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計
以逸待勞

學霸思考

·如果你是一軍的主將,要怎么做才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你還知道歷史上哪些以少勝多的戰役?

原文

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1]

譯文

迫使敵人處于困頓的境地,但不首先出擊。這種損剛益柔的道理,是由《周易》中的損卦推演出來的。

按語

此即致敵之法也。兵書云:“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書論敵,此為論勢,則其旨非擇地以待敵;而在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也。如管仲寓軍令于內政,實而備之;孫臏于馬陵道伏擊龐涓;李牧守雁門,久而不戰,而實備之,戰而大破匈奴。

按語詳解

這是調動敵人的一種計謀。《孫子兵法[2]·虛實篇》中曾說:“凡是先進入戰地等待時機破敵的作戰者,能從容迎戰,而后進入戰地倉促應戰的作戰者,會陷入疲于奔命的被動局面。因此,善于作戰的人,總是能控制敵人而不是被敵人控制。”兵書上討論的是應敵的方法,這里討論的是戰爭的態勢。因此此計的關鍵不是選擇地形而等待時機破敵,而是要用簡單的方法化解繁雜的態勢,以不變應萬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掌握事物的關鍵,就能應對無窮無盡的變化。比如,管仲在治理齊國內政的同時,進行了軍事備戰;孫臏派兵在馬陵道埋伏,打了龐涓一個措手不及;李牧鎮守雁門時,面對匈奴的挑釁,久不出戰,其實是在加強備戰,所以才能在后來的作戰中大破匈奴。

名師解析

以逸待勞,是在戰爭中采取守勢、養精蓄銳,然后趁敵人兵困馬乏時發動襲擊,戰勝敵人的一種謀略。《孫子兵法·軍爭篇》中說:“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意思是說,以我方就近進入戰場而待長途奔襲之敵,以我方從容穩定之師對抗倉促疲勞之敵,以我方飽食之師對抗饑餓之敵,這些就是運用智慧增強自己的力量并削弱敵人力量的方法。《周易》中的損卦的“損剛益柔”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此計的關鍵在于一個“待”字,這里的“待”不是消極被動地等待,而是積極主動地反擊準備——在積極防御、養精蓄銳的同時,有效控制敵人,與敵人巧妙周旋,調動敵人四處奔命。等到敵人疲憊不堪時,我方迅速轉守為攻,打敗敵人。可見,在戰爭中,哪一方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做到控制敵人而不被敵人控制,哪一方就能取勝。

我們在運用此計時,需要注意兩點:

(1)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一定要等到自己的力量足以擊敗敵人的時候,才能出擊。千萬不要過早出擊,以免導致“以卵擊石”的慘痛后果。

(2)以守為攻,與敵人周旋。加強防御,積極備戰,但同時要想方設法消耗敵人的兵力,削弱敵人的力量。

如果敵人運用此計,我們在防范時要注意三點:

(1)先于敵人進入戰場,充分熟悉作戰環境,搶奪戰爭的主動權。

(2)在關鍵行動上集中力量,舍棄不必要的行動,避免兵力的多余消耗。

(3)靈活機動,以不變應萬變,以小變應大變,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勝利。

計名故事

以逸待勞的計名,出自《孫子兵法·軍爭篇》,原為“以佚待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被多次運用在軍事戰爭中,比如魯國與齊國的長勺之戰[3]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齊桓公不顧管仲的竭力勸阻,以魯國曾幫助公子糾[4]爭奪齊國君位為借口,派高傒[5]鮑叔牙[6]公子雍[7]率大軍攻打魯國。在此之前,齊魯兩國已經有過好幾次交戰,每次都是魯國戰敗。因此魯莊公一聽說齊國大軍壓境,就嚇得驚慌失措。

這時,曹劌[8]求見魯莊公,表示愿意為抵抗齊軍出力。曹劌當時只是一個普通的士族子弟,人微言輕,他的同鄉勸他說:“抵抗齊軍這件事,自有當權者謀劃,用不著你操心。”但曹劌卻說:“如今的當權者目光短淺,沒有深遠的謀慮。”于是,他不顧同鄉的勸阻,前去拜見魯莊公。

