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總序:新理念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

嚴法善

馬克思主義發展歷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都告訴我們: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的思想認識也必須不斷前進,不斷根據實踐要求進行創新。世界在變化,時代在前進,實踐發展永無止境,我們認識真理、不斷進行理論和實踐創新、不斷開創事業新局面的征程也永無止境。

新中國成立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正是這樣一種探索和實踐,不斷回答著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歷史性課題。而我們黨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始終具有高度的歷史自覺與理論自覺,通過重新審視自身的社會主義實踐和當代資本主義變化,通過認識當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現實,不斷為自己開辟著新的發展道路和新的理論境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不斷總結經驗、探索規律中開辟和前進的。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始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候,毛澤東提出,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找到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毛澤東的這種探索進行得斷斷續續而且艱難曲折,但卻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思想成果,其中尤以《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論著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最為突出。

毛澤東號召全黨認真學習和總結經驗,1959年底至1960年春,他帶領部分理論家和工作人員到杭州,集體用一個多月的時間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節選)》的第三部分中,毛澤東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①這是毛澤東第一次完整地表述“四個現代化”的思想。

毛澤東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艱辛探索,為中國共產黨在以后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創造了前提。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探索和實踐,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論觀點和戰略思想,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我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與時俱進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堅持與發展,求真務實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首先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科學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實行改革開放,在領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制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賦予中國社會主義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以新的起點與動力。

鄧小平理論包含有一系列具有開創性的思想,而首要的基本問題是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從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鄧小平理論強調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但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中國最大的實際就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在生產力落后的條件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因此中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國內的因素和國際的影響,階級斗爭還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可能激化,但已經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去制定規劃。

鄧小平理論把社會主義社會改變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基礎需要的部分的改革,看作是一場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革命。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對如何判斷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各項工作是否正確提出了科學標準。具體內容就是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與此同時,鄧小平又以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作出了堅持實行對外開放的科學決策。他指出:“搞社會主義,中心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一切有利于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資和引進先進技術,我們都采用?!编囆∑竭€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發展生產力的時候,提出了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思想,從根本上破除了把計劃和市場看作是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樣,鄧小平理論就在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中,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

以江澤民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承、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江澤民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俱進,提出“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帶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捍衛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紀。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密結合時代發展的新形勢、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實踐,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從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發展戰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務、發展動力、依靠力量、國際戰略以及新時期黨的建設等問題上,用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作為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思想理論武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根本指針,“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續引領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航船沿著正確的方向破浪前進。

黨的十六大至黨的十八大這10年間,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深刻認識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準確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緊緊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發展步伐,在前進道路上戰勝一系列重大挑戰,取得一系列新的歷史性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到新的發展階段。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提出的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時期,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既面臨著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又面對著由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產出為特征的粗放經濟增長方式與能源、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以及在發展過程中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等的嚴峻挑戰的矛盾凸顯期。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國共產黨從自身和中國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總結中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發展、為什么發展和怎樣發展等中國面臨的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時代特色,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它是用來指導發展的,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所以要牢牢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由人民共享。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要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要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和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茖W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要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一系列重大關系,要統籌中央和地方的關系,統籌個人和集體、局部和整體、當前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好牽動全局的重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動、重點突破。在國內推進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建設,在國際上和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建設。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尤為重要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于實踐、善于創新,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薄拔宕蟀l展理念”是治國理政的新理念,特別是關于發展的新理念。發展是硬道理,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習近平同志關于發展的新理念是關于“硬道理”“第一要務”的新理解,是“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的新成果,是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堅持立足國內和全球視野相統籌、堅持全面規劃和突出重點相協調、堅持戰略性和操作性相結合的高度概括,書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新篇章,具有劃時代意義,“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更高境界更深層次發展。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發展理念對頭不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的成效乃至成敗。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同志系統論述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強調實現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這“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攸關“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式和發展著力點,是我們黨認識把握發展規律的再深化和新飛躍,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寶庫,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指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思想指引。

“五大發展理念”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對社會發展方向的科學概括。理念猶如旗幟,植根于大地,飄揚于藍天,昭示著方向?!拔宕蟀l展理念”植根于中華大地,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昭示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五大發展理念”首先堅持的是人民主體地位,始終圍繞的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創新,為誰創新?協調,為誰協調?綠色,為誰與自然和諧相處?開放,為誰開放?都是為了人民。共享,誰來共享?人民共享,每個中國人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匯成一句話:人民至上。

