動。如此反復。
大腦真相
孤獨造成的傷害和抽煙、肥胖的傷害差不多,極度孤獨會造成大腦損傷。
如果孤獨和大腦損傷之間只隔著一層薄膜,我們就需要認真思考如何改善社會對待老人的方式,以及老人對待他們自己的方式。我們應該感恩自己所擁有的朋友。如果友誼的池子里水太淺,我們需要認真籌劃如何重新充滿它。
社會環境使人們愈加孤獨
隨著年齡的增長,重新充滿友誼的池子可不是容易的事。前文講到25歲之前,你的朋友數量在不斷增加,之后會開始慢慢減少,到中年后期停止。眾所周知,處在人生后期的嬰兒潮一代(7)正在失去朋友。和前一代的老人相比,他們和家人、朋友、鄰居等幾乎各類人的交往都變少了。
社會學家一致認為,老人朋友減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們尚未就具體原因達成一致意見。有的社會學家認為主要在于育齡人口變得漂泊不定。這意味著社區在不斷形成,人們離開居住地,再重新形成新的社區,這不利于創建豐富而持久的成年人友誼。在一個地方長期生活能夠保障人際關系的穩定,而這種情況將慢慢不復存在了。我的祖父母參加了他們幾十年老友的結婚紀念日,那些朋友是他們的小學同學。如今這種情況幾乎無法想象。
此外,發達國家的生育率大大降低了。一段時間后,叔叔舅舅、姑姑姨媽、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都會減少。盡管煩人的家庭聚會少了,但和親戚保持長期關系的可能性也降低了,即使你一直在同一個地方生活。因此你沒有好朋友,沒有很多家人,甚至沒有家。這種環境就像一潭死水,只會使人越來越孤立。
除此之外,友誼的性質也在改變,數字世界提供了替代面對面互動的電子產品,而且很誘人。研究者正在認真研究這種改變是否會造成重大影響,我在后面的內容中也會更多地探討這個主題。
綜上所述,環境使如今的老人比以前的老人更有可能獨處。獨處是有害的,因為社交孤立是大腦最不需要的東西,于是大腦受到了來自進化中的自然因素的侵蝕性攻擊。這還不是全部,先天和后天發揮著同樣重要的作用。我們接下來就會探討這些觀點。
隨變老而來的“面孔失認”
“面孔失認癥”的英文prosopa gnosia很難發音,其帶來的感受更是令人難過?;加忻婵资дJ癥的人沒法做連嬰兒都能做的事情:識別面孔。他們認識你多年了,但你走進房間5分鐘后,他們都認不出來你。他們也認不出其他人。可他們一般能毫無問題地識別其他東西,如帽子、眉毛,甚至“臉”這個概念。
面孔失認癥也被稱為臉盲癥,患者通常會借助特別的方法行走于社交世界。為了區分家人,有的患者不得不記住他們經常穿著的衣服。為了識別同事,有的患者不得不非常注意他們走路的方式或特定的姿勢。已故神經學家奧利弗·薩克斯(Oliver Sacks)就是臉盲癥患者,他會讓參加派對的客人戴上姓名牌,這樣才能認出他們。
難怪很多此類患者不愿意社交,并常常出現社交焦慮。因為大量的社交信息寫在臉上,眼睛、面頰和下頜透露出一個人開心還是難過、滿意還是厭惡,是潛在的伙伴還是潛在的威脅等信息。臉盲癥患者因為無法感知他人的感受,他們會退縮進《陰陽魔界》(Twilight Zone)的世界中,在那里人們認識你,但你不認識他們。這也是薩克斯不參加會議和大型派對的原因。
面孔失認癥和被稱為梭狀回的腦區受損有關。梭狀回位于大腦的下部,離脊柱進入頭顱的地方不遠。中風和各種頭部創傷都有可能損傷梭狀回。臉盲和虹膜的顏色一樣是可遺傳的,也就是說你會從父母那繼承臉盲癥。據說有2%的人患有臉盲癥,一種不太嚴重的臉盲癥似乎和正常的衰老有關。
隨著變老,人們會越來越認不出熟悉的面孔,也無法感知一些面部的情感信息。原因是連接梭狀回和其他腦區的神經束——白質開始變得不完整了。面孔失認癥解釋了腦科學中的一個重要原則:特定的腦區負責特定的功能。這些腦區受傷了,相應的功能就會改變或消失。
