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蓬戶甕牖,童年夢幻

  • 暮年追思錄
  • 振鴻
  • 3293字
  • 2021-06-24 09:13:45

我年幼時家境貧寒,嘗嘗食不果腹,而且當時能夠供給人們吃的副食品極少,幾乎沒有,一日三餐只能喝摻了野菜的清可見底的稀粥,或吃摻了野菜的粗糧餅子,每天還不到放學的時間,肚子就餓得咕嚕咕嚕地叫個不停。

我們一家人屑榆為粥、數米而炊的艱難歲月來了,寅吃卯糧、朝趁暮食的日子已經成為我一家人的家常便飯。年邁的父母為一家人的生計操碎了心,為了填飽肚子,寄住在我家的老姑姑領著我和眾兄妹到田野里、山坡上,或鐵路旁、水溝邊剜拾野菜,如薺薺毛、野菠菜,苦菜子等,甚至連槐樹葉子也是我們攫取的目標,只要能填飽肚子,我們是來者不拒。

有時,不管是深秋、還是寒冬,我和大哥都到瀕臨石炭線的大海里撈漂浮在海面上的海帶,或長在礁石上的海藻一類的海中苔蘚植物。在刺骨的海水中,我的腦海中還不時閃現著蘭的倩影,她給我無形的力量,使我能忍受饑寒交迫,能含辛茹苦,能在無望的黑暗中看見黎明的曙光。

我全家十口人,父親、母親和我們兄弟五個,一個姐姐,一個妹妹,加上寡居的老姑母,一共十口人,十張嘴張口吃飯,還有嗷嗷待哺的小五弟,生計實在難以維系,幸虧后來我姐姐長到十四歲,便從鄉下來到青島,到日本人開的棉紗廠里當童工,每天披星星戴月亮地干活,一天干十二個小時以上的苦工,但總算使我全家的生活有了起碼的保障,不至于吃上頓無下頓的了。

我那可憐的老姑姑曾經嫁過兩任丈夫,但都先后英年早逝。后來過繼的一個義子也因工傷去世了,姑姑只好從鄉下來到青島寄住在我們家,幫助母親做做飯,洗洗衣服,閑暇的時候去野地、路旁剜拾野菜,或到石炭線的煤場里掃煤,或到大英卷煙廠廢棄的鍋爐房外撿拾煤渣,還有的時候姑姑也到有錢人家里邦傭當保姆,替人照看嬰兒。但后來人老珠黃,再也沒有人雇傭他了,姑姑就只好從鄉下來到青島,和我們一家人擠住在一起了。

我家住的地方是一處偏僻的瀕臨大海,與黃海毗連的地方,人稱“石炭線”;南邊是大英卷煙廠廠本部,北邊是煙廠印刷部,西邊瀕臨大海,東邊遙望人煙稠密、車水馬龍的東鎮。

我家住的大雜院是孟莊路二十三號院,與十五號院,十七號院連成一片。住在這些大院的人大多是卷煙廠的工人。最南頭的是以草棚木屋為主的劈柴院[1]及有些“貴族”氣息的“小樓德”公寓樓。

劈柴院里的住戶大多是無業游民和小商小販,而“小樓德”的住戶則以職員和白領階層者居多;二十三號大院可謂是“人才濟濟”,是嶗山[2]腳下一塊的福地。在這里可以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上山砍柴,下海打魚,大有英雄用武之地。

本院里有在工廠做工的、在市面上玩雜耍的、打拳賣藝的、走街穿巷賣貨的、下海打魚的、販弄海貨、賣烏龜王八蝦虎的,引車賣漿之流比比皆是,游手好閑好閑之徒星羅棋布。“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各行各業,五方雜處;各色人等,齊聚一院;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可謂是奇才濟濟,梟雄薈萃之地。

在我的印象中,幼時的我家所住的大院里還曾經有過一個當年就已經九十多歲高齡、身后還拖著一條大辮子的前清遺老,是某位已故前朝達官顯貴的老太爺子,兒子中道崩殂,英年早逝。如今家道中落,老翁雖已入桑榆暮景,但老馬嘶風,壯心未已;夜夜夢回昔日黃袍馬褂、頂戴花翎之崢嶸;一想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時,便一唱三嘆,老淚縱橫。

從我記事的時候起,我經常看見藍眼睛、高鼻子、西裝革履,脖子上扎著領帶或打著蝴蝶結的洋人,昂首闊步地來往于卷煙廠南廠和北廠之間。如果你有眼福的話,偶爾還會看見金發碧眼、濃裝艷抹的西方摩登女郎。

[1]劈柴院位于QD市市南區中山路商業圈,是中山路、BJ路、河北路和天津路圍合的街坊。劈柴院為一些老青島人所熟知,大多是一些隨意搭建的破板房,低矮潮濕。從上個世紀20年代中期,青島建為城市后,在這里修了一條江寧路,建了幾個大院,江寧路逐漸成了一條商業步行街,街上幾個大院多為商店、飯鋪,劈柴院從一個院子的名稱成了這一商業街的名稱。

[2]嶗山是中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當地有一句古語說:“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嶗山也是道教名山,尚存道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太平宮、遇真宮等道觀。

“石炭線”從地理位置上講,那是一個稱得上是天涯海角的地方,地處偏遠,人煙稀少;瀕臨大海,與黃海毗連。那里傍山依水,山清水秀,一眼望去湖光山色、叢樹交花、嬌紅稚綠、山光水色、極繞幽趣。這里山輝川媚,水軟山溫;花紅柳綠,煙水銷魂;秋至山寒水冷,春來柳暗花明。

