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晉文公重耳此次入洛陽城,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老百姓們扶手攜幼,堆街填市,竟相來目睹晉侯的風采,人人贊嘆:“真是齊桓公復出啊!”
晉文公出了一把風頭,便下令兩路大軍班師,屯于太行山之南。命魏犨去收陽樊,顛頡去收攢茅,欒枝負責溫,重耳自己帶著趙衰去接收原地。為什么要一個原城,文公要自己親自去?因為那是周卿士原伯貫的封邑,因兵敗無功,周襄王奪了他的封邑給晉國。可那原伯貫本人還在城里,料定必不會乖乖獻城,是以必須親自去。
各位使者待遇如何?顛頡到攢茅,欒枝到溫城,守臣都是攜酒食出城相迎,決無二話,接收很順利。
可魏犨卻遇上麻煩了。那陽樊守臣蒼葛站在城頭上對他喊話:“自從周平王棄了歧豐之地,王室還剩多少地方?晉國怎么好意思接收四座城邑?我與晉侯皆是王臣,怎能服氣?”說完,還領著城中百姓手持兵械登城拒守。
魏犨大怒,率軍圍了城池,大叫:“早早投降,萬事都好說!要是等老子打破了城池,便要屠城了!”
“我只聽說‘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這里是王畿之地,城中百姓,不是姬姓宗族,便是周王的親戚。晉國也是周朝的臣子,怎能以兵刀相威脅呢?”
魏犨雖粗人,卻也不一味逞強,便派人將此事稟報晉文公,請他拿個主意。不久,文公給蒼葛回信:“四邑之地,乃天子之賜,寡人不敢違命。將軍若念天子之姻親,率以歸國,亦惟將軍之命是聽。”
蒼葛得信,曉諭城中百姓:“要歸周的就離開,愿從晉的留下。”魏犨也停止攻城,給陽樊百姓遷徙的時間。城中百姓歸周的大半,由蒼葛領著,遷到軹村居住。魏犨接收了陽樊,劃好邊界回來復命。
再說晉文公和趙衰到了原城,原伯貫果然造謠:“晉軍圍攻陽樊城后,將城中百姓全都殺了!”
一番話說得原城百姓十分恐懼,誓死守城。趙衰說:“原民之所以不服晉國,就是因為不相信我們。主公若能展現誠信,則此城可不攻而下。”
“那怎么才能讓他們相信呢?”晉文公也十分憂心。
“請主公下令,軍士每人只帶三天的糧食,若三天攻城不下,便解圍而去。”
文公點頭采納。到第三天時,軍吏稟告:“軍中只剩下今天一日的糧食了。”文公也不言語。
當天夜半,原城中有人縋墻而下,入晉營中說:“城中百姓已經知道陽樊沒有屠城那回事,大家約好于明天晚上開門獻城。”
文公對曰:“寡人本來說好攻城以三日為期,三日不下便解圍。如今已滿三日了,明早便退師。你們自盡守城義務,不要心懷二念。”
有軍吏勸進:“主公干嗎不再留一天,又有城中百姓獻城,何不取一城池再回?即便軍中無糧,那陽樊離此不遠,也可去取些來,根本不是問題呀!”
“誠信是一國重寶,民眾的憑據。三日之期,誰不知道?要是多留一天,便是失信于天下!得一原城而失信,人民以后如何相信寡人?”
晉文公果然說到做到,次日黎明便解圍而去了。原民爭相傳話:“晉侯寧愿不要城池,也不失信于天下,真是有道之君啊!”
于是,爭相豎降旗于城樓,還有不少人從城墻上縋下去追文公的,絡繹不絕。原伯貫止不住這些人,只得開城門出降。
那晉軍剛走出三十里外,原中百姓追來,又送來原伯貫的降書。晉文公這才扎住車馬,單車直入城中,百姓們鼓舞稱賀。文公依舊給原伯貫王朝卿士的待遇,但他全家必須遷往河北。
這四個新收的城邑派誰駐守呢?文公想:“當年子余帶著壺餐跟著寡人流亡衛國,忍著饑餓也不吃獨食,是位守信之士。如今以守信得原城,就該子余守原。”于是任命趙衰為原大夫,兼領一座陽樊。
轉過頭又對郤溱說:“你能對自己的族人不存私心,和欒氏一起幫助寡人復國,此恩不能忘。”遂任命郤溱為溫大夫,兼守攢茅。每座城邑各留二千士兵駐守。
晉文公重耳接收溫,原,陽樊,攢茅四邑,自此晉國的領地直通太行山之南,這塊地方后名南陽。此時已是周襄王十七年。
反思重耳向周王求隧葬,甚覺可疑。照理他不是這樣不知進退的人,明知周王不可能同意,為什么要落個野心勃勃的名聲呢?大約就是逼著對方拿出更實在的利益罷了。文公果然厲害!
晉文公平定周亂,伐原示信,這是他走向霸主之位的第一步。究竟他什么時候才真正稱霸,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