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漢侯國地理(修訂本)
- 馬孟龍
- 4346字
- 2021-06-02 16:04:29
五、元延三年侯國分布特征概述
從所繪侯國分布圖可以看出,元延三年的侯國地理分布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征。筆者結合前人研究成果,現就西漢地域概念中“三輔”、“邊郡”、“王國”、“內郡”等區域的侯國分布情況概述如下:
1.三輔
從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三輔地區沒有侯國。該圖所呈現的侯國地域分布的這一特征,與顧炎武“西漢京畿不置侯國”的看法相吻合。
2.邊郡
從侯國分布圖可以看出,西漢“邊郡”范圍內皆無侯國分布。這驗證了全祖望有關西漢“邊郡不置侯國”看法的可信性。[1]
3.王國
西漢初年,有相當數量的侯國分布在諸侯王國之中。不過到了景帝末年,已經出現“王國境內不置侯國”的制度。[2]對于西漢侯國地理分布特征的這一變化,錢大昕有所察覺,故曰:“景、武以后,王國日益削,而王子封侯者,皆割屬漢郡,自是列侯食邑無有在王國者矣。”[3]對于錢大昕的這一看法,嚴耕望的意見是:
武帝從主父偃之謀,令諸侯推恩分其土地,俾子弟畢侯,此等侯因而分屬漢郡。然則此前王國已例不轄侯國矣。意者,此種制度,當即形成于文景之世歟?西漢末年,此種王國不轄侯國之限制是否存在,頗有問題。何者?檢《漢地志》,二十王國中,惟廣平國領曲梁、陽臺兩侯國,信都國領樂鄉、平隄、西梁、昌成、東昌五侯國。[4]
嚴耕望雖認可西漢存在“王國不轄侯國”的制度,但對此制度是否得到貫徹卻持懷疑態度,其原因在于《漢志》廣平國、信都國皆領有侯國。顯然,嚴氏并不了解《漢志》的文獻構成,看到廣平國、信都國下列有侯國,就誤以為漢末王國轄有侯國。同樣,王恢因為照搬《漢志》郡國名目,在其《〈漢書地理志〉侯國圖》中便出現廣平國、信都國轄有侯國的局面。其實,《漢志》郡國名目得自平帝元始二年戶口簿,縣邑名目得自成帝元延三年版籍,落實到元延三年,廣平、信都皆為漢郡,并無王國轄有侯國之事,周振鶴先生已有詳盡闡釋。[5]從圖1-1也可清楚地看到,西漢末年確實存在“王國境內無侯國”的現象。
4.內郡
在西漢“三輔”、“內郡”、“邊郡”、“王國”四個區域中,侯國只分布在內郡地區。而在內郡范圍內,侯國分布也很不均衡,有的漢郡境內侯國分布十分密集,有的極為稀疏,有的甚至沒有侯國分布。現對內郡范圍內侯國分布情況作簡要敘述:
在內郡范圍內,太行山至新函谷關為一條顯著的分界。此界線以西的弘農、河東、上黨、太原四郡只分布有騏侯國(759)。漢武帝元鼎年間以后,太行山至新函谷關一線為關西、關東兩大政治區域的分界。[6]太行山至新函谷關一線無侯國分布的現象,表明西漢末年存在“關西不置侯國”的地域特征。
在關東地區有兩郡同樣沒有侯國分布,即河南郡和河內郡。兩郡不分封侯國與自身的特殊地位有關。漢代,河南、河內、河東三郡合稱“三河”,被視為“天下之中”,[7]地理地位異乎尋常。而據辛德勇先生研究,在武帝元封年間西漢地域控制政策曾發生較大變化,具體表現為左、右內史和“三河”地位的強化。[8]元封年間以后,“三河”逐漸具備一種“準京畿”的特性,漢廷不在河南郡和河內郡境內封置侯國,顯然是遵照“京畿不置侯國”之慣例行事。[9]
在其余關東各郡范圍內,桐柏山至淮河一線為顯著的分界。該分界以北的侯國分布十分密集,而該分界以南只分布有侯國16個。[10]其中弋陽(543)、當涂(525)、曲陽(726)、鐘武(601)四侯國瀕臨淮河,暫且不論,剩余的12個侯國情況都比較特殊。襄平(685)、蘭陵(702)、廣平(703)為廣陵王子侯國,博鄉(704)、松茲(533)為六安王子侯國,高成(602)、安平(658)、陽山(659)、夫夷(402)、都梁(414)、泉陵(416)為長沙王子侯國。廣陵、六安、長沙三王國都地處桐柏山、淮河以南,根據“推恩令”王子侯國裂王國地分封的特點,這11個王子侯國自然也分布于當地。真正被漢廷有意分封在江淮以南的,只有海昏侯國(669)。而海昏侯劉賀本為廢帝,為政治斗爭的失敗者,其被分封于豫章郡,本身就帶有流放的用意。
