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報酬經濟學
- 曾湘泉 郝玉明 宋洪峰
- 2650字
- 2021-12-31 15:51:13
總序
復旦博學·21世紀人力資源經濟學前沿
像“人力資源經濟學系列”這樣國內第一個全新的系列最好應該有一個總序,以交代起因、編寫原則、內容結構等事項,從而更好地幫助讀者乃至于作者本人理解我們所做的工作。我們特別希望這個系列能夠成為我國勞動與人力資源問題的經濟學研究取得突破的標志,更希望它能為我國的勞動與人力資源事業的發展添磚加瓦。
本系列的起因有三:
第一,學科。勞動與人力資源問題的研究發展到今天,也到了需要基于勞動經濟學建立分支學科體系的時候了。到目前為止,經濟學在勞動與人力資源的各個領域的研究都積累了大量的成果,但這些成果還都散落于諸多的學術期刊之中。“綜合集成”的努力已經開始,但還需要更大的努力,更需要更大的成效,這就是我們現在正在做的。我們沿著拉齊爾教授所開創的將經濟學應用于人力資源領域分析的道路繼續前行,并且走得更遠、更好。我們的工作嘗試為勞動與人力資源的經濟學分析提供一個相對完善的學科體系,為人類知識的進步作出貢獻。盡管我們的工作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我們努力做得更好。這些努力也是對我國關于勞動與人力資源專業建設缺乏學科理論基礎的爭論的一個回應,這些爭論極大地阻礙了勞動與人力資源領域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和勞動與人力資源專業建設的進一步提升。
第二,現實。在西方發達國家,事關就業失業、勞動關系、薪酬收入、社會保障等勞動與人力資源的問題一直是社會輿論的焦點,也一直高居政府議事日程的重要位置,甚至直接關系到政府首腦的前途。在我國,這些問題自改革開放以來也日益得到社會和政府的高度關注。學術界對這些問題多視角的探索和研究也取得了巨大進展。盡管如此,無論在政府宏觀政策領域,還是在管理實踐領域,甚至在學術研究領域,個人經驗行為仍舊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從而導致我們對勞動與人力資源問題的認識不夠清晰,對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夠理想,對這些問題的宏觀決策不夠科學。我們的工作應該嘗試為這些問題的思考提供一個具有針對性的學科基礎,特別是需要基于經濟學理論與分析工具的支持,而不是停留在描述性的水平上。
第三,人才。這是一個更大的問題,也是一個更為長遠的問題。現代意義上的勞動與人力資源學科在中國還是很新的學科,但我國在人才培養格局上卻發展很快,從高職到博士的不同層次的學歷教育體系業已建立起來。現在的問題是,在培養的課程設置上,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沒有得到明確的規劃。高職與本科的課程相同,本科與碩士的課程相似,碩士與博士的課程相近。我們的工作嘗試為學生們廣度與深度學習準備一個參照系,同時也能為勞動與人力資源界同仁的終身學習提供更多的選擇。
基于上述考慮,我們為本系列的編撰確定了三項基本原則,這是我們對所有主編和作者的要求。第一,前沿導向。與當下國內教材最大的不同是,本系列力求做到關注前沿的實踐問題、探索成熟的理論體系、反映最新的研究進展、聚焦關鍵的經典文獻。我們基于大量的研究文獻展開對勞動與人力資源實踐前沿問題的探討,關注學科的最新發展,試圖通過這個方式來倡導學生對本領域理論體系和經典文獻的學習和把握。第二,實踐導向。我們一直堅持的一個理念就是,在本系列中經濟學是為更好地分析勞動與人力資源問題服務的,所以這個系列不是“經濟學導向的”,而是“管理實踐導向的”。我們遵循這種導向,按照勞動與人力資源管理實踐者熟悉的思路和框架構建本系列的分析框架,提供更清晰的經濟學分析工具,這樣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在原有思考的基礎上增加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深化他們對某個領域問題的理解。同樣,對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勞動與人力資源專業的學生而言,他們也不會按照經濟學的思路去進行管理,而且學校所學課程均以管理分析模式為主導,我們這種考慮也會讓他們以最小的成本增強自己對管理的理解力。第三,思維導向。我們希望讀者獲得理論知識,但我們更希望他們理解理論。我們似乎越來越不喜歡理論,大多數情況下,這是因為我們缺乏較好的理論訓練,也是因為我們更傾向于習以為常的個人經驗;我們沒有也無法發現理論的價值。而思維能力的訓練則非基于理論基礎不可。在本系列中,我們關注了管理實踐、理論模型、研究方法、研究綜述、重點文獻等每一個學習環節,旨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借助于理論來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本系列的策劃準備歷經5年時間。最早在2006年,我們試驗性地在中國人民大學使用拉齊爾教授的《人事管理經濟學》作為教材給本科生講授人事管理經濟學。但是,在教材使用的過程中,我們覺得可以編撰一本更適合中國學生的人事管理經濟學教材。隨之,我們發現經濟學已經滲透到幾乎每一個勞動與人力資源的分支領域(盡管非常分散)。我們開始著手收集整理文獻,并循著這個思路,逐漸整理出八個相對清晰的領域,從而構成今天這個系列。它涵括了人力資源管理、總報酬、勞動與雇用法、勞動關系、薪酬、職業發展、社會保險、人力資源治理等當今勞動與人力資源領域最重要的方面,具體包括《總報酬經濟學》(曾湘泉、郝玉明、宋洪峰主編)、《勞動與雇用法經濟學》(楊偉國、代懋主編)、《人事管理經濟學》(楊偉國、唐鑛主編)、《薪酬經濟學》(楊偉國、陳玉杰主編)、《勞動關系經濟學》(李麗林主編)、《職業發展經濟學》(楊偉國、王子成主編)、《社會保險經濟學》(楊俊主編)、《人力資源治理經濟學》(楊偉國、唐樂主編)。
我們每一位主編和作者都秉承嚴謹規范的態度,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和努力,但這個系列也是一項全新的、探索性的工程,我們的學術功底、專業理解與研究積累都還存在欠缺,其中必然還有許多不足甚至不對的地方,文責自負;特別是由于參與編寫的作者較多,寫作風格各有差異,內容層次定位不盡一致,雖經總編協調,也仍存有缺憾。我們期待著讀者、學界及業界同行的批評指正,更祈望業內大家支持、扶持、參與、指導、主導這個學科的進一步發展,為我國勞動與人力資源實踐提供更加科學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框架。
我們特別感謝復旦大學出版社對這個系列的大力支持。復旦大學出版社與勞動人事學院合作多年,他們秉承“學術為先”的理念,克服市場壓力,為我們學院的學者們創造了傳播專業知識的大好機會,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這里,我們尤其要感謝復旦大學出版社的宋朝陽老師,他是真正的學術出版人。最后,我們特別感謝各位作者所付出的專業精神和全心投入。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勞動科學教育分會會長
曾湘泉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力資本審計研究所所長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副所長
楊偉國
2011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