理念不能空對空,發展理念更是為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拔宕蟀l展理念”針對的是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致力于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使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成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就能實現發展動力轉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就能在協調發展中拓展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形成平衡發展新結構。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就能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從根本上解決人口、資源與環境之間的矛盾問題,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就能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實現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的更好互動。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能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同時使國家發展獲得深厚偉力。“五大發展理念”聚焦突出問題,在補齊實現全面小康的短板上投入更多力量,做足文章,讓“全面”不留缺憾、更不因短板而功敗垂成,讓“全面”完滿以至完美。

“五大發展理念”拓展全面小康社會的新格局新面貌。理念是發展的、變化的,不會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發展理念更是發展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發展基礎、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發展要求等發生變化,發展理念必然也必須隨之變化。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始于1953年,到2015年完成了第十二個五年規劃。遠的不說,從2000年到今天,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現在處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更高發展水平躍升的階段,向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沖刺的階段,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布陣筑基的階段,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要求提出新的發展理念以適應這種變化。“五大發展理念”應運而生,依據的是中國現今的實際和實踐,解決的是中國到2020年以及未來一個時期的發展問題。它既不僅僅是中國21世紀的發展理念,也不是西方的發展理念;它展示的是一個如何通過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新理念。

“泛海書院叢書·新理念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專輯”就是根據洪遠朋教授的建議,運用“五大發展理念”研究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本叢書共包括《創新發展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綠色發展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開放發展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共享發展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五本專著。

《創新發展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主要從理論上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怎么樣堅持并發展了馬克思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要理論。不斷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豐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并始終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強調我國經濟體制轉型的系統性特征、政府-市場關系的持續性調整以及經濟發展對共同富裕目標的漸進式達成,這意味著政治經濟學對理解中國經濟協調發展的理念提出和實踐過程具有突出作用,從政治經濟學視角解析經濟協調發展問題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由此指出發展的根本命題、政府、微觀經濟主體、制度安排、經濟績效、制度的適用性調整構成了理解協調發展問題的基本概念。

《綠色發展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方式,全面闡釋綠色發展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從歷史淵源、時代屬性、發展路徑、發展目的、發展任務、發展保障、民生形態、人與自然八個方面探索綠色發展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開放發展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梳理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開放發展理論,以及中國共產黨人對于開放發展的堅持與創新。中國共產黨人積極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并用于指導中國的開放發展,中國共產黨人結合世界的情況和中國國情,在開放發展的必要性、開放發展的目的性、開放發展的內容、開放發展的基本原則等方面不斷傳承,在開放發展的實踐方面則不斷創新,取得了八個方面的創新。

《共享發展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從共享利益的基本理論入手,對共享利益的內涵、特征、分類和發展規律加以明確,并從馬克思主義學說、西方經濟學說、當代國內經濟學說等領域為共享利益探尋理論依據,進一步地,結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對實現共享發展的八大舉措展開全面、系統的分析,重點是指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的思路。

本叢書的研究成果進一步增強了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因為它“來源于實踐、來源于人民、來源于真理”。關鍵在于,我們能否“堅定不移走這條道路,與時俱進拓展這條道路”。

堅持和拓展中國道路,就應當把我們的制度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特別是最大限度地發揮制度的功能性、操作性、效用性,使“社會主義”加“市場經濟”的這一前無古人的實踐探索,成為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民主與法治的統一、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與人類發展規律的統一。值得深思的是,我們今天所面臨的許多問題,不能不說與制度的“潛在優勢”未能充分轉化為“現實優勢”有相當的關系。

堅持和拓展中國道路,還應當具有更加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胸襟與氣度,要善于吸收人類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堅守我們自己的“特”,并不意味著要一概拒絕與他人之“同”。畢竟,中國夢同世界夢是相通的。中國道路只有不脫離人類的文明大道才有更加廣闊的前途。只要我們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兩個一百年”的中國夢必將逐步實現,中華民族一定會實現偉大復興。而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是社會主義的重新崛起。

① 《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高县| 肇州县| 忻城县| 磐安县| 衡山县| 申扎县| 安国市| 修文县| 安达市| 黔西县| 平潭县| 绥阳县| 当雄县| 瑞丽市| 迁安市| 综艺| 湖南省| 进贤县| 绥中县| 织金县| 响水县| 安岳县| 鸡泽县| 沐川县| 南木林县| 宜兰市| 松溪县| 黑水县| 宁德市| 蚌埠市| 鄂托克旗| 武冈市| 醴陵市| 西青区| 政和县| 广灵县| 昌宁县| 兴宁市| 屯昌县| 鸡泽县| 绵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