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聲音,也沒有前路。
現實是一個大的拳手擂臺,而我恰好又是一個實力欠缺的參賽選手,似乎總是有對手來挑戰我。這個對手可以是考試,可以是頭痛,甚至可以是肚子餓。手忙腳亂,卻不知道我始終不能成為合格的競爭者。
怎么才能逃出來呢?沒有答案,就算我同意,我身體里的億萬細胞也不會同意,他們靠我的斗爭而存活。我不崇尚所謂的佛系,因為那似乎是一種一眼都可以看到盡頭的生活。我需要不同,去無限接近內心深處的想法。
無論我多少次回憶我的過往,豐富還是寂寞,都具有唯一且共同的特性,無聲。這跟電視劇里拍的人物的回憶片段一樣。但與之相似的另一點就是,我很少做這件事,我總是盡力滿足現實生活的要求。這點看起來很合理,并且符合大多數人的心理。畢竟,電視里的主人公都是在將要離別和失去的時候才會出現回憶的畫面。
我得承認,我很少思考這些。在放假后,我就開始了手機的娛樂之旅。生活圍繞著手機,電視,吃飯還有睡覺開展。有時候也會陷入擔憂,其實我一直處于擔憂狀態,就連無聊時出門散步時也會這樣。我無法寫出文采斐然的作品,我也沒有過上自律,精彩的生活。
這樣寫的原因就是我不想騙自己,我不是大多數眼里認為優秀的那種人。但我卻很羨慕那些人,他們找尋到了理想的方向,而且不用在別人的眼睛里看見自己。
過去的十幾年里我很感謝那些真實摯深的情感,正是這些讓我有動力有勇氣去回望記憶里的畫面。
我成長于一個鄉村,我的故鄉并不像文學作品里江南水鄉那樣溫婉,倒也不是黃土高原那種大哥豪邁的風范。不過,貧窮是那個年代很普遍的現象,吃飯成為村里每個人勞動的奮斗目標。
現在我想不出那些畫面了,我并沒有日日掛念,而且我的夢中已經很久沒有故鄉的圖景了。
但我還是想念故鄉的陽光,小時候我固執地認為,只要有光來,就會有什么好事發生。其實根本沒有,我記起的只是午后陽光下祖母在老家門口為我縫紫色棉襖的畫面。
和我一樣的人究竟有多少,我還不知道。鄉村出生-縣城上學-其它城市大學。如此簡單的歷程,心情卻要跨越千山萬水。
通往老家鄉鎮有一條長長的路,在我小時候相比于其他的鄉村道路要平坦寬闊的多。以前這條路兩側有高大的樹木,很高很高,看得出有幾十年的壽命了。我還記得小時候放學回家的時候,遠遠望向家的方向,我便能看見綠色的樹蔭下我家小小的一間。童年時的好友告訴我可以數樹上的鳥窩,她真是個細心的人,直到過去這么多年,我還能記起我們曾經對話的場景。
后來怎么樣了呢?后來能怎么樣呢?我本來想寫一切都變了,后來轉念一想,不,故鄉沒有變,那條路也沒有變。
我長大了,我的祖父祖母都老了。我還是個小孩的時候,曾經用涂改液在我家的大門上頑皮地涂上“我的未來一定有趣”。現在我還能回憶起那時寫這句話的心情,不過,后來的以后,我又是怎么走向我的未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