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在這個紀念日到來之際,韓玉蓮完成了這本小說,我一口氣讀下來,竟覺得頗合時境。寫這一篇序言,算是從一個側面來紀念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吧!
韓玉蓮下鄉當過知青,返城工作后,從家鄉來到深圳,見證了改革開放和深圳建設發展的多件大事。她的小說中沒有對宏大歷史背景的敘述,但每一個人物、每一個故事都反映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從一個讀者的角度,我認為她的表達是真誠的,她在人物身上傾注的情感是真摯的。
蒲公英這個意象很獨特,有草根的意味,有隨風漂泊的感觸,有四海為家的胸襟,也有扎根大地的情懷。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無論來自城市還是農村,面對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真就像蒲公英那樣:他們上山下鄉、進城務工,被時代的大風吹向四方。有人因招工返城,有人考上大學,有人出國留學,有人下崗創業,有人南下深圳。雖然人生際遇不同,每個人卻都在經歷歷史,最終,每個人都活成一部歷史。作者通過刻畫子豪和小伊秀、芳瓊和何木生等多組人物形象,展現了時代大潮下普通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奮斗的歷程。在她筆下,我們能看見那個年代的人們是如何看待愛情、友情、婚姻、家庭、學習、工作、挫折、苦難和機遇的,這為我們回顧那個年代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樣本,也許,還能夠為今天的人們提供一些參考與借鑒。
作者并非專業作家,但她對人與人之間復雜情感的細膩刻畫足以打動人心。作者對時代和人性的反映也較為深刻,在熱情謳歌團結、奉獻、友愛、奮斗的同時,也不吝于對人性的丑惡予以鞭撻,對生活的苦難給予悲憫。作者的可貴之處在于,無論是面對怎樣的痛苦與挑戰,總能讓人看到堅毅與勇氣,總能讓人感受到希望和力量,而這正是我們應當堅持傳遞的精神力量。
是為序。
楊愛平
二〇二〇年六月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