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原文】 按:魚,其種類不一,曰青、曰黃、曰錦、曰燕、曰,繁生浙閩海中。小者如掌,大者如盤如匜,至大者如蒲團〔1〕如米箕〔2〕,重六七十斤、八九十斤不等。有“水蓋”“斑車”“牛皮”之名,皆大也。諸魚并有刺,而魚市見者則無。詢之魚賈,曰:“魚之刺在尾后,距尾根二寸許。漁人捕得,先以鐵鉤鉤其背,摘去毒刺,投于海,然后分肉入市。”其刺有二,一長一短。長者有倒須小鉤,甚奇。其毒刺螫人身發寒熱連日,夜號呼不止。以其刺釘樹,雖合抱松柏,朝釘而夕萎,亦一異也。

魚,《爾雅》及諸類書不載,韻書亦缺,蓋其字不典,不在古人口角〔3〕也。匪但經史中無此,即詩賦內亦罕及。獨《匯苑》因《閩志》采入。《字匯》注魚曰,“魚,似鱉”,義尚未盡。《爾雅翼》解鮫魚曰:“似鱉,無足有尾”,此正狀也。而又曰:“今謂之‘鯊魚’,則展轉〔4〕相訛矣。”不知古人典籍雖鮮“”字,然《江賦》鲼魚〔5〕注曰“口在腹下而尾有毒”,尤為魚傳神寫照。昔人既不解,又失詳〔6〕“鲼”義,嘗執“鮫鯊”二字以混魚,致使諸書訓詁〔7〕一概不清,每令讀者探索無由,多置之不議不論而已。

漁人稱燕固善飛,而黃、青、錦亦能飛。嘗試而得之網戶,凡捕者,必察海中集之處下網,相去數十武〔8〕,候其隨潮而來,則可入我網中。有昨日布網,今日潮候絕無一者,因更搜緝之,則已遁去矣,或相去數十里不等。蓋魚聚水有前驅者,遇網則驚而退,乃與群越網飛過。高僅一二尺,遠不過數十丈,仍入海游泳而去,又聚一處。漁家蹤跡得之,乃移船,改網更張,遂受羅取。往往如此,是以知其能飛也。大約燕善飛鼓舞,青、黃、錦相繼于后。取漁人之言,而合之《珠璣藪》之說,似不誣矣。

【注釋】

〔1〕蒲團:蒲草編成的坐墊。

〔2〕米箕:竹條編成的簸箕。

〔3〕口角:本指嘴邊,這里指經常討論的內容。

〔4〕展轉:輾轉,流傳的過程。

〔5〕失詳:缺少詳細的了解,這里指不了解。

〔6〕鲼(fèn)魚:生活在暖溫帶及熱帶海岸線水域中的一種魚類。

〔7〕訓詁:對古籍中的字詞進行解釋。

〔8〕武:古代六尺為“一步”,半步為“一武”。

【譯文】 作者注:魚種類繁多,有青、黃、錦、燕等。魚大多產自浙江、福建附近的海域中。小的魚只有巴掌大,大的像盤子、水瓢那么大,甚至還有蒲團、米箕般大的,重達六七十斤、八九十斤不等,大魚俗稱“水蓋”“斑車”“牛皮”等。魚都長著尖刺,但是市場上的魚卻沒有刺。我曾詢問魚商,他們告訴我:“魚刺長在離尾巴根部兩寸多的地方。我們捕到魚后,先用鐵鉤鉤住魚背,摘去毒刺扔到海中,再將魚拿到市場上售賣。”魚有兩種刺,一種長的,一種短的,長刺上還有倒鉤,非常奇特。如果有人被魚的毒刺扎到,就會反復發熱和發冷,夜晚更是哀號不止。即使是合抱粗的松柏,在被毒刺扎到后,也會在一天之內枯萎,這也是一大怪事。

魚在《爾雅》和各種百科書中都沒有記載,韻書也沒有記錄,大概是因為這個字不典雅,所以不為古人所用。不僅在經史典籍中沒有這個字,就連詩賦中也很少看到,唯有《匯苑》在引述《閩志》時錄入了這個字。《字匯》中“”的解釋為“一種像鱉的魚類”,但字義并不明確。《爾雅翼》把“鮫魚”解釋為“就像沒有四肢但有尾巴的鱉”,這正符合魚的外形特征。《爾雅翼》又稱:“現在也叫它作‘鯊魚’。”這便是以訛傳訛了。殊不知古代典籍中雖然很少出現“”字,但《江賦》中關于鲼魚的描述為“口器位于魚下腹,魚尾有毒”,正是對魚特征的傳神寫照。從前人們不了解魚,也不了解“鲼”的字義,就用“鮫鯊”給魚冠名,導致各種書籍中的解釋模糊不清,令讀者難以辨別,只好“不求甚解”了。

漁民說,燕固然能飛,但黃、青、錦也能飛。我也從捕魚者那里聽說,每當捕魚的時候,人們都會先找到海中魚的聚集處,在距其數十步的地方下網,只需等到漲潮,魚就會自投羅網。有時前一天下網,第二天沒有捕到魚,便要重新尋找魚的蹤跡,因為它們一般已經逃出幾十里遠了。它們聚集時,游在最前面的魚,觸碰到漁網便驚動后退,會與其他魚一起飛躍漁網。它們飛躍不過一兩尺高,幾十丈遠,然后便重新入水游走,再尋找地方聚集。漁民循著蹤跡找來,再駕船到合適的位置下網,就又能捕捉到魚了。它們每次皆是如此,由此斷定魚能飛。大概是作為飛躍能手的燕在前面引領鼓舞,青、黃和錦緊隨其后,一躍而起。根據漁民所說,再加上《珠璣藪》的記載,諸魚能飛的事似乎不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启东市| 库车县| 堆龙德庆县| 花莲县| 南城县| 晋宁县| 岳池县| 濉溪县| 阿瓦提县| 西安市| 连山| 昭平县| 喀喇沁旗| 阿图什市| 泰州市| 榆中县| 长宁区| 通海县| 大冶市| 长汀县| 开远市| 铜山县| 永兴县| 同仁县| 桓仁| 克山县| 元阳县| 平顶山市| 蓝山县| 天津市| 博客| 隆安县| 德化县| 安徽省| 米林县| 南城县| 镶黄旗| 涞源县| 博乐市| 陆河县| 秦皇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