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歡迎來到天堂
- 夢之旅
- (美)安東尼·德斯蒂法諾
- 3696字
- 2014-07-11 18:12:06
當你問別人天堂是什么樣子時,大多數人都很難給出清楚的答案。他們非但沒能給你明確的回答,反而常會找出各種各樣的形容用語,幾乎都是包括像“如云霧般”“朦朧的”“白色的”“如夢幻般”之類的形容詞。有時候人們會告訴你,他們想象中的天堂充滿了極為強烈的白光。不論你想象的天堂是什么樣子,在你心里首先想到的字眼中,其中之一很可能就是“屬靈的”。
當我們以物質的方式描述天堂時,通常都會想到穿著白色長袍的天使或圣人在到處走來走去,后面還有唱詩班的人在唱歌。我們想象這些奇怪的人,他們唯一忙碌的事,就是永不休止地膜拜著某個看不見、如云霧般、朦朧的、同天堂本身一樣難以定義的神。
然后我們卻還在納悶,怎么會沒人對來這地方旅游感到興奮!
旅程開始之前,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把心中的白袍和唱詩班的畫面全部丟棄。正是因為我們許多人對天堂有這種根深蒂固的錯誤概念,因此才嚴重限制了我們對它的想象力,更不用說向往它了。這一部分的原因是,我們已經受到娛樂業的影響,把天堂想象成很像卡通的樣子,例如云霧、豎琴、光環……諸如此類。但真正的始作俑者是詩人。幾個世紀以來,詩人們想要借由給我們許多“天上的”意象,以形容天堂的喜悅、極樂和幸福。這些原本要振奮我們的靈魂、讓我們一睹天堂超凡本質的意象,往往產生了反效果——它們反而讓我們感到單調、枯燥又無趣。
現在,我并不是在詆毀詩人。他們對待天堂的方式,和他們對待其他一切事物的方式是一樣的:將它簡化成自然元素。然而在這嘲諷、多疑又現實的時代中,我們不一定想要自然元素。我們已經知道天堂是個“樂園”,我們在那里將會體驗到“終極的喜悅”。我們急于想知道詳細的細節;我們想知道為什么我們在那里會那么快樂。
你想比你這輩子所曾有過的更加了解天堂嗎?想在這一刻就真實體驗一下天堂嗎?不必閱讀其他章節,你就可以做得到。只要試著去做這個實驗:弄皺你正在讀的這一頁書角;現在仔細聽它所發出的聲響;然后用手抓住你現在正坐著的椅子,并擠壓它,去感覺它有多堅硬;接著深呼吸,讓你的肺部充滿空氣;聞聞你房間里的味道;最后,看看四周,看著你眼前所有物品的各種形狀和顏色。
我要告訴你一個秘密:天堂就是那般模樣。天堂是具體存在的。
別誤會了,這可不是天堂的全部。天堂同你現在坐著的這房間有極大的、驚人的、難以置信的差別。否則的話,就沒有去游覽的價值了。但我們必須從最基本的開始。在討論這地方所有讓人振奮及超凡的屬靈方面之前,我們必須一次搞定,直接了解這個根本事實:天堂,就它的核心來說,不僅是屬靈的,而且也是物質的。
如果要說世上偉大的信仰之中的幾個有代表性的——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教導了我們什么,那就是上帝是創造之神。他喜歡創造東西。整部《圣經》從頭到尾,上帝都在忙著創造各式各樣美妙的事物:銀河、恒星、行星、海洋、峽谷、森林、動物和人類。所有你說得出的事物,都是他創造的。他永遠都在忙著運用這些事物來完成他的旨意。他很少彈指一響,就從空中變出某個東西;通常都是利用他的創造物之一來幫忙完成他所要的改變或結果。換句話說,他總是用物質的方法來做他想要的事。
現在,你真的認為神會因為我們這藐小世界的結束,而放棄他對創造及物質的喜愛嗎?你認為他在創造完歷史上所有的一切之后,還會想把天堂造成像云霧般、朦朧的夢土嗎?當然不會。這不是他的工作方式,這也不是《圣經》或基督教的教導。
基督教的神學家們當然利用過詩意般的語匯來解釋天堂的屬靈層面;但是兩千年來他們也都強調,天堂亦有物質的特性。真的,如同這世上各地的風情各不相同,天堂也有它自己不一樣的氣候、風景和居民。耶穌自己就用非常具體的意象來描述天堂。例如他說,在他父親的“家”里有許多“住處”;他去那里原是為了幫我們預備“地方”。《啟示錄》
中也再次說明了這一點。雖然《圣經》對天堂的描述使用了大量具體及象征的比喻——有黃金的街道、珍珠的柱子、裝飾著寶石的城墻——天堂無疑將是非常實體的。它會是一個看得見的地方,由可見的結構和材料做成,具有真實的長、寬、高及距離。
由于某些原因,許多人并不完全認同這個真相。是的,我們所有人都絕對需要理解它。其實,如果本書無法讓你有所得,那么你只要明白這樣一個基督教的基本信念就行:雖然天堂的實質是屬靈的,但它也是一處實實在在的地方。它是真實且具體存在的。我們能以某種神秘的方式觸摸、感覺、嗅聞、聽到、看見它。這意味著我們在彼處的生活——盡管它有超凡的屬靈性質——將會比多數人所曾想象的更像我們目前的生活。
但是我那去年過世的叔叔呢?在我小時候就去世的爺爺奶奶呢?這世界所有歷史上已經逝世的好人及圣人呢?他們現在體驗的天堂就是一處具體存在的地方嗎?
