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辛格作品:論中國+世界秩序(套裝共2冊)
- (美)亨利·基辛格
- 1558字
- 2021-07-05 10:25:18
前 言
1962年10月,中國革命領袖毛澤東召集一批高級軍政領導人到北京開會。距首都2000英里外的中國西部,在氣候惡劣、人跡罕至的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中印兩國軍隊在雙方有爭議的邊界線兩邊互相對峙。爭議起源于對歷史的不同解釋:印度堅稱英國統治下劃定的邊界有效,而中國堅持以當年中華帝國的疆界為準。在此之前,印度沿自己認定的邊界一側建立哨所,中國則包圍了印度的陣地。解決領土爭端的談判以擱淺告終。
毛澤東決定打破僵局。他追溯歷史,借鑒了他正打算破除的中國古典傳統。毛澤東告訴手下的軍政領導人,歷史上中國和印度打過“一次半”仗,北京可以從中汲取經驗。第一次中印戰爭發生在1 300多年前的唐朝(公元618~907年),中國出兵支援印度王國打擊非法作亂的敵手。中國出手干預后,中印兩國之間開始了長達數百年繁榮的宗教交流和經濟交流。用毛澤東的話說,這場戰爭給人的啟迪是,中國和印度并非注定是宿敵。兩國仍可以長期和平相處,但為了做到這一點,中國不得不使用武力“敲打”印度,迫其回到“談判桌上來”。在毛澤東的腦海里,那“半次仗”發生在700年后。當時的蒙古統治者帖木兒攻陷了德里。(毛澤東認為,由于蒙古和中國當時同屬一個政治實體,所以這是“半次”中印戰爭。)帖木兒大獲全勝,然而他的大軍進入印度后屠殺了10萬多名俘虜。這一次毛澤東叮囑中國軍隊要做到“有理有節”。[1]
毛澤東召見共產黨高級領導人——正是他們領導著矢言要重塑國際秩序、與封建歷史決裂的新中國——然而在座的人中沒有一人質疑過距今久遠的歷史先例與中國當前的戰略需求是否相干。根據毛澤東闡述的方針,中國開始制訂進攻計劃。幾周之后,中國基本上按照毛澤東的設想發起突然襲擊,給予印度的陣地致命打擊,然后旋即撤回到戰前的實際控制線,甚至還退還了繳獲的印軍重武器裝備。
難以想象,除了中國還有哪一個國家的現代領導人會借用千年之前戰役的戰略方針作出一項牽動全國的決定。同樣難以想象,他確信他的同事能夠領悟他借鑒歷史事件的深意。然而中國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哪個國家享有如此悠久的連綿不斷的文明,抑或與其古老的戰略和政治韜略的歷史及傳統如此一脈相承。
其他社會,包括美國,都聲稱自己的價值觀和體制普世適用。然而,唯有中國在歷史長河的變遷中始終視自己為世界的中心,并使四周鄰國默認這一觀點。從公元前3世紀中國崛起為一個統一的強國到1911年清王朝的覆亡,中國一直占據著歷史悠久的東亞國際體系的中心地位。中國的皇帝高踞一個涵蓋宇內的政治等級體制的頂峰(而且得到大多數鄰國的認可),其他國家的君主在理論上都是他的諸侯。中國的語言、文化和政治體制是文明的標志。哪怕是地區性的競爭對手和外來征服者也分別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中華文明,作為自己合法性的標志(常常是走向被中國同化的第一步)。
雖然中國歷經劫難,有時政治衰微長達數百年之久,但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始終沒有泯滅。即使在貧弱分裂時期,它的中心地位仍然是檢驗地區合法性的試金石。中外梟雄競相逐鹿中國,一俟統一或征服它后,即從中國的首都號令天下,對中國乃宇內之中心這一前提從未有過任何異議。其他國家或以族裔、或以地理特征命名,而中國稱自己為中國——“中土王國”或“中央之國”。[2]若要了解20世紀的中國外交或21世紀中國的世界角色,必須首先對中國的歷史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即使可能有過于簡單化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