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的陷阱:如何應對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 (澳)路斯·哈里斯
- 3428字
- 2021-06-09 14:59:48
第二部分 善待自己
第3章 呵護之手
當現實狠狠地打了你一巴掌,打得你站立不穩、眼冒金星時,你希望從自己愛的人那里獲得些什么?絕大多數人有著相同的渴望。我們想確定會有一個人能一直守護我們:這個人會發自內心地在意我們;會花時間理解我們;會承認并感同身受我們的痛苦;會抽出時間陪伴在我們身邊,支持我們袒露真情實感,而不是期待我們立刻振作起來,或是戴上一副勇敢者的面具,假裝一切都挺好;會支持和善待我們,并切實提供幫助;會用實際行動證明我們并不孤單。
真正面臨一個巨大的現實裂隙時,我們就會發現,有些人能夠恰當地回應我們的痛苦,比如用上面說的方式。但是……也有很多人不會那么做。不妨回想你最近的一次經驗,在經歷那種令你痛苦、受傷或倍感壓力的重大生活事件時,你得到的哪些回應會真正讓你感到被關心、支持、接納和理解?下面列出的一些回應方式可能會令大多數人滿意。(請記住,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不同的情境也需要予以不同的回應。并不是每個人都想要以某種特定的方式被對待,也就沒有哪種回應對于不同情境下的各種情況都具有普適性。)
清單1
○給你一個熱情的摟抱、擁抱或熊抱。
○握住你的手。
○伸出一只胳膊環抱著你。
○承認你的痛苦是合情合理的:“這對你來說一定很難”,或者“我甚至無法想象你正在經歷的這些事”,或者“我知道你正深陷于可怕的痛苦中”。
○什么都不說,只是陪伴在你身邊,支持你想怎樣就怎樣。
○某些情況下,比如你經歷了令人極度痛苦的喪失,那么他們就在你哭泣時抱著你,或是陪你一起哭。
○提供支持:“我能幫你做點什么事?”
○詢問你感覺如何。
○分享他們自己的反應:“我感到很難過”“我真的很憤怒”“我感覺很無助,真希望我可以做些什么”,或者“我不知道要說些什么”。
○為你的痛苦創造更大的空間:“你想不想談論一下它?”“哭吧,沒什么大不了的”“我們不必說些什么,我坐在你身邊陪著你,我就很開心。”
○無條件給予支持,比如為你做晚餐,照看孩子,或者處理日常瑣事。
○花心思真正來看望你,花時間陪在你身邊。
○當你訴說正在經歷的一切時,能夠真正傾聽。
○說些類似這樣的話,“我會一直守候你”,并且言出必行。
這些回應方式都在傳遞同樣的信息:我會一直守候你,我在意你、接納你、理解你,我深深懂得你的痛苦,很渴望能幫助你。傳遞這一信息有很多方式,其中有些辦法尤其能觸動人心。例如,在我兒子確診之初,我的痛苦不堪忍受,而最棒的回應來自我最好的朋友約翰尼,他是那種非常實誠的人,來看望我時正趕上我兒子剛確診幾天,他上來就給了我一個大大的、很有力量的擁抱,并且說:“你這個倒霉鬼!你一定覺得完蛋了吧!”這些話語很難和詩情畫意沾邊,不過,當約翰尼如此溫暖而友善地脫口而出時,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這遠比那些文采斐然之辭對我的觸動更深。
然而,真正能夠體現出慈悲的回應相當稀少。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通常根本不懂如何回應更恰當,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怎么做更好。更為普遍的是,你會發現人們經常做出如下回應:(如果足夠坦誠,幾乎所有人可能都經常像下面這樣回應,反正我是這樣!)
清單2
○給你引經據典:“海里的魚還多著呢”“時間會治愈一切”“每一朵云彩都鑲著一道金邊”。
○告誡你要“積極思考”。
○詢問你的情況,但很快轉移話題。
○給建議:“你應該做這件事”“你就沒想過試試這樣或那樣做”。
○輕視你的痛苦:“哦,是的,我也經歷過這種事,好多次都是我自己熬過來的,讓我告訴你一些對我管用的辦法吧。”
○告誡你克服它:“想辦法搞定”“繼續前進”“隨它去”“這件事是不是應該到此為止?”