老人的這種行為障礙并不會影響所有方面,他們能分辨吃驚、快樂等情感,能很好地分辨厭惡。事實上,在對分辨厭惡進行測試時,老人的分數比年輕人的高。但他們不太善于分辨悲傷、恐懼和憤怒。他們很難認出曾經認識的人,有點像“迷你”的面孔失認癥,也難以分辨人們的某些情感。這真是倒霉的買一送一。
因為這些障礙而不愿參與社交的老年人是否類似于有臉盲癥的人?盡管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但答案應該是“是的”。就像我們探討過的,人們年老時會開始退出社交互動,社交表現出嚴重的下滑。有趣的是,實驗室里的猴子在老年時也會出現社交活動的減少。
心理化又稱心智理論。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心理化的能力會下降。在一項被稱為“錯誤信念任務”的實驗中,人們被要求猜測別人的意圖。年輕的成年人一般準確率能達到大約95%,而較老的成年人為85%左右。老年人年事越高,分數越低,80歲之后,降低到不足70%。原因似乎是前額葉中一個腦區發生了與年齡相關的功能改變。前額葉是最晚進化出來的,是大腦基礎結構的擴展,是最有才干的結構,具有從決策到人格形成的各種功能。人類所具有的大多數獨特能力都來自前額葉。
面部識別能力和心理化的改變是否存在聯系?如果有聯系,它們是造成老年人社交孤立的一部分自然原因嗎?我們目前還不知道。但是我以比較科學的方式寫這些內容,說明我們對此的了解已經比幾年前有了很大進步,而且這類進步已經進入了實際的干預領域。研究顯示,人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減輕孤獨的負面影響。接下來我會探討這些措施。
越跳舞,越健康
Brain Rules for Aging Well
大腦故事
舞蹈演員科夫米哈爾·巴里什尼(Mikhail Baryshnikov)和弗雷德·阿斯泰爾(Fred Astaire)的年齡大約相差50歲,但這并不妨礙這位拉脫維亞舞蹈演員對美國同行的崇拜。這位傳奇芭蕾舞演員說:“任何一個舞蹈演員看了阿斯泰爾的表演后,都會覺得自己不應該干這行?!彼f的阿斯泰爾是一位好萊塢電影明星兼神一般的職業舞蹈家。阿斯泰爾幾乎和20世紀美國電影中每一位女主角跳過舞,也和掃帚、鞭炮,甚至自己的影子跳過舞。在連鎖舞蹈工作室的推動下,他激勵了整整一代美國人晚上外出跳舞。作為腦科學家,看著阿斯泰爾看似毫不費力的動作,我想說他可以再次激勵我們。不過,他于1987年去世了,享年88歲。
我對舞蹈的熱情是有科學根據的。舞蹈是一種迫使你進行社交互動的儀式性運動,其益處大到難以置信。有關它益處的同行評審論文甚至可以鋪滿舞蹈大廳的地面。
大腦實驗室
Brain Rules for Aging Well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招募了一些60~94歲的健康老人參加為期6個月的舞蹈課程,每周1個小時。研究者在課程開始前評估了這些老人的各種認知能力和運動技能,6個月后再做評估。研究者對不參加舞蹈課程的控制組,也進行相同的評估。
評估的結果頗為可喜。6個月后,用標準化的反應時間分析進行測量后發現,老人手部的運動協調能力提升了大約8%。這聽起來好像不算多,但相應的是控制組在相同的時期內分數下降了。研究者還測試了各種認知能力,包括流體智力、短時記憶和沖動控制。在舞蹈課后,老人的這些能力提升了13%,用測力板進行測量的平衡能力提升了大約25%。控制組則表現為純粹的能力下降。6個月之后,跳舞的老人們行動和思維方式都不一樣了。