曹劌問魯莊公:“如今大敵當前,國君您打算憑借什么作戰呢?”魯莊公回答說:“華衣美食我從不敢獨自享用,而是與身邊的臣子共享。”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不會贏得民心,老百姓不會跟從您。”魯莊公說:“祭祀上天時,我從不敢虛報豬牛羊、玉器和絲織品等祭品的數目,從來都是實話實說。”曹劌說:“這種小小的信用,不能獲得神靈的信任,自然也得不到神靈的保佑。”魯莊公說:“處理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我雖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會根據實情,秉公處理。”曹劌回答說:“這才算盡了一點職責。您可以憑借這點與齊軍一戰。如果作戰,請讓我隨您一同前往。”

齊魯兩軍交戰的那天,魯莊公與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到了兩軍交戰的地點長勺。魯莊公正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卻制止了他,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擊鼓三次后,曹劌才說:“現在可以擊鼓進軍了。”結果,齊軍大敗,慌忙撤退。這時,魯莊公正要下令乘勝追擊,曹劌卻制止道:“現在還不行。”說完,曹劌就下了戰車,仔細查看齊軍車輪碾軋出的痕跡,然后登上戰車,眺望齊軍奔逃的隊形,這才說:“現在可以追擊了。”于是,魯軍追上前去,打得齊軍落花流水,狼狽而逃。

魯軍居然打敗了強大的齊軍!魯莊公又高興又吃驚,就問曹劌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主要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讓將士們士氣大振;第二次擊鼓,將士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到第三次擊鼓時,將士們的士氣就已經耗盡了。敵軍的士氣耗盡,而我軍的士氣正旺,所以才能打敗敵軍。之所以不馬上乘勝追擊,是因為像齊國這樣的大國,有很多善于用兵的大將,我怕他們佯裝敗退,在某處設下伏兵,誘我們中計。但后來我見齊軍戰車的車輪痕跡混亂不堪,望見他們的旗幟也東倒西歪,知道他們是真的亂成一團,所以下令追擊,并最終打敗了他們。”

名師點撥

面對來勢洶洶的齊國大軍,曹劌沒有恐慌。他深知在兵力上魯國無法與強大的齊國相抗衡,因此只能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在戰場上,齊國先后擊鼓三次,士氣殆盡。而這時魯國擊鼓,士氣正旺。曹劌將魯國大軍的全部力量集中在這一個點上,奮勇還擊。而這時齊國大軍卻早已久戰疲憊,無力應對,只能望風而逃。

經典戰例

王翦[9]滅楚

戰國末期,秦國攻下趙國都城邯鄲后,士氣大增,于是移師南下,攻打楚國。公元前226年,秦將王賁[10]率軍奪取楚國十余城,秦王嬴政以為楚國氣數已盡,打算乘勝追擊。秦國老將王翦則認為楚軍主力仍在,建議秦王以六十萬大軍全力攻楚。但秦王沒有聽從,而是聽從了李信[11]的建議,派李信和蒙恬[12]率軍二十萬,向南發兵攻打楚國。王翦見秦王嬴政不再信任自己,就推說自己年邁多病,回到家鄉頻陽養老。

公元前225年,秦軍兵分兩路,李信進攻平輿[13],蒙恬攻擊寢丘[14],大敗楚軍。李信乘勝追擊,攻克了鄢郢[15],然后率軍西進,到達城父[16],與蒙恬的隊伍會合。誰知楚軍的戰敗只是楚國大將項燕的緩兵之計,楚軍一直暗中積蓄力量,并悄悄尾隨李信的軍隊,連趕了三天三夜的路,出其不意地攻入秦國的兩個軍營,殺死七名都尉[17]。秦軍被打得丟盔棄甲,狼狽而逃,損失數萬人馬。

