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89章 泰山二

第二級夷平面:分布在扇子崖及摩天嶺一帶的平緩山脊上,海拔高度為600—800米,相當于華北唐縣期夷平面。

第三級夷平面:分布在岱頂及其周圍寬廣的山頂,海拔高度為1000—1500米,構成一個向北微傾斜的封頂面,相當于華北魯中期夷平面。

第二種是,三折谷坡!

在岱頂南北兩側常可看到峽谷的谷坡發生三次轉折,根據其變化情況,峽谷發育過程大致劃分為峽谷上段、峽谷下段和嶂谷形成的三個時期。此外,在有些溝谷的縱剖面上也可看到其溪流線發生轉折的現象,這種情況亦可說明泰山新構造運動及其地貌發育的階段性。

第三種是,三級溶洞。

泰山北部的小婁峪,出露有寒武系張夏組的厚層石灰巖,在灰巖中溶蝕作用比較顯著,發育有眾多的大小溶洞,分別分布在海拔510米到560米之間的不同高度上。分級現象十分明顯。一級溶洞位于海拔510—515米之間,二級溶洞位于海拔540—545米之間,三級溶洞位于海拔560米的高處。三級溶洞的自然排列構成了該處的奇特景觀,也是泰山新構造運動的間接性和階段性的理想例證。

第四種,就是三級階地!

泰山周圍河流的三級階地發育,其中第一、二級階地保存較好,第三級階地多被后期剝蝕破壞常殘留于山前地帶。如青楊村附近的小沙河,其一級階地高出河床6米左右,二級階地高出河床20米,三級階地高出河床30米,各級階地的相對高差不同,反映了地殼上升幅度的差異。

第五種是!三迭瀑布!

泰山溝谷中的瀑布很多,造就了泰山飛瀑流鳴的景色。在黑龍潭百丈崖下方,分別在30米和50米處有兩個小潭,共同組成了三迭式的瀑布。在斗母宮東側溝澗內,由三個小跌水組成的三潭迭瀑,每級落差約3米,潭瀑相連頗具特色,有“小三潭印月”之稱。

所以,這泰山的地質結構,十分復雜,如果你們這次任務,要進去地下,一定要注意,這些方面。這古老的地質巖層,經歷了無數的歲月,石頭材質可以說是,十分的堅硬,我知道,你們現在,的實力,都已經站在了一個十分高的層度,但是,你們要知道,要是真的困在這地下,就算是,想出來,也很難!所以,這些,你們,一定安記住,要了解!”

“不錯,老爺子,您這說的,對,另外,我在補充一點!

這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為我國著名的五岳之一,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長”、“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級的地質公園,所以,如果,不是生死存亡之際,我們卻對不可以,破壞這里的結構,不管怎么說,這都是,瑰寶!我們要保護!

另外。這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泰山更是我們民族的象征,是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東方民族精神的家園。

另外。這泰山的歷史地位。也是很高的,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遠古時始稱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均見其形,讀音為“太”。且“太山'意為“大山”,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

《駢雅訓纂·釋名稱》:“古人太字多不加點,如大極、大初、大室、大廟、大學之類,后人加點以別大小之大,遂分為二矣。”按古文字的傳統讀法,“大”亦有“大”、“太”、“代”三音。

春秋戰國時,由于同音字的引申和同義字的演變,“太”與“泰”、“代”與“岱”“岱”與“岳”也互相變通了,這樣相繼出現了“泰山”、“岱山”、“岱宗”、“岱岳”等專用名稱。“泰山”之稱最早見于《詩經》。

“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易·說卦》“履而泰,然后安”。“泰”字就有原來的高大、通暢之意引申為,“大而穩,穩而安”。隨即出現了“穩如泰山”、“國泰民安”、“泰山鴻毛”之說!

而五岳為群山之尊,泰山為五岳之長。五岳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一般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泰山因其氣勢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顯示出這一帶早期的人類活動。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也反映出早期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動狀況。

戰國時期,齊國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筑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進入秦漢之后,泰山逐漸成為政權的象征。泰山實際海拔高度并不太高,在五岳中次于華山、恒山,僅占第三位。但就歷史政治及文化的地位而言,全國的許多大山與之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

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恒,為五岳之長”。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后,頭部化為泰山。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長”、“五岳獨尊”的稱譽。自古以來,我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古代歷朝歷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并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古代的文人雅士對泰山仰慕備至。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余處古建筑群,2200余處碑碣石刻。

泰山崛起于華北平原之東,凌駕于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的節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亙100余千米,盤臥426平方千米,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六朝任昉《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遠古時開天辟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后頭為東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盤古尸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岳,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岳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說創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岳的歷史背景。

因為東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中國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岳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于是,地處東方的泰山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征。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相傳遠古時期,黃帝曾登過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說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前219年)、秦二世、漢武帝(前110年、前109年、前106年、前104年、前103年、前98年、前93年、前89年)、漢光武帝(56年)、漢章帝(85年)、漢安帝(124年)、隋文帝(595年)、唐高宗(666年)、武則天、唐玄宗(725年)、宋真宗(1008年)、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东省| 台安县| 卫辉市| 阳西县| 甘德县| 苏州市| 道孚县| 嘉义市| 蛟河市| 祁门县| 荥阳市| 乐业县| 蓬溪县| 柞水县| 麻栗坡县| 大厂| 江津市| 榆林市| 万盛区| 南涧| 称多县| 平江县| 文成县| 满城县| 桂平市| 永顺县| 新龙县| 仙桃市| 镇江市| 清原| 江永县| 聂拉木县| 西平县| 黄骅市| 平昌县| 黑山县| 宁陵县| 米林县| 嘉荫县| 沂南县| 日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