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遠芳教化學
- 楊遠芳著 呂達 劉立峰主編
- 10字
- 2021-06-18 11:09:18
第一部分 我的教育敘事
我的讀書故事
遇見你是我的緣
我是一個愛讀書的人嗎?現在回答這個問題,我會毫不遲疑地說:“是”但是成為一個愛讀書的人,僅僅是近十年的事。我肯定骨子里是愛讀書的。上大學時,我是每天晚飯后等在閱覽室門口的搶座者之一,不是因為學習刻苦,而是第一個沖進去搶雜志。《當代》《譯林》等中外小說的大厚本的雜志,是我的最愛。工作以后還連續訂閱了多年《譯林》。《簡愛》《悲慘世界》《飄》《安娜卡里尼娜》等經典名著無疑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不知是因為結婚生子、還是工作太忙,沒有了讀小說的時間,教輔書成了僅有的書籍。
2009年4月參加天津市未來教育家奠基工程學習,工程辦給每位學員發了二十多本必讀書和選讀書,要求寫讀后感、寫博客。這批書籍包括教育經典、教育研究、教師教育、教育演講錄等。迫于任務我開始了讀書,其中有些書理論性太強,我至今沒有讀完。但是,肖川、石中英、李吉林、李鎮西、吳非、朱永新、葉瀾、于漪、顧明遠、李希貴等當代教育家進入了我的視線,我開始了“追隨教育家的足跡”系列研究。我為自己的選擇而慶幸,如果不是有這樣的選題,我將無法獲得這一段包含著驚嘆、感動、愧疚、所見略同、相見恨晚的豐富的心路歷程。
2012年5月,奠基工程歷時三年結業了,但是,讀書已成為我每天生活中不能割舍的部分。為了提升理論素養,我讀了《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第五項修煉》;為了完善自我、提升修養,我讀經典:《論語》《道德經》《給教師的建議》;為了教育理想,我讀教育隨筆集《不跪著教書》《做最好的教師》《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為了思考當前教育熱點問題,我讀了《三適連環教育》《今天怎樣做教師》《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為了申報“幸福教育”課題,我讀了《幸福教育論》《學校特色論》《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為了研究“有效教學”策略,我讀了《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課堂密碼》《高效課堂八講》;為了成為教科研的行家,我讀了《做研究型教師》等。
我因為需要而功利地讀著,但我收獲頗豐,心中充滿喜悅。對教育的思考、工作的創新、幸福的生活、心靈的安頓,一切一切均來自讀書學習。讀書,使我認識到高尚的師德修養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是立身之本。“根植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如果說“知識改變命運”,那么,智慧則引領人生。健康的心智與思想的睿智比書本知識重要千百倍!教師要成為對生命充滿敬畏,對生活充滿熱愛,對工作充滿激情,對社會充滿責任,對他人充滿友愛的人。
推動書香校園
我在讀書與教育教學、教科研、教師專業發展方面嘗到了甜頭,我想把“讀書是這么好的事”告訴更多的老師。2011年我提出了創建“書香校園”的建議:為教師贈書,每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 舉辦“四十五中讀書節”,每年評選“四十五中讀書人物”,優秀讀書隨筆集結成冊等。推薦哪些書呢?我參考了《中國教育報》讀書周刊“2011年影響教師的100本書”和我讀過的好書,先后推薦提高教師素養方面的:《教師最需要什么》《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教師的20項修煉》《致青年教師》《教師的幸福資本》。介紹讀書方法的:《如何閱讀一本書》。轉變教育觀念的名著:《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讓生命超越平凡》《學生第一》。課堂教學改革的:《叩問課堂》《有效教學十講》。青年教師一定需要育兒方面的書:《窗邊的小豆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喜歡聽講座但沒機會參加培訓的教師可以看黑白封面、作者照片的教育講演錄系列:《教育是慢的藝術》《做一個幸福的教師》等。為教師解壓和提高幸福感的:《為心靈解壓》《幸福的方法》《幸福超越完美》等,兩年來,老師們共讀、共寫,兩本優秀的讀書隨筆集結成冊《最是書香能致遠》《但憑詩書長精神》,參加第四屆、第五屆“全國教師暑期閱讀隨筆大賽”,連續兩年榮獲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師報頒發的“全國教師暑期閱讀隨筆大賽”組織獎。這個獎項的獲得,是所有四十五中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更是對四十五中“書香校園”讀書活動的最大肯定。