○低估你的感受:“不必為打翻的牛奶哭泣”“也沒有那么差”“振作起來”“咬緊牙關”。
○告誡你的想法缺乏理性,或者說你是在過度消極地思考。
○輕視或貶損你的痛苦:“想想看,還有很多孩子在非洲挨餓呢……”
○努力讓你從痛苦中分心:“我們出去喝一杯吧”“我們去尋歡作樂吧”“吃點巧克力吧”“看個電影吧”。
○不來看望你,不來陪你,甚至主動躲開你。
○扮演“搞定先生”:針對你的問題拿出各式各樣的有效方案。
○嘴上說很想幫你,但沒有實際行動。
○聽你說話時缺乏耐心。
○“擱置”或是“忍耐”你的悲痛,而不是真正接納它們。
○讓你安心:“很快都會好起來的”“沒有你想得那么糟糕”“這件事會過去的”。(注意:人們通常會把“讓你安心”視為一種慈悲行動,有時它確實是,但問題在于,這樣做很容易將“安慰者”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仿佛父母在哄小孩。)
○向你提供與問題相關的真實信息和解決策略,而沒有首先詢問你的感受。
○試圖“縮小”你的痛苦:“等你回頭再來看這件事,可能會一笑置之”“一年之后,這些將成為一段遙遠的回憶”。
○羞辱你:“你完全是無中生有、小題大做”“像個男子漢一樣面對問題”“快點長大”。
○責怪你:“純屬是你自作自受”“如果你沒做X、Y和Z,這些根本就不會發生”“我警告過你會有這種結果”。
○忽視你。
盡管上面清單2中的一些回應方式很粗魯,或是帶有自我防御的色彩,但這些回應者大體上是想真正提供幫助。只是站在被回應者的角度,我們很可能感到受傷、惱怒、拒絕,不被認可和欣賞,遭到誤解或冒犯。例如,我兒子確診后,有人對我說:“老天會把特別的孩子賜予特別的父母。”這種說法簡直令我大發雷霆。盡管他們的出發點或許不錯,只是嘗試說些有幫助的話,可這么說也太隨心所欲、口無遮攔了!他們沒有首先努力認同、看見或共情我的痛苦。也正因為如此,我絲毫感覺不到他們能真正理解我的經歷,也接收不到支持和關心。在我看來,這些都是缺乏誠意的胡說八道,根本沒有任何理解和慈悲可言。而我這份暴怒情緒之下深藏的,其實是我真的感到很受傷、很難過。
顯然,清單2中的一些回應方式可能真有幫助,比如那些關于問題的建設性解決方案和實踐建議,但有個前提,就是要在恰當的時機,而且是在表達關心和共情之后提出。例如,我的所有書里都包含一些名人名言,但是在恰當的時機出現,它們就會令人感到振奮鼓舞。然而,如果你上來就對剛剛被現實掌摑的人說這些,就會越界,顯得沒有人情味,或是在自我防御。試想,一位你深愛的人剛剛逝去,一個人跑來對你說的第一句話是“沒事,殺不死你的必將使你強大”,或者“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你會有怎樣的感覺?
作為通用準則,慈悲的回應必須在開始做其他事之前進行,比如清單1中的那些做法。如果某些人跳出來,直接拋出一大堆建議、名言、積極思維或是行動計劃,而沒有首先表達他們的慈悲,我們就很容易感到沮喪、心煩、抗拒、受傷或是憤怒,而且自己都常常搞不清楚為何如此。
感到受傷時,大多數人首先渴望的是能被理解、接納和關心,這部分要安排在尋求解決方案或策略之前,也優先于去轉換思維看待當前的情況。只有當我們感到被理解、接納和關心后,接下來才可能對清單2中的某些回應心生感激。但顯然不是那些自我防御式的回應:如果有人責怪我們,小覷我們的問題,或是告誡我們要更強大,這些自然會雪上加霜。
接下來,需要你考慮幾個問題:
○在你的生命中,誰能夠一直守候著你,無論何時,無論何事?
○誰能理解、承認和共情你的痛苦,比這個星球上的任何人做的都好?
○誰能夠真正了解你遭受了多少苦難?
你自己。
因此,你的位置很特殊。無論生活多么艱難,你總是在那里;縱然無人施以援手,你自己總可以;你總是能做些幫助自己的事情,即便你的頭腦說“不可能”。
和自己建立良好的關系,對于我們實現內在滿足至關重要,尤其是當我們深陷于一個巨大的現實裂隙時,更是如此。但不幸的是,這些并不會自然發生,大多數人都不擅長為自己提供接納、感恩、滋養、支持、鼓勵并保持自我慈悲。更常見的是自我打擊,尖酸刻薄的自我評判、自我漠視,或是干脆自暴自棄。令人難過的是,在遭遇重大現實裂隙時,我們會更容易直接沖向清單2的方式,而不是選擇清單1中的慈悲性回應。你不妨看看自己的情況:可以再次通讀兩個清單,或許你會發現自己竟然那么頻繁地使用清單2,而不是清單1。
***
試想,如果有那么一個時刻,你能夠改變和自己的關系,你能夠成為自己最好的朋友。(你的頭腦可能會說,這聽起來完全是陳詞濫調,而且毫無可能,但是,假如你帶著信心繼續閱讀,最終會發現根本不是它說的那么回事。目前,就先讓你的頭腦自說自話好了。)一旦你學會改變和自己的關系,就會處于一個非常美妙的位置。為什么?因為無論你走到哪里、做些什么,也無論你遭遇的現實裂隙多么巨大,你“最好的朋友”始終都會支持你:在你受苦時慈悲地回應你,在你把事情搞砸時理解你,在你喪失信心時鼓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