秦王嬴政得知這個消息后,又怒又悔,親自前往頻陽向王翦道歉,并請求王翦出山,率領秦軍攻楚。

于是,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抵達平輿。楚國聽說王翦領兵前來,便傾全國兵力,積極應戰。

但王翦卻堅守營寨,任憑楚軍在營前挑戰,自己卻始終不出戰。王翦讓士兵們每天吃好喝好,養精蓄銳。等到軍士們開始每天以投石、跳躍為樂,王翦才覺得作戰的時機終于到了。

與此同時,楚軍見王翦避而不戰,就揮師向東而去。王翦當即率軍尾隨其后,乘機對楚軍發起突擊,大敗楚軍,斬殺了楚國大將項燕。項燕一死,楚軍群龍無首,節節敗退。秦軍很快攻入了楚國都城壽春[18],楚王負芻被俘,楚國滅亡。

名師點撥

所謂“以逸待勞”,必先示敵以弱,以守為攻,與敵人周旋。項燕和王翦都深諳此法,一個佯裝戰敗,一個避戰不出。王翦表面示弱,盡可能地消耗敵人的兵力,暗中積蓄自己的力量,然后找準時機,一擊而中。

陸遜[19]火燒七百里連營

三國時期,孫權、劉備聯盟,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三家瓜分了兵家必爭的荊州七郡:曹操占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孫權占據江夏郡和南郡,劉備則分得了荊州南部的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四郡。東吳大將周瑜死后,魯肅出于戰略上的考慮,勸說孫權將南郡借給了劉備,并把劉備應得的武陵和桂陽兩郡也一并移交,好讓劉備站穩腳跟,與東吳一起對抗曹操。劉備得了荊州五郡,實力大增,后來又攻下益州,建立了蜀漢基業。眼見劉備坐大成勢,孫權自然不甘心,就派人去討還荊州,但劉備卻不想歸還,雙方為此劍拔弩張,關系十分緊張。

后來,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鎮守荊州的關羽派兵增援,導致荊州后方空虛。孫權趁機派大將呂蒙[20]偷襲南郡,斬殺關羽,奪回了荊州。

得知荊州被奪、關羽被殺,劉備怒不可遏,不顧諸葛亮的勸阻,親自率領七十萬大軍討伐東吳,誓要報仇雪恨。蜀軍從長江上游順流進擊,勢如破竹,很快奪取峽口,攻入東吳境內,占領了秭歸[21],駐軍長江北岸,直逼東吳腹地。面對來勢洶洶的蜀軍,孫權任命青年將領陸遜為大都督,率五萬人迎戰;同時派遣使者向曹丕[22]稱臣修好,以防兩線作戰,腹背受敵。

陸遜深諳兵法,在仔細分析了雙方的兵力、士氣以及地形等條件后,認為蜀軍銳氣正盛,并且居高臨下,很難被擊敗。于是他決定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將吳軍后撤至夷道[23]猇亭[24]一線,實行防御戰略,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然后養精蓄銳,伺機破敵。

劉備此次攻打東吳,就是打算依仗優勢兵力速戰速決,但陸遜卻扼守要地,拒不出戰,這打破了劉備的如意算盤。從222年的正月到六月,兩軍一直相持不決。

為了逼陸遜出戰,劉備多次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但陸遜十分沉得住氣,對劉備的罵戰從不理睬。劉備派人圍攻了駐守夷道的孫桓。孫桓是孫權的侄子,因此吳軍諸將紛紛要求陸遜出兵救援,但都被陸遜堅決地拒絕了。他深知夷道城堅糧足,難以攻破,不想過早地消耗自己的兵力。劉備又讓數千蜀軍在平地立營,同時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馬,企圖引誘陸遜出戰,伺機聚殲吳軍,可惜陸遜根本不上鉤。

眼見陸遜長時間閉門自守,蜀軍將士的斗志逐漸減弱。進入六月后,江南一帶氣候炎熱,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斗志越來越弱。劉備只得讓水軍舍棄舟船,到密林之中安營扎寨,屯兵休整,準備等入秋后再發動進攻。