因此,我們可以說西漢末年原則上還存在桐柏山、淮河以南不分封侯國的特征。該現象的產生,應當與當地自然條件惡劣、地理位置偏僻、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有關。這與邊郡不封侯國的原因相似。其實,在漢武帝平定閩越、南越之前,武陵、桂陽、豫章、丹陽、會稽皆屬邊郡,[11]向來不置侯國。嶺南十郡設置后,上述各郡雖然轉變為“內地”,但其自然、經濟條件并無改觀,故漢廷仍不于當地封置侯國。而一些分布于當地的王子侯國,也會申請遷離當地。如元帝初元年間,長沙王子舂陵侯劉仁“以舂陵地勢下濕,山林毒氣,上書求減邑內徙。元帝初元四年,徙封南陽之白水鄉,猶以舂陵為國名”。[12]因舂陵侯國(413)發生了遷徙,故見載于《漢志》南陽郡,而不在長沙國附近。同樣,長沙王子鐘武侯(601)、復陽侯(600)、安眾侯(361)之封國出現在江夏郡、南陽郡,也是因侯國遷徙所致。[13]
除去太行山以西的騏侯國以及桐柏山、淮河以南的16個侯國,其余208個侯國全部分布在燕山以南、太行山以東、淮河以北這一區域范圍內,占到元延三年侯國總數目的93%。而各郡內的侯國分布密度也存在明顯差距,現將該區域內25個漢郡的侯國分布密度進行計算,列表如下(表1-2):
表1-2 元延三年部分漢郡侯國分布密度

(續表)

說明:1.各郡面積數據采自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CPGIS(中國人口地理信息系統)。
2.沛郡的侯國數目包含敬丘侯國,涿郡的侯國數目包含良鄉侯國。
結合圖1-2和表1-2可以看出,關東地區的侯國主要集中在三個區域:1.太行山東麓的漳河流域,主要是巨鹿郡、廣平郡及周邊地區。2.泰山山脈北麓及東麓地區,包括齊、北海、瑯邪三郡。3.泗水、睢水流域,即山陽、沛、東海三郡交界地帶。在這三個區域中又以北海、廣平、瑯邪、巨鹿、山陽五郡境內的侯國最為密集。從表1-2可以看到,這五個郡的侯國分布密度,在關東諸郡中排名最高,平均每一萬平方公里內分布十個以上的侯國。相反,在關東西部,侯國分布十分稀疏,如潁川郡、東郡、陳留郡在每一萬多平方公里范圍內,只分布有一兩個侯國,這使得侯國分布在關東地區呈現出“西疏東密”的態勢。若進一步分析該現象形成的原因,顯然與王子侯國分封有關,如侯國分布較為密集的漢郡多地處諸侯王國之間。山陽郡與定陶、梁、東平、魯四王國相接壤,北海郡、瑯邪郡地處甾川、高密、膠東、城陽四王國間,巨鹿郡則與中山、真定、趙三國相鄰,其東部的信都、清河兩郡也曾多次置為王國。再看各郡的侯國構成,幾乎全部為王子侯國,其數量在各郡轄縣的比重中也接近半數。特別是北海郡,因與甾川、膠東、高密三王國相鄰,接納了大量王子侯國,其所轄王子侯國數甚至是轄縣數的兩倍。而廣平郡因曾置為平干國,使其狹小的郡境內分布了六個平干王子侯國和一個清河王子侯國,也成為侯國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不過也有例外,如陳留郡與淮陽國、定陶國、梁國相接,但卻沒有接納任何王子侯國,這一現象頗值得注意。
除了以上提到的各郡,其他漢郡境內的侯國也以王子侯國居多。因王子侯國在空間上存在鄰近本王國分布的特點,這便形成關東地區侯國圍繞王國密集分布的態勢,同時也造成各郡境內的侯國呈現出不均衡分布的特點。如東海郡、瑯邪郡的侯國幾乎全部分布在西部鄰近王國的地區。在沛郡同樣呈現出侯國集中分布于北部地區的特點。這些郡因接納王子侯國,郡域向王國核心地帶延展,可見武帝以“推恩令”蠶食王國土地的策略收到了實際效果。
