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客園位于府邸的北側,順著廊院向北走,穿過一座小石橋,來到了清客園門口。
府里能讓李冕感到頗為有趣的一件事,便是清客園里的女清客了,據說過去全是皇后寢宮坤寧宮的女官。
宦官有二十四衙門,養著民間傳得神乎其神的十萬宦官,坤寧宮也有著女官六局。
皇后被廢了以后,鄭貴妃信不過廢后當初任命的女官,全部遣散出宮。
長平公主收留了這些知書達理的女官,聘為清客,在清客園里幫著處理各種賬目。
李冕起了一個大早,帶著雉奴來到了清客園門口。
廊院白墻上,有一面半圓形的入口,又叫做月洞。
白墻兩側了種植著綠萼梅,散發著清香。
李冕邁步走進了月洞,順著臨水長廊,朝著清客園的明倫堂走去。
明倫堂三面臨水,只有一條臨水長廊與清客園的其他軒榭相連,風景極為雅致。
坐在明倫堂半開的柳條窗格前,可以觀賞一池碧水和睡蓮。
李冕剛剛靠近明倫堂,還沒走進去,傳來了一股子脂粉香氣。
不是金水河畔那般的甜膩脂粉味,而是一股子清香,雅淡如梅香。
推門而入,大片陽光在明倫堂地面留下的斑駁光影,明倫堂里一片亮堂堂。
李冕的眼睛也亮了,倒不是因為外頭的陽光灑了進去,眼前端坐著很多各色襦裙的女官,發髻上插著步搖和釵子。
容貌上各有千秋,全都是美人,絲毫不遜色于一等揚州瘦馬。
想來也是,畢竟是各地布政司精挑細選送到宮里的美人,又從眾多美人里脫穎而出成為了女官。
李冕打量女清客的同時,女清客們也在打量他,一個個帶著好奇的目光,瞧著傳聞里的草包姑爺。
偏偏就是被今科鄉試讀書人所厭棄的姑爺,在蘭臺詩會里做出了一首《木蘭花令》,在官宦小姐里掀起了不小的風波。
突然被一群人注視,還是一群婀娜多姿的女清客,換成任何人都會出現略微的緊張和不自在。
李冕在女清客們訝異的視線里,神態從容的穿堂而過,來到了紅木翹頭案后面,打量他這個先生用來講學的書案。
紅木翹頭案上除了戒尺、紅絲硯、官青紙等用具以外,還有一塊方方正正的木頭,看起來頗像縣官手里的驚堂木。
李冕本來還在困惑明倫堂里怎會有一塊驚堂木,很快就發現驚堂木的重要。
雉奴平時一個人在李冕耳邊嘰嘰喳喳,顯得頗為可愛,一群女人嘰嘰喳喳,就讓人感到頭大了。
“姑爺的相貌還挺好看,是一位難得的唇紅齒白小郎君。”
“聽說姑爺作出了木蘭花令,咱們等會兒不如讓姑爺吟誦一遍。”
“姑爺還拿出了一種新式記賬法,不像市井傳聞里的草包。”
鶯鶯燕燕的吵鬧聲很快充斥了明倫堂,李冕只能拿起驚堂木,‘啪’的一聲拍在了紅木翹頭案上。
女清客立即閉上了嘴巴,坐正了婀娜的身子,不再交頭接耳的說一些關于姑爺事情。
李冕隨手拿起一本書籍,薄薄的一本,記錄著龍門賬的具體用法。
他沒有像女清客們所預料的那般,站在經筵臺上一通長篇大論,開始對女清客們說教。
李冕拉開黃花梨官帽椅,一屁股坐在了上面,隨口說了一句:“你們自己拿著龍門賬的書籍先看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來我旁邊詢問。”
這就完了?
女清客們一臉的恍惚,不敢相信今天的教學結束了。
在李冕到來以前,女清客們的腦子里想了無數種情況,唯獨沒有想到會是讓她們自己誦讀。
女清客們對于李冕越發的好奇了,本來已經商量好了盡量不與李冕接觸,免得引起了公主的誤會。
由于李冕的不理不睬,反倒是勾起了女清客們的好奇心,時不時有人借著不識字的借口,過去請教龍門賬里的一些字體是什么意思。
李冕沒有任何的不耐煩,耐心地講解了每一個字的讀法和意思,今天講學的時間過去了一大半,沒有教授任何關于龍門賬的用法,反倒是像私塾里的蒙童先生。
女清客們變成了蒙童,教授她們千字文。
雉奴為了壯聲勢,板著一張小臉站在旁邊,時間久了,腰酸背痛,只能撅著小屁股搬來一只八腳圓鼓凳,坐在了姑爺旁邊。
由于時不時會有女請客過來請教字體,雉奴為了讓開位置,只能撅著小嘴站起來。
頻繁的站起來又坐下,雉奴比起單單站在姑爺身邊還要疲累,只能悶悶不樂的又撅著小屁股把八腳圓鼓凳放在了一旁。
眼看今天講學的時間,全都浪費在了請教字體上。
雉奴不樂意了:“公主讓姑爺過來給你們講學,是為了教授龍門賬,怎么一個個連字都認不全。”
李冕同樣是不解的看向了女清客們,這也是他心里的一個疑問,按理來說曾經作為宮里女官的女清客們,應該識字才對。
確實也識字,只不過明顯是識字的水平不夠。
這時,一名穿著淺青色襦裙的女子站了起來,渾身收拾的干凈利落,清瘦又秀氣。
清秀女子作了一個萬福:“姑爺莫怪,奴家們的家世還算不錯,但在進入宮里以前,家里攔著不允許讀書。奴家們識得字,還是在進宮以后,在內書房里旁聽,跟在宦官后面識了一些字。”
李冕倒是知道內書房,宮里用來教授宦官識字的衙署。
女清客們識字有限,也就能夠理解了。
女清客們進宮的時候已經十二三歲了,錯過了識字的年紀,讀書識字往往會事倍功半。
如今的字體又比較繁瑣,從記性最好的蒙童時期開始識字,記下來繁瑣的字體也是一件挺痛苦的事情,更不要說已經十二三歲了。
李冕點了點頭,心里有了一些想法,卻沒有說出來,等到事情辦完了看到成果再說。
本來只是一名女清客和李冕的交談,卻引來了雉奴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