由于蜀軍是遠道作戰,遠離后方,所以后勤補給有些困難。再加上劉備百里連營,兵力分散,首尾難顧,從而給了陸遜戰略反擊的機會。

于是,陸遜當即決定發動大規模的反擊。因為天氣炎熱,蜀軍的營寨都是木柵筑成的,而且周圍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陸遜派人乘夜突襲蜀軍,放火引燃蜀軍的營寨,火勢迅速蔓延,蜀軍大亂。

陸遜乘勢發起反攻,打得蜀軍節節敗退。劉備見勢不妙,一路潰逃至石門山[25],最后通過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陸遜的追兵,逃入白帝城[26]中。這次以少勝多、后發制人的夷陵之戰,讓劉備元氣大傷,也讓陸遜一戰成名。

名師點撥

夷陵之戰是以逸待勞的典型戰例。劉備大軍浩浩蕩蕩,來勢洶洶,攻勢強悍,弱點也十分突出。勞師遠征,必然要求速戰速決,否則時間長了,補給供應不上,即使大軍兵力再強悍也只能等死。陸遜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點,故意避戰不出,利用地形和天氣的優勢,慢慢地消耗著劉備的大軍。待其意志消磨殆盡,再一舉出擊。這樣避免消耗自己的兵力,又能取得最大的戰果。


注釋:

[1]損剛益柔:指通過積極防御之法困住敵人,逐漸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強變弱,自然就容易取勝了。

[2]《孫子兵法》:中國古代兵書。今本十三篇有: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該書被稱為“兵經”,備受國內外推崇。

[3]長勺之戰: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長勺,位于今山東萊蕪東北。

[4]公子糾:春秋時期齊國公子,齊桓公的哥哥。

[5]高傒:春秋齊桓公時上卿。字敬仲。

[6]鮑叔牙: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齊桓公的心腹大臣。

[7]公子雍:齊桓公的兒子之一。

[8]曹劌:春秋時期魯國人。

[9]王翦:戰國末期秦將,頻陽(今陜西富平東北)人,為秦統一六國立下大功。后封武成侯。

[10]王賁(bēn):戰國末期秦國將軍,王翦之子,封通武侯。

[11]李信:字有成。戰國末年秦國大將。

[12]蒙恬:秦國名將,后被趙高和李斯矯詔賜死,遂自盡。

[13]平輿:今河南平輿北。

[14]寢丘:今安徽臨泉。

[15]鄢郢:今湖北荊州、襄陽一帶。

[16]城父:今河南襄城西南。

[17]都尉:秦漢時期高級武官,地位略低于將軍。有“驍騎都尉”“車騎都尉”等。

[18]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

[19]陸遜:183年—245年,三國時期吳國名將,本名陸議,字伯言。

[20]呂蒙:178年—220年,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字子明。219年,于荊州擒殺關羽。次年病卒。

[21]秭歸:今湖北宜昌秭歸縣。

[22]曹丕:187年—226年,三國時期魏國的建立者,即魏文帝,字子桓,曹操次子。

[23]夷道:今湖北宜都西北部。

[24]猇亭:今湖北宜昌猇亭區。

[25]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部。

[26]白帝城:今重慶奉節東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渑池县| 兴和县| 高青县| 包头市| 永登县| 竹山县| 镇康县| 黑龙江省| 江安县| 宝鸡市| 团风县| 甘肃省| 达拉特旗| 古丈县| 山丹县| 新安县| 增城市| 柘城县| 德令哈市| 兴和县| 关岭| 澳门| 阜城县| 灵寿县| 健康| 阿克苏市| 双柏县| 阳新县| 曲周县| 和龙市| 吉木萨尔县| 集贤县| 疏附县| 鹤壁市| 富民县| 靖江市| 綦江县| 浦江县| 禄丰县| 兴海县| 上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