跳哪種舞蹈似乎并不重要。探戈、爵士、薩爾薩、民族舞……各種舞蹈都會對大腦施加神奇的魔法。進一步的研究顯示,其他形式的儀式性動作,比如太極和各種武術,同樣有益于以上提到的種種能力。
最出人意料的發現之一和參加跳舞的老年人摔倒的次數有關。在一項太極研究的測試期內,參加測試的老人摔倒的次數降低了37%。摔跤對老年人來說可不是小問題;他們非常擔心摔跤的原因有二:頭部受傷和銀行賬戶。在美國,老人摔倒造成的醫療費用每年總計超過300億美元。在澳大利亞,與老年人摔倒相關的損傷占醫療預算的近5%。
大腦真相
經常跳舞,能使老人的認知能力提高13%,姿態和平衡能力提升25%。
阿斯泰爾顯然清楚舞蹈的重要性。
跳舞有益的原因我們還不確定,不過毫無疑問鍛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跳舞的人不僅要學習并記憶同步的動作,而且表演這些動作也需要體力。同時,跳舞也能推進人們的社會化。在大多數研究中,滿滿一屋子要跳舞的人,通常互為舞伴,他們需要進行的社交互動至少和一起喝兩杯差不多。
面對面的互動也是跳舞能帶來好處的原因之一,有些發現令人吃驚。各種不同的舞蹈會提供不同程度的與人接觸的機會,這對所有人都很重要,對老年人尤其重要。著名科學家蒂芙尼·菲爾德(Tiffany Field)的實驗室曾研究過,與人接觸對老年人大腦以及對其他人大腦的益處。菲爾德是邁阿密大學觸摸研究所(Touch Research Institute)的負責人。她研究的不是跳舞,而是按摩。她是最早發現按摩對人的認知和情緒具有強大的促進作用的研究者之一。
大腦真相
觸摸能極大地提升人的認知和情緒水平,每天15分鐘就夠了。
菲爾德研究過的每一個人都證明了觸摸的益處,從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里最小的嬰兒到養老院里最年長的居民。
要想獲得觸摸的益處,你不一定要找專業的按摩師。非專業人士,比如朋友的不經常的觸摸也有助于鞏固關系(只要觸摸是受歡迎的,而不是別有用心的就可以)。一天觸摸15分鐘就可以。這有助于解釋舞蹈的神奇魔法,因為在跳舞時,人與人之間的觸摸時長遠超15分鐘。
這引出了一些很實用的建議。如果你比較年輕,就學習跳舞并保持到退休之后吧。如果你已經到了該考慮退休的年齡,就更應該這樣做。如果你已經會跳舞了,那就找個可以經常跳舞的地方。如果你不會跳舞,那就去上舞蹈課,然后開始跳舞。
這也有助于幫我們解決數字化帶來的問題。正如前文所述,我認為社交媒體適合老年人,尤其是適合運動能力受損的人。面對面的交流顯然具有更大的益處。只要條件允許,我建議你一定要選擇面對面的互動。只要有可能,一定要允許其他人和你呼吸相同的空氣。是的,這樣的交往有它的缺陷,但暮年的大腦需要它。跳舞時你會覺得尷尬,說話會讓你難為情,但打字不會。不過在數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我們進行的都是有血有肉的互動,而不是計算機服務器和中央處理器的互動,所以你要相信自己能勝任前者。
既然社會化對大腦有如此重大的作用,不如就選擇互相陪伴這件世界上最自然不過的事情吧!
大腦定律的應用
Brain Rules for Aging Well
· 保持社交群體的活力和健康,能提升你在年老時的認知能力。
· 好的婚姻等有助于減壓,高品質人際關系對長壽有巨大裨益。
· 擁有忘年交可以減輕壓力,緩解焦慮和抑郁。
· 孤獨是老年人患抑郁癥的最大風險因素,極度孤獨會造成大腦損傷。
· 跳舞能夠鍛煉身體、增進社交互動和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