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不,還沒呢。在我們更進一步之前,先解釋這其中的原因是很重要的。
“天堂”這個詞,有兩種基本的使用方法。摯愛的人死了,我們常會說希望那個人“上了天堂”。當然,或許真的如此。但天堂并非只是屬于未來的地方,天堂是現在就存在的。天堂指的是上帝目前的居所。那些比我們早過世的親友,如果上帝判定他們是值得進入天堂樂園的,那么說他們“上了天堂”就是完全正確的。就在你閱讀這些話的同時,你死去的奶奶、父親、姨媽或其他摯愛的人正同上帝生活在一起,體驗著不可思議、狂喜般的幸福。從最深層的意義上講,這是真的。但如同奧古斯丁、阿奎那以及所有偉大的末世論神學家所說的,他們尚未完全體驗到天堂的極致——這也是真的。
因為人類是由肉體和靈魂構成的。我們死去時,這兩者就分開了——暫時性地。基督教一直都在教導我們,最后審判——世界末日——的那一天,所有死去的人都會再次活過來,就如同當年耶穌復活一樣。到了那時候,我們的身體和靈魂會再度合為一體,永遠不會分開。但是在那之前,會有一段時間的等待——我們恢復肉身之前的那段時間。
在這段過渡期間,我們不可能擁有天堂的全部快樂。理由是,如同我們提到過的,天堂是屬靈的,而終究也是物質的——你需要一具肉身來完整地享受物質的環境。你或許可以說,天堂就像個五星級飯店。我們死后,就住進一間美麗的套房,享用許多讓我們保持美好的設備;但是之后——當靈魂與肉身再度完整時——我們就會被邀請住入豪宅,并且能夠體驗整個度假勝地所提供的一切感官快樂——新奇且令人興奮。
可惜,我們必須等到復活的那一天,肉身與靈魂“重聚”之時。那要等多久呢?只有上帝才知道答案。可能是幾個世紀,也可能是幾個小時。我們也無法猜測那種等待會是什么感覺。一旦靈魂從身體離開,我們就脫離所有的時間和空間。假設五十年前你的母親過世了,我們無法知道她所體驗的時間推移,是否同你體驗的一樣。有誰能斬釘截鐵地說,五十年的“塵世時間”同五十年的“天堂時間”在感覺上是一致的呢?也許是不一樣的。實際上,或許“塵世時間”感覺起來會短暫很多。如同圣彼得說的,“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
然而,肯定有許多人會害怕這個過渡期。事實上,如果我們把死亡想成一片黑寂,那會非常嚇人。我們有時候忘了自己已有過類似死亡的經驗。
人人都知道離開身體是什么感覺,因為每個人都知道做夢的感覺。好好思考一下。當你躺在床上睡得很熟、身體一動也不動時,你的心里卻明白,自己可以神游到千里之外、在船上航行、在空中飄游、與朋友一同歡笑、享受完美的精彩時光。有時候,就在你醒來之前,你甚至可能知道自己正在做夢。事實上,你可能清楚知道自己躺在床上,并且明白心中看到的是夢幻世界的一隅。
姑且不論你知不知道自己在做夢,但你所見到的色彩同清醒時一樣鮮明、聲音一樣清楚、情感一樣真實。最棒的是,活在夢里面的“你”真的是你自己。
有時候,這些夜晚的奇想實在是太討人喜歡了,于是當鬧鐘響起、粗魯地把我們——還有我們的身體——喚回現實時,我們會有一種巨大的失落感。我們偶爾都有這種失落的感覺。要記住的重點是,在做夢的時候,我們直接見證了不用移動手腳或張開眼睛,就能體驗到“身體”感覺的可能性。
同樣的,肉身與靈魂分開的那段時間,我們也沒有必要憂慮。神既然會賜予我們在睡夢中觀看、聆聽和感受的力量,也會在等待復活的這段期間,賜給我們“感知”事物的力量。
事實上,甚至在恢復肉身之前,我們就能擁有極多的真實幸福——開始能同上帝及已故親友們的靈魂生活在一起。這就是為什么我知道,我那如圣徒般的奶奶——我很確定她的靈魂在天堂,但她的身體已經埋在土里四十年了——現在一定過得很好。我知道她正快樂享受著父母和兄弟姐妹的陪伴;她可以看見我及我的生活狀況;她正享用著所有上帝賜予她靈魂的眾多禮物、恩典和快樂。然而本書的目的并不在此,所以我們不會太深入推敲這一類“出竅的喜悅”的真正本質;我們也不討論造成基督教各宗派間嚴重分歧的主題(例如煉獄)。我無意減低這些教義差別的重要性,但我要清楚地說明這一點:書中接下來要去游覽的天堂,就是我們的終點目的地。它是在最后審判之后我們要享用的天堂;它是以肉身來感受的天堂;它是所有基督信仰者普遍相信的天堂;它是你我某一天在世界末日時,但愿能被允許進入的天堂。
如果這個天堂就在你今天的旅行計劃內,那么我們就別再浪費時間了。空服人員已經關上機艙門,塔臺已經準許我們起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