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禮樂相成:書院建筑述略作者名: 鄧洪波 柳肅本章字數: 1313字更新時間: 2021-06-23 16:06:36
第一章 緒論
中國古代歷來重視文化教育,這是中華文化得以在數千年的歷史變遷中得以延續發展和代代承傳的主要原因。學校類型和教學方式雖然各時代不同,但是重視教育這一點任何朝代都是一致的。從商周時代有文字記載開始,中國就有各種各樣的學校。有國家辦的和地方政府辦的學校,也有民間自己辦的學校。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眾多的學說流派,精妙的玄思哲理,直至今天都影響深遠。各方學者爭相辦學,廣收門徒,傳播各種知識文化,講授自己的思想學說。有的帶著學生四處游歷,游說各地諸侯接受采納自己的思想,實現自己的治國理想和人生抱負。孔子就是典型的代表。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個高峰,也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高峰。
秦漢的統一,雖然在國家制度和思想上的專制強化,對文化的多元發展造成了影響,但是在古籍整理和經學研究上的發展,為后來文化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尤其是漢代以后,國家更加重視文化教育。魏晉南北朝雖然是一個社會動蕩、戰亂頻繁的時代,但是仍然有一大批文人知識分子隱跡山林,潛心研學,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里傳承著文明的火種,延續著思想和文化的傳播。
隨著隋唐再度大統一時代的到來,文化教育進入到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個高峰。由于思想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在這個強盛的時代,文化教育結出了兩枝鮮艷而奇特的花朵——科舉制和書院。科舉制產生于隋代,這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個杰出的創舉,應該說是這時期中國文教事業領先于世界的象征性成果。以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吏,一方面體現了一種相對的公平,使那些出身貧寒的人也有可能通過學習和考試走入仕途;另一方面通過考試選出真正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國家,比過去的任何一種選拔方式都要先進優越,被事實證明至今仍然是一種合理的制度。從世界文化發展的歷史來看,中國的科舉制比英國的文官制度早了一千多年,英國的文官制度就是參照學習了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建立起來的,而我們今天的公務員考試制度則又是參照了英國的文官制度建立起來的。可見,創立于隋朝的科舉制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創舉,這是中國古代文化教育發達的典型例證。唐代書院的出現,在中國教育史上更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打破了官方對文化教育的壟斷,培養出大量的民間學者,使文化得到大面積的普及,而且書院教育方式的靈活性也為后來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果說科舉制以及與之相關的官辦學校,培養的是管理國家的官吏,那么為數眾多的民辦的書院,則培養出來無數學者、智者,推動了中華思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書院的出現,是中國文化教育史上的一大創舉,影響后來的宋、元、明、清各朝各代,甚至延續到今天,還影響到了朝鮮、日本、越南等我國周邊國家。
書院的出現也是中國文化發展的結果。中國古代文人知識分子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靜心讀書,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他們往往選擇一個優美而又安靜的環境結廬居住,靜心讀書。因此,有的書院就出現在這個文人結廬讀書的地方。例如著名的岳麓書院,東晉時代就有陶侃在此建“杉庵”讀書,唐代有僧人在此建“道林精舍”,后來又有很多文人學者例如杜甫、沈傳師、裴休、劉長卿等在此結廬讀書,宋代在此基礎上建成了岳麓書院。又如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唐代李渤兄弟二人隱居在此讀書,后來在這里建成了白鹿洞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