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倒不是什么難事,我本就無心與他們為敵,只是,氣他們不分善惡黑白,給與懲戒,既然,小輩你說話了,這個面子,我給你,回去你就跟他們說,這件事就算了!第二件事呢!”
“好,那我,帶這些村民,謝過前輩大恩!至于這第二件事,則是,請前輩,帶我們夫妻二人,前往這巫山的封印之地,我們,想看一下,這里的封印所在!”
“這倒也不難!我可以帶你們去!”
“那就多謝前輩了,殊不知道,這巫山之中,究竟是哪位神君再此安身!”
“是龍九子的嘲風!”
“嘲風!”秦風一愣,隨即,就笑了!
“小輩,你笑什么!”
“想必這嘲風選擇在此處長眠,也有因為這巫山奇險的原因吧!”
“師兄,這話是什么意思!”
“這嘲風乃是龍之第三子,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古代我國神話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第三子,常以其形狀作為殿角的裝飾,是一種瑞獸。形似獸,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常用來象征祥瑞,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形象。
嘲風作為龍的兒子,也是有自己的本領,翻江倒海,地禍天災,但偏偏他是一個瑞獸,卻也有自己的“毛病”,就喜歡攀爬高險之處,經常在海上懸崖斷壁巨大礁石之上旋身而舞,因為他這一愛好,還有一個傳說故事。
傳說嘲風是一條看起來弱不禁風的小龍,經常在海里的百丈礁石上旋身而舞,而海上經常會有漁船出現,每當有漁船出現時,嘲風便在高處險地跳來跳去以顯自己之能,并且嘲風還比較好面子,漁船經過它時需鼓掌喝彩才能通過,漁船經過如果對它視而不見,便會惹的它鼓風作浪把漁船打翻。
有一次一些漁夫架船經過一塊巨大的礁石,因為礁石太大嘲風體型太小沒有看到,漁船不聲不響的經過,這可把嘲風惹怒了,那些漁夫一會便感覺風浪大作,才知道闖了禍,再想彌補已經為時已晚,海面下裂開了一道海溝卷起漩渦,一船人都葬身海底了。
從此,漁夫經過礁石,也不管有沒有嘲風,看不看得見,都紛紛朝天鼓掌喝彩,希望祈求航道平安,以防不測,并且成了約定成俗的習慣。不過這一招還真管用,再也沒有被嘲風打翻的漁船,不過嘲風的行徑卻成為了漁夫之間流傳的笑柄。
因為嘲風并不知道這一切,以為他們看到自己在斷崖之上如履平地紛紛喝彩,自己舞動得更加帶勁,卻不知漁夫們根本沒注意到它,每次聽到喝彩,嘲風更是舞動如風一般,喝彩聲直到漁船走遠才停下,其實漁夫們根本沒關心它在或者不在,這件事也只有它自己蒙在鼓里,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嘲風從古至今,一直是象征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辟邪安宅的作用。在宮殿安置嘲風,也會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于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能起到祛邪、避災的作用。而嘲風作為瑞獸,也是為人類作了不少好事,幫人們除妖避禍,才有如此形象。”
“額,如此說來,這嘲風神君,豈不是很調皮!”
“看來,確實如此,關于這一點。有典籍記載!比如!
李東陽《懷麓堂集》中記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堅瓠集》:“三曰嘲風。性好險。殿角走獸是。”
《竇存》:“凡九種,皆一龍所生子也蚩吻一云嘲風,好險。”
《明語林》:“三曰嘲風,好險,以置殿角。”
《養生導引秘籍》:“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
清鐘毓龍《上古秘史》:“一種名叫嘲風,最喜歡冒險;臣的意思應該將它的形狀刻在殿角上。”
等等,數不勝數!如此看來,這些記載,也不是空穴來風,不久前,聽了瘋僧凌空的一番話,可以確定,這些神君,在遠古時期還是有真靈入世的,也許,這些記載,就是當初的嘲諷真靈入世,被人看到,所流傳下來的也說不定!”
