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PREFACE 原版序
現在,我將《資本論》第一卷獻給讀者。它是我1859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續篇。初篇與續篇相隔許久,是因為多年疾病使我的工作一再中斷。
在本卷第1章中,我將《政治經濟學批判》的主要內容作了概述。這樣既是為了本書內容的連貫和完整,同時也改進了敘述方式。在情況許可的范圍內,前書只簡略提到的一些論點,在本卷中我都作了進一步的闡述;而前書中已經詳細闡述的論點,這里只略微提及。
萬事開頭難,各門科學亦是如此。所以,本卷第1章,特別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最難理解。其中,對價值實體和價值量的分析,我盡量做到通俗易懂。以貨幣形式為完成形態的價值形式,其內容卻極其簡單。兩千年來,人類在這方面所進行的探討和努力,并未取得多少實質性成果。但是,對于那些更有內容和更復雜的形式的分析,卻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為何如此?因為研究已經發育的身體比研究身體的細胞更容易。分析經濟形式,只能用抽象的邏輯思維來進行。然而,對于資產階級社會來說,勞動產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價值形式,就是社會經濟的細胞。在淺薄的人看來,分析這種形式,好像是對一些瑣事斤斤計較。雖然的確如此,但這是必須使用顯微鏡才能透析的那種瑣事。

馬克思
馬克思(1818—1883年),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猶太裔德國人,偉大的政治經濟學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革命理論家。他一生著述頗豐,其中的主要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和《共產黨宣言》是與其摯友恩格斯共同完成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共產黨宣言》的問世,則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1867年9月,馬克思親自撰寫的《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他去世以后,《資本論》第二、三卷由恩格斯整理出版。
因此,除了價值形式部分外,本書并不艱深難懂。當然,我指的是那些想學一些新知識、愿意獨立思考的讀者。
物理學家多在自然過程表現得最充分、最少受干擾的地方考察研究,或者在保證過程以其純粹形態進行的條件下從事實驗。在本書中,我所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迄今為止,實行這種生產方式最典型的國家是英國。所以,在理論闡述時,我主要將英國作為例證。但是,如果德國讀者看到英國工人所處的境況而偽善地聳聳肩膀,或者認為自己的生活狀況遠遠好過英國工人而樂觀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對其當頭棒喝了:對不起,先生,這說的正是你們的事情!
資本主義生產的客觀規律必然會引起激烈的社會對抗,但問題本身并不在于對抗的發展程度的高低,而在于這些規律本身,在于這些規律發生作用的必然性及其正在實現的趨勢。工業較發達國家的現狀,就是工業較不發達國家未來的景象。
在德國已經完全確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地方,比如工廠,由于沒有工廠法,工人的情況比英國還要糟糕。在其他方面,德國也同西歐所有國家一樣,既苦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又無奈于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發展。現代的、歷史遺留下來的災難壓迫著我們,這些災難的產生,是由于古老而陳舊的生產方式、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還在茍延殘喘。使我們受苦的,不僅有活人,還有死人。死人控制了活人!
與英國相比,德國與西歐大陸國家的社會統計資料很是貧乏。但就是這點有限的資料,也能將那些國家的政治經濟的帷幕揭開一道縫隙,使我們能夠窺見幕內的真相。如果德國政府和議會也像英國那樣,能夠組織委員會并指派專人定期調查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如果這些委員會能夠像英國委員會那樣,有公開調查真相的真正權力;如果在調查中,能夠找到像英國工廠視察員、編寫《公共衛生》報告的英國醫生、調查女工童工受剝削情況以及居住生活條件等的英國調查委員那樣內行、公正、堅決的調查人員,那么,調查的情況就會使德國民眾大吃一驚。柏修斯用一頂隱身帽將自己隱蔽起來,以便于追捕妖怪。我們卻用隱身帽將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嚴嚴實實地捂住,以看不見為由來否定妖怪的存在。
不要掩耳盜鈴。正如18世紀美國獨立戰爭給歐洲中等階級拉響了警報一樣,19世紀美國南北戰爭又給歐洲工人階級敲響了警鐘。在英國,社會改革的步伐明顯加快,當它達到一定程度后,一定會波及整個歐洲大陸。到那時,它會是采取較殘酷的還是較人道的形式,則要根據工人階級自身發展的程度而定。所以,現在的統治階級,姑且不論他們的動機是否高尚,其切身利益也迫使他們必須廢除那些妨害工人階級發展的障礙。因此,我用了較大的篇幅來敘述英國工廠立法的歷史、內容及結果。一個國家向其他國家學習,不僅理所應當,而且是一種必須。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揭示現代社會經濟運動的客觀規律),也不能跳過更不能用法令來取消社會的自然發展階段,即便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
為了避免產生誤解,需要簡單說明的是:我絕不用玫瑰色來描繪資本家和地主的面貌;本書中所涉及的人,只是一種經濟范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系和經濟利益的物質承擔者。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歷史的、自然的發展過程。作為這些階級中的個體,不管他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系,但在社會意義上,他必定是這些關系的承擔者。而且我認為,我們無權要求個人對這些關系負責。
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們心中那些最激烈、最卑鄙和惡劣的感情全都暴露出來,并讓代表私人利益的復仇女神來反對自由的科學研究。英國高教會派可以饒恕對它三十九個信條中的三十八個展開的攻擊,卻不允許攻擊它的現金收入的三十九分之一。在今天,與批評傳統的財產關系相比,篤信無神論已變成了一種很輕的罪。盡管如此,社會的進步卻是無法阻擋的。以幾星期前發表的藍皮書《就工業和工聯問題同女王陛下駐外使團的信函往來》為例,英國女王駐外使節在藍皮書中坦率地說:在德國、在法國、在歐洲大陸的一切文明國家,他們對現有勞資關系的變革已同英國一樣明顯,一樣不可避免。與此同時,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副總統威德先生也在公眾集會上說:在奴隸制廢除后,資本關系和土地所有權關系的變革將會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這是時代進步的標志,是法官的紫衣黑袍無法遮掩的。奇跡不會在明天出現,但它已經透露出這樣一種訊息:現有的社會制度不是一塊鐵板,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機體。
這部著作的第二卷將探討資本的流通過程和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第三卷即最后一卷將探討理論史。
我歡迎任何科學的批評意見。但對于輿論的偏見,我從不讓步。我堅信偉大的佛羅倫薩詩人但丁的格言: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卡爾·馬克思
1867年7月25日于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