可能在有些人的眼中,這里是窮鄉僻壤,是遠離繁華的邊陲小鎮,但在我的眼中,它是美麗的伊甸園,是我心目中萬紫千紅的桃花源。這里沒有鬧區城鎮的塵囂與喧鬧,有的只是鄉野小鎮的和平與寧靜,滿眼是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的自然景觀,一派迷人的旖旎風光。

這里且不必言周圍一帶的綠水青山,湖光瀲滟;單是這里的鶯啼如歌,蝶飛若舞就夠讓你流連忘返的了;就更不用說這里的風月無邊,庭草交翠;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碧天連水水連天,明月照霜霜照月了。

當春天悄悄地到來的時候,這里小河解凍,流水潺潺,五顏六色艷麗的野花開遍了田野,到處是山花爛漫,生機盎然的景觀。滿山遍野的迎春花、苦菜花竟相怒放,一派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草色青青柳葉黃,桃花歷亂梨花香的桃夭李艷、杏讓柳羞的迷人氣象。觸目之處皆是柳上鶯歌,花間燕語的美景。

這里奇花異草遍地皆是,但遍布湖邊河畔,長得最多的還是一種有著紅色漿果的被人們稱作“狗奶”的野生植物,它那紅彤彤的漿果在綠葉的陪襯下顯得玲瓏多姿,令人愛不釋手;還有那一朵朵綻出娃娃臉般微笑的千姿百態的蝴蝶花,那迎風裊裊娜娜依依擺動的垂柳,滿河隨風搖曳、漫空亂舞的白色的蘆花,還有那被風一吹便四散開來的蒲公英,蘆花蕩里亭亭玉立的蘆葦;飛來飛去嗡嗡叫著的蜜蜂,以及那在水面上低飛淺翔的蜻蜓都會使你心曠神怡,神清氣爽。

遠處,大海咆哮,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層浪。海天相連碧色天際線上的點點白帆,不時從海面上飛掠而過的海鷗,還有那沿著鐵軌伴著汽笛的長鳴,在轟隆轟隆車輪飛轉聲中疾馳而過的火車,形成了一幅令人流連的生動的畫卷。

如果你余興未散,不妨前去觀瞻一下荒野墳冢里的蟋蟀,或瞻仰一下鐵道路基旁吐著嚇人長舌的“馬蛇子”,還有那漫天凌空飛舞的形狀各異的風箏;如果你還有興致,你可以登上附近不遠處的一座小山,那里千巖競秀,巉巖欲滴;懸崖絕壁,怪石林立;峰頂云霧繚繞,云蒸霞蔚;站在最高峰,放眼望去,遠處大海之上煙波浩渺的海面在陽光的輝映銀光粼粼,令人心曠神怡,又頓覺天低吳楚,眼空無物,竟有不知身在何處的超然物外之感。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石炭線獨特的風景線,當春風又綠江南岸,柔風輕扇春寒,秋風裊裊蕩嬌容,天半朱霞漾碧空,云雀柔婉的歌喉響徹云霄,處處飛紅流翠,燕舞鶯歌之時,你還會覺得這里是窮鄉僻壤嗎?

我愛我的那間坐落在石炭線孟莊路大雜院里的蓬戶甕牖的小茅屋,因為那里是可以讓我們一家人不再棲風宿雨的安樂窩,是我們一家人在孤帆遠航歸來后在此得以休憩的港灣,是我們一家人在凄風苦雨的日子里的避風港。

我喜歡我的茅草屋,這里有我的愛憎哀樂,有我的淚水和歡樂;有我的童少年時的夢幻和憧憬;有我童年時的伙伴和玩侶,有我鐫骨銘心、永難泯滅的美好和痛苦相間的記憶。

饑餓是可怕的,它會使人失去理性,甚至人性。在饑餓的年代,人們主要的心思和精力就是想方設法填飽肚子。我和眾兄妹們不但跟著姑姑到寒風刺骨的大海里撈漂浮在海面上的海帶,挖紫菜或剝長在礁石上的海苔,甚至連槐樹葉子也從樹枝上弄下來,拿回家攙上少許玉米面或地瓜面蒸著吃。

當然,最可口的還是槐花,那一簇簇,一嘟嚕一嘟嚕的白色的槐花煞是好看,攙上白面或棒子面放在鍋里一蒸,吃在口里香甜無比,其味勝似山珍海胥。我們家還吃過一種叫“茅草根“的草本植物,用它做成的酥餅香甜可口,令人饞涎欲滴,咬一口酥軟甘甜,滿口余香不散,但可惜吃下去后,腹脹難忍,大便秘結。

父親和母親終日起五更、爬半夜地為一家人的溫飽操勞,我父親每天早出晚歸,承星履草,為一家人的生計摩頂放踵,疲于奔命;而我母親是世界上最偉大、最慈祥和最具母愛的偉大的女性之一。她任勞任怨,一切繁重的家務都由她一個人一肩挑了起來:洗衣、做飯、收拾衛生、縫補漿洗、鋪床疊被無所不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浑源县| 裕民县| 宁陵县| 保德县| 崇明县| 田林县| 祁东县| 天津市| 吉林省| 白城市| 云梦县| 德保县| 洞口县| 奉贤区| 葵青区| 汽车| 论坛| 姜堰市| 嘉兴市| 修水县| 乡宁县| 邮箱| 开江县| 开化县| 舟曲县| 福建省| 孟连| 德江县| 陆丰市| 水城县| 朝阳县| 资阳市| 嫩江县| 敦化市| 突泉县| 大悟县| 阿合奇县| 汶川县| 浪卡子县| 诏安县| 怀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