“額,好像有些道理!”
“看來,這么多年,時間上,變化太多了,我在這巫山幾千年了,也許。是時候出去走走去了!”突然,瑤姬長嘆一聲,開口說道!
“前輩,這邊既然封印已經破了,這巫山之上,也沒有了什么必須要鎮守的東西,前輩,何不真得出去看看,這東方神州的大好河山呢?”
“也許吧,當有一天我能放下,我就出去走走,小輩,你們兩個隨我來吧!我這就帶你們去拜見一下嘲諷神君!”
“那就有勞前輩了!”
“哎,其實你們不知道,這嘲風神君的封印神墓,就在這神女峰下!”
說著,那瑤姬,一揮手,那層結界消失不見,隨即,二人,再次出現在了那神女峰腳下的小廟前!
“跟我來吧!”
說著,瑤姬對著二人,一招手,示意跟上,很快就來到了神女峰,腳下的一顆大樹邊上,只見,瑤姬,周身之上散發出了一陣陣的陰氣,隨后那顆古樹,就像感受到了什么一樣,在樹干之上,緩緩的形成了一個漩渦!
“這是,之前的鎮山將軍府的入口,隨我來吧!”
說著,一步就邁進了那樹干漩渦之中,三道身影緩緩消失了蹤跡!
一步邁了進去。秦風,一感覺,身體一空,隨即就到了一個空間之中,這應該是一個藏在山腹里面的山洞!秦風,掏出來了兩個手電,玉如櫻。還是老樣子,準備好了通訊系統!
“這里就是。原來的鎮山將軍府。”
“前輩,這不知道是那位將軍!”
“這個人啊,我跟他聊過,他好像是什么殷商時期,好像是一個什么王,叫祖甲!”
“臥槽?祖甲?”
“嗯,沒錯,好像就叫這個名字!有什么問題嗎?”
“沒有,要是,他真是祖甲的話,那他確實還是真是一位帝王!”
“師兄,這人,是誰,干嘛的好奇怪的名字!”
“這祖甲啊,還真是有點說頭的,他是,商朝國王,姓子名載,生卒年不詳。商王武丁第三子,商王祖庚之弟,祖庚死后繼位,在位三十三年,病死,葬于殷。
據說啊。商代鼎盛時期,高宗武丁偏愛幼子祖甲,打算廢太子祖庚而改立祖甲。
祖甲認為這是違禮之舉,不可強行廢立,否則就可能重演“九世之亂”的局面,因此他效法武丁當年之舉,離開王都,到平民中生活。武丁死后,由太子祖庚繼承王位。這使祖庚非常感動,使立祖甲為王位繼承人,祖庚即位7年左右病死,祖甲這才回到王都繼承王位。
為了報效祖先功德,商人盛行祭祀,但所祭對象和順序都很零亂,沒有一定的規矩。祖甲即位后,創造了“周祭”之法,具體方法是:從每年第一旬甲日開始,按照商王及其法定配偶世次、廟號的天干順序,用羽、彡、三種主要祭法遍祀一周。
周祭以旬為單位,每旬十日,都依王、妣廟號的天干為序,致祭之日的天干必須與廟號一致。
如:第一旬甲日祭上甲、乙日祭報乙、丙日祭報丙,直至癸日祭示癸;第二旬乙日祭太乙、丁日祭太丁;第三旬甲日祭太甲、丙日祭外丙。如此逐旬祭祀,一直祭到祖甲之兄祖庚。
用一種祭祀法遍祭上甲到祖庚的先工先王,需要九旬。祭畢,再分別用另兩種祭法遍祀,直到全部祭遍為止。
周祭之法,使殷人的祭祀系統更為嚴密規范,因此盛行于商代后半期,并逐漸達到最高峰。祖甲創立的周祭之法是祖先崇拜和宗教制度的最好體現。
在上古文明中,各大民族都有自己的祭祀體系,周祭之法和古巴比倫、古埃及的祭祀法各不相同,是我國古代特有的祭祀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