讀書恰逢知天命
從功利地讀到隨性地讀,讀書筆記記了三本。在學校讀工作需要的書,記在一個本上;在家讀有興趣的人文類書,記在另一個本上。晨讀七點半到八點,下午四點半到五點半,是主要的讀書時間,節假日更是愉快的讀書時光。
這一年感到讀書的好,應該是到了知天命之年恰好讀了幾本感悟人生的書,與這類書相遇是一種緣分,就是在適當的時間遇到了生命中的有緣人,有了對人生前所未有的感悟。讀過《把心安頓好》《永遠的史鐵生》《季羨林談佛》《人生不過如此》等,體會最深的是“修心”比“健身”更重要。現在大家對飲食、營養、保健、運動等健康問題非常關注,其實,讀書“修心”,才是永葆健康的大智慧。
人到了不惑之年應該懂得自省,到了知天命之年時應該懂得傾聽內心。自省和傾聽后需要調整自己,做到統籌兼顧,平衡發展,讓自己的欲望與個人的能力相平衡,這就是佛家提倡的知足。知足就是欲望與能力的均衡。把自己的修養提升上來,將欲望降下去,進取與知足看似矛盾,實則是統一的,關鍵是如何達到一種平衡。幸福感就是一種平衡。
一個負責學校教科研的副校長,可能在很多人眼里,都有表面的“科研為先導”的重要性和實際的“形同虛設”的尷尬。幾年來,我是在讀書中保持內心的平衡和收獲專業發展和職業幸福的。為申報“幸福教育實踐研究”特色高中校和“十二五”課題,我讀了有關幸福教育的大量書籍,使自己對教師職業的社會責任感有了新的認識,對今天的教育表現出的功利主義取向,對生命的漠視、人文教育的缺失有了新的思考。讀書使一個特級教師有了新的追求,樹立了崇高的教育理想,從最初的“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到“為之堅守,以心游萬仞的心態”去調整自己,保持動態中的平衡。我們最需要花費的心思也就在于這樣的教育自覺上,目光向內才可能知道自己的責任,才可能知道一切變革因為“我們”的參與而變得更有可能。
應試體制迫使教師和學生就范,但不可能把個人的相對自由完全扼殺掉,同樣體制下,是積極的貫徹,還是認清并力爭減輕其弊端,不同的態度會導致不同的結果。這需要教師和家長站得足夠高,對教育理念有正確的理解,用最有效的方法對付應試,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拓展素質教育的空間,在數字(分數) 上與素質上尋求平衡,取得雙贏。幸福教育的特色建設和“幸福校本課”的創新開發,成功邁出了有重要意義的一步。
讀書使自己體驗了生命的快樂和精神的快樂。健身,關愛家人、學生、朋友,享受自己的愛好樂趣,忙碌中保持心的從容。有了內心的安靜、勇敢,在外在的氣度上才能表現為處變不驚。“天地有長風,生命自浩蕩。”我最大的愛好是旅游,親山臨水,也是養心,“行萬里路”,胸襟和眼界自會不同。
閱讀經典,向自己的內心尋找快樂,它滋養心靈、提升素質、溫暖生命,它是幸福的智慧之源。讀書帶給我的最大收獲就是“美的培育”,不僅避免了我在過于平淡的教育生活中成為一個枯燥的人,還讓我在充滿希望的將來和當下的時時處處發現生活的情趣,更在于“美的培育”是一個樹立責任與信念的過程、給我以勇氣和智慧的過程。書籍給我的不是知識,而是美感,我是懷著美的感受去收獲“知識”的。讀書引發愉悅、啟動希望、豐富生活,她使我的心變得寬廣、平和、堅實、深刻、超然,書像一盞燈,照耀著生活的道路。
書籍——我的生命伴侶,遇見你是我的緣。
讀《論語》,讓孔子與斯密對話
讀《論語》,讀得吃力,隨手拿起《道德情操論》,越讀越有意思。我突發奇想,何不讓孔老夫子與亞當·斯密來一個超時空對話。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
斯密:審慎的人總是嚴肅認真地研究學習,想要了解他聲稱他所了解的東西,而不單是為了說服他人他了解它。他既不會企圖像一個狡猾的騙子那樣使用奸計欺騙你,也不會企圖像一個假裝博學的人那樣擺出一副傲慢的架子欺騙你,更不會像一個淺薄無恥自命不凡的人那樣信口開河地欺騙你,他甚至不會夸示他真正擁有的那些本領。他的言談既簡單又謙虛,他厭惡所有夸大吹噓的伎倆,盡管他知道,其他人經常使用這種伎倆,強迫推銷他們自己,以奪取公眾的注意和名聲。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斯密:審慎的人始終是誠實的,他一想到虛偽被看穿時,必然會使他自己為人所不齒,便感到極端厭惡。他未必認為自己有義務,在沒被適當詢問要求時,說出全部真話。正如他在行動上小心翼翼,所以他在言語上也含蓄保留;他絕不會貿然或沒有必要地發表他對任何人、事、物的看法。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于行。”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斯密:審慎的人不愿意承受任何不是他的本分要求他承受的責任。他不會汲汲于與他無關的事務;他不是一個好管他人閑事的人;他不會自命為顧問和參議,說一些沒人要求的意見。在盡其本分所容許的范圍內,他只過問他自己的事情,他對許多人希望得到的那種愚蠢的滿足感,即希望從看起來對他人怎樣處理自己事務有些許影響力,而似乎得到的那種自以為重要的滿足感,完全不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