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鋼琴藝術史(音樂卷)
- 周薇
- 12字
- 2021-06-11 15:03:02
第一章 鍵盤樂器的歷史沿革
第一節(jié) 概述
1709年意大利人巴爾托洛梅奧·克利斯托福里(1655—1731)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鋼琴。鋼琴從誕生到經過不斷改良和完善,最終成為作曲家情有獨鐘的鍵盤樂器,也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今天人們在現(xiàn)代鋼琴上演奏的卷帙浩繁的曲目中,大量的作品最初是為鋼琴的前身——古鋼琴,甚至為更古老的鍵盤樂器管風琴創(chuàng)作的。所以要學習鋼琴藝術史,就必須從鋼琴的史前時期開始去了解各類鍵盤樂器的歷史沿革過程。
概括說來,鋼琴藝術史是由人(作曲家和鋼琴演奏家)、琴(鍵盤樂器)和樂(音樂作品)三個方面構成的。這三者既有獨自的演進過程,又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形成了相輔相成、交匯融合的密切關系。幾百年來,鍵盤樂器的形態(tài)屢次經過重大改變,但是這種革新?lián)Q代的過程往往被人忽視。人們更多地注意到“人”和“樂”在風格上的演變過程,卻遺忘了“琴”的更迭和沿革。殊不知樂器的演進和發(fā)展,是直接影響到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和演奏家的演奏風格的。一個鋼琴演奏者,應當了解自己所演奏的作品當初是為什么樣的樂器而寫的;不僅要知道該樂器的結構材料、音量大小、音色特點、音值長短、音域范圍、琴鍵輕重、踏板功能等等,還要懂得當時在這種樂器上使用的觸鍵方式、指法以及其他各類技巧。可以說,演奏技術是直接伴隨樂器的演進而發(fā)展的(很難想象李斯特在莫扎特演奏的鋼琴上施展炫技才能)。演奏技術和樂器音響的發(fā)展直接影響到作曲家的想象力;而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欲望,反過來又成為促使樂器改革的動力(貝多芬就難以在當時的維也納鋼琴上實現(xiàn)他內心強烈的表現(xiàn)欲望)。
鍵盤樂器根據(jù)發(fā)音的原理,可以分為靠空氣振動發(fā)音的管樂性鍵盤樂器和靠琴弦振動發(fā)音的弦樂性鍵盤樂器。前者主要是指管風琴(本教程基本上不涉及電子琴和手風琴),后者包括楔槌鍵琴、羽管鍵琴和鋼琴。每種鍵盤樂器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各具形態(tài),呈現(xiàn)不同的特點,發(fā)揮各異的功能。在學習各種鍵盤樂器時,不僅要知道其結構、材料、發(fā)音特點等物理性能,更要了解以下這些內容:這種樂器表現(xiàn)音樂的能力,比如它是以表現(xiàn)歌唱性旋律、華彩性經過句見長,還是特別適合演奏氣勢渾厚的和弦;樂器與演奏者之間的關系,比如音量和音色是由演奏者的手指還是機械裝置來改變的;以及樂器在當時音樂生活中的功能,比如它是宗教性的還是世俗性的,用于獨奏還是伴奏,是公眾性的還是供個人抒情的,等等。只有從各個方面將它們一一加以比較,才能從審美的角度把握這部分的知識。
一般來說,鍵盤樂器音域寬廣,聲源豐富,是模擬性很強的樂器。不論管風琴還是鋼琴,都能直接模仿或者暗示性模仿其他各類樂器,甚至人聲和自然界的各種聲響。歷代許多作曲大師都在鍵盤音樂的創(chuàng)作上發(fā)揮了樂器的模擬性特點,他們中間有斯卡拉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李斯特、勃拉姆斯、拉威爾……。但也有的作曲家偏好從樂器的自身特點,也就是從鍵盤樂器的本原性出發(fā),不斷地探索樂器內在的音響表現(xiàn)潛能,從而創(chuàng)造出其他樂器無可比擬、無從替代的音響美,這方面的偉人有肖邦、德彪西等。當然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中都同時發(fā)揮了鍵盤樂器的模擬性和本原性的特點,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我們對音樂史上不同作曲家喜好使用的鍵盤樂器有所了解,就可以對他們如何發(fā)揮樂器的模擬性或本原性的特點,采用獨具匠心的手法,以及對他們的創(chuàng)作意圖有更深切的領悟。
當然,我們了解樂器的歷史沿革,并不意味著要在音響上刻板地去模仿當時樂器的音響。因為作曲家為他那個時代的樂器所寫的作品(比如約·塞·巴赫的管風琴和古鋼琴作品)完全可以在現(xiàn)代鋼琴上獲得新的生命力,滿足現(xiàn)代聽眾的審美要求。我們追求的是音響上的“神似”而非“形似”。了解樂器的歷史,有助于建立“音響”上的歷史風格感,有助于識別版本的準確性,也有助于對作品內容的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