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世:子產的為政之道
- 劉勛
- 2218字
- 2021-06-11 16:46:19
德仁愛:子產為政的核心價值觀
子產為政的核心價值觀是“德仁愛”,就是踐行以“愛民”為宗旨的仁德。孔子稱贊子產是“古代遺留下來的仁愛之人”,是“能給民眾帶來實惠的人”,為子產辯護說“別人說子產沒有仁德,我是不信的”;司馬遷也說,子產“是一個有仁愛美德的人”,這些都是對子產為政核心價值觀的準確把握。
在本書的“評說”部分,筆者總結了子產的仁愛思想和實踐,主要有這樣三個方面:
第一,“人之愛人,求利之也”。
子產愛民,就是要給民眾帶來實惠,這是他每一次改革的根本宗旨,所以孔子說子產是一位“惠人”。比如說,子產執政后第一輪改革的核心內容是田制和稅制改革,改革田制的主要內容是將大量新增私田納入到國家稅收體系中來,從而能夠征收更多田稅;改革稅制的主要內容是增加了以前沒有的資產稅,總而言之就是大幅度地增加中央財政的稅收。大幅度增加稅負必然是不得人心的,因此改革開始后的第一年,利益受損的公邑庶人在來到國都服勞役時,唱起這樣一支歌謠來發泄他們對于貪官子產的怨恨:“清點我的衣冠收財產稅,丈量我的田地收田稅,誰想殺了子產,我就支持誰!”
然而,子產增加稅收的目的,不是為了橫征暴斂滿足貴族的私欲,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為了給民眾帶來教育、農田水利等方面的實惠,因此,第一年號稱要殺了子產的庶人,到了改革惠民成效開始顯現的第三年,又開始唱起這樣一首歌謠,贊頌賢相子產給他們帶來的實惠:“我有子弟,子產教他學文化。我有田地,子產讓它長莊稼。子產要是死了,誰能接替他?”
第二,“僑不才,不能及子孫,吾以救世也”。
子產愛民,促使他作出了一些超越自己政治信仰和階級立場的舉動。比如說,前五三六年,子產啟動了中國法治史上劃時代的“鑄刑鼎”改革,就是把先前一直掌握在各級卿大夫貴族手中、秘而不宣的刑律鑄在一系列銅鼎上,向全社會常年公開。這項改革舉措讓全國民眾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些行為是觸犯刑律的罪行,每種罪行將受到怎樣的懲罰,要求各級刑獄官吏依據同一部刑律斷案,并允許民眾援引刑律條文進行抗辯訴訟。
子產的這一石破天驚的改革舉措立刻引來了晉國賢大夫叔向的激烈批評。由于先前子產一直致力于在高層政治生活中重振周禮權威,同樣推崇禮治的叔向曾經在子產身上寄予了非常大的希望。如今,叔向認為子產已經背棄了“崇禮”的初心,他在寫給子產的信中痛陳自己對子產的失望,聲稱公開刑律將激發民眾“爭心”,引發各種獄訟亂象,導致本來已經搖搖欲墜的禮治體系加速崩壞,并且預言鄭國將在子產去世后迅速陷入混亂。
子產在回信中就說了小標題里的那段話:“道理的確像您說的這樣。我沒有才能,管不了子孫后代,我這樣做只是為了挽救當下的亂世。”子產的思路很直截了當:我仍然像以前那樣,認為最理想的狀態是“公開的禮治+不公開的刑罰”的先王之治,然而,公布刑律是民眾渴求已久的東西,因為這樣做能夠有效削弱官與民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處于社會大轉型期“亂世”中的民眾能夠更好地維護自身權益,同時促使官府更加公平公正地處理民眾刑獄案件,達到“約束”政府、“賦能”民眾的效果。民眾既然渴求,那我就給他們什么,先拯救了我治下這批民眾再說。
也許是出于對子產“愛民”本心的體諒,孔子只是平實地陳述了叔向和子產的這次思想交鋒,卻并沒有公開指責子產的“鑄刑書”改革。然而,孔子對二十三年后的晉國效仿子產推行的“鑄刑鼎”改革進行了激烈批判,表明了他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孔子認為,公開刑律會剝奪貴族在司法領域的自由裁量權,讓貴族世代保守的政治權威失效,從而破壞貴族被民眾敬畏的威權基礎,造成“民在鼎矣,不必尊貴”“貴無業可守”“貴賤無序”。因此,包括晉國在內的各國貴族絕不能因為短期現實需要去“鑄刑鼎”、推行“刑治”,因為這樣做最終會反過來革了貴族自己的命,最終導致封建制國家的崩潰。
從叔向、孔子的角度看,子產的做法“欲速”“欲見小利”,不僅背叛了自己的階級,而且后患無窮。然而,從民眾的角度看,子產的做法自然是真心愛民、務實惠民,這也就是為什么子產在去世之后,民眾表現出來的哀痛比自己親生父母去世還更加強烈。
第三,“茍利社稷,死生以之”。
子產愛民,使得他在推進利國利民的改革時表現出極大的決心和勇氣,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仁者必有勇”。比如說,前五三八年,子產啟動“作丘賦”改革,其核心內容是直接向居住在郊野地區貴族私邑里的野人征收軍需物資和兵員,用于增強鄭國的國防能力,從而保障全體國民的福祉。這一政策損害了私邑所有者——國人貴族的利益,因此國都內又開始出現當年推行第一輪改革時類似的威脅性言論:“子產他父親當年橫死在路上,現在他自己又要做那蝎子尾巴,在國都內發號施令,國都里的人該拿他怎么辦?”
然而,這一政策將使得鄭國能更好地保護鄭國全體民眾的安全和利益,是對民眾真正負責任的政治家在戰略機遇期應該去啃的硬骨頭,因此子產全然不顧國人貴族的“民意”,以“殺身以成仁”的決心和勇氣推進改革。當國人貴族的“民意代表”渾罕向子產轉達國都內針對他的死亡威脅時,子產說出了上面小標題里寫的那句話:“只要對國家有利,死生都由它去!”
對于這樣一位真心愛民的執政卿,民眾對他的愛戴自然也是情真意切的。據《史記·循吏列傳》《孔叢子·雜訓》等書記載,民眾得知子產去世的消息后,青壯年放聲號哭,老人像孩童那樣啜泣,男女都取下身上的佩飾,各種娛樂活動銷聲匿跡,街巷里的哭聲三月不絕。民眾發出這樣的悲嘆:“子產扔下我們走了啊!我們今后該依靠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