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間:腫瘤科女醫生親歷記錄
- 沈琳 戴志悅
- 1715字
- 2021-06-15 16:24:48
推薦序一
有人說,能當醫生的都是萬里挑一、天賦異稟的人,是公認的“別人家的孩子”。以此推算,這群象牙塔里的佼佼者應該會擁有很輕松愜意的人生才對。
然而,現實中,這群“聰明人”卻正數十年如一日地、笨笨地過著學無止境的生活,一刻不敢懈怠,只要稍一偷懶,就會被高速發展的醫學大時代無情地拋下,連招呼都不打。一旦扎進了醫學這條艱辛、崎嶇又漫長的道路,就得有股不惜力的“笨”勁兒,才能走得長、走得遠。
醫療應該是最復雜、最特殊的“服務”行業,兼具治療身疾、安撫心傷的雙重責任。從醫四十年,我深知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需要付出比很多其他行業的從業者更多的努力,選擇了這個職業,就意味著要過“有擔當”的日子。
醫生是一個違反自然規律的職業,我們的工作是打破和逆轉“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創造生命的奇跡。本書記錄了一個個熟悉的名字,其中許多是與我相識多年的朋友。這17位醫生姐妹來自不同的地域、家庭,擁有不同的性格,經歷過不同的年代。書中講述了她們與腫瘤患者之間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的故事,把生命即將走到終點的患者在面對癌癥時的生命狀態鮮活地展現出來。在面對晚期癌癥患者時,腫瘤科醫生雖然常常無法治愈,但能夠給患者延長生命、減少痛苦,或者能讓患者與家人好好告別,這就是醫療最大的價值。我想,這對于當下是有著重要現實意義的。
相對于腫瘤大夫,產科和生殖醫學的醫生或許更幸運些吧,能夠微笑著迎接一個又一個新生命的降臨。每當收到不同家庭發來的健康孩子的視頻和照片,我都真心為他們高興。他們那種發自內心的快樂,是對我最大的鼓舞和支持,也是使我堅持不斷迎難而上的源源動力。見證了數不清的女性成為媽媽的喜悅,我深知“母親”兩個字不只是責任,更是沉淀了無數的愛和歲月。與書中同行姐妹們一樣,每一位女醫師都努力著,希望在醫者、妻子、母親、女兒之間游刃有余地切換角色,但全身心完成繁重的臨床、教學、科研工作和學習任務之后,身體常常疲憊不堪。哄孩子睡覺,講故事把自己講得呼呼大睡,還醒著的兒子會用肉肉的小手搖著我的胳膊,叫著:“媽媽,后來呢?還沒講完呢……”作為母親,女醫師在陪伴與生活照護上有很多的虧欠,但我們的愛從未缺乏。正如《錢氏家訓》的前言中提到的“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醫者救死扶傷、大愛無疆以及對生命負責的精神和態度,是最好的言傳身教,并會內化成為子女內心強大的力量,去面對人生的一切困難。
美國一家報社曾舉辦過一次主題為“在這個世界上誰最快樂”的有獎征文活動,最終居首位的是“歷盡風險開刀后,終于挽救了危急患者生命的醫生”,當病人終于康復時,醫生得到的是一種“愛情爆發般的幸福感”。2019年末,新冠疫情突然襲來,我作為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領導組組長馳援武漢。在這66天里,我流了這一輩子最多的眼淚,在開始救治困難階段,呼吸機不夠,急得直掉淚;后來救治效果越來越好,病人出院時給我們的每一句感謝、每一句關心,都會讓我感動落淚;在危難之時,來自各個方面的關心支持,醫療隊戰友的團結不退縮,處處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也經常把我感動得一塌糊涂。對醫生來說,患者的信任是我們努力為這個社會帶來更多健康福祉的源泉,這些幸福感、成就感足以彌補之前所有的辛勞。
疫情中,對于我們是誰、何為女醫生的天職、我們有多團結和多強大,我和同人有了更深的思索和共識。女醫師們用溫柔、堅定和力量傳遞著堅定的信念,讓更多人戰勝病魔、重拾健康。我相信,看完腫瘤科女醫生分享的經歷與感悟,會讓每一個人都真切地體會到,每一個生命都值得期待。
“女醫生”是個有溫度的、崇高的名詞,她們以女性獨有的細膩、感性,安撫著患者的不安,以不遜于男醫生的高超醫術,緩解患者的病痛。她們身兼多重職責,不敢輕言放棄,以柔弱之軀,承生命之重,用誓言傳承使命,用堅守詮釋初心。
高尚并不是醫生的選擇,而是全心全意、不斷付出的報償。弗洛伊德所說:“精神健康的人,總是努力地工作及愛人,只要能做到這兩件事,其他的事就沒有什么困難。”當我們把目光放長遠,事業與家庭就沒有矛盾,而是會相輔相成。我相信,生活的險阻盡管無處不在,但只要有大膽向前的夢想和勇氣,命運終將向我們示以無盡的繁華和燦爛。
喬杰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