以上涉及多為王子侯國,而功臣外戚侯國的分布也存在一些特征。通過分析表1-2和圖1-2,可以發現功臣外戚侯國多封置于南陽盆地和淮河流域,這在圖中便反映為功臣外戚侯國多集中在南陽郡、汝南郡及沛郡南部和九江郡、臨淮郡北部地區。除淮河流域,地處今山東省北部的平原、千乘兩郡也是功臣外戚侯國集中分布的地區。
在此需要辨析的是,王恢在對《漢志》侯國分布進行分析時,發現侯國多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地區,而人口密度又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于是提出西漢侯國分布“政治地理的發展,不及經濟條件優越的自然地理的誘導之快速”。[14]言外之意,西漢末年侯國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主要受經濟因素的影響。王氏的論說似乎很有道理,因為根據葛劍雄師對西漢末年人口分布格局的分析,當時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也恰恰是燕山以南、太行山以東、淮河以北這一區域,[15]但兩者的重合并無必然聯系。元延年間的侯國,80%為王子侯國,而王子侯國分封在地域擇取上有很大局限性,都分布在王國周圍,這與經濟因素并無關聯。也就是說,侯國密集分布于“關東”北部,主要還是受“推恩令”的影響。如長沙國周圍有很多侯國分布,就與經濟因素沒有什么關系。真正能夠體現出皇帝在地域擇取之考慮的是功臣、外戚恩澤侯國。前面提到,功臣、外戚恩澤侯國多分布于淮河中下游地區,而這一地區反倒是關東人口密度較低的區域。[16]西漢末年的侯國分布確實也受到經濟因素的影響,如邊郡不置侯國和桐柏山、淮河以南不置侯國的現象就與經濟因素有關,但這并非影響全國范圍侯國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西漢末年“三輔無侯國”、“王國無侯國”、“關西無侯國”、“河南、河內無侯國”以及關東侯國環繞王國密集分布的態勢,無不體現出政治地理因素的強烈影響。因此筆者的觀點與王恢恰恰相反。筆者以為,元延年間侯國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乃受到政治地理及經濟地理因素的雙重影響,相較而言,西漢“眾建諸侯以少其力”、“以關西制關東”的地域控制政策以及“畿輔特制”、“內外有別”的政治地域觀念才是影響侯國分布的主要原因。
[1] 另楊光輝也曾提出兩漢魏晉南北朝的王侯分封,存在“皇畿不立封國”、“邊陲之地不立國”兩條原則。見楊光輝:《漢唐封爵制度》,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第68—69頁。
[2] 參見下編第一章論述。
[3] 錢大昕:《潛研堂集》卷一二《諸史答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88頁。
[4]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卷)》,第55頁。
[5] 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第23頁。
[6] 參見下編第五章論述。
[7] 司馬遷言:“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第3262—3163頁)王充曰:“九州之內五千里,竟三河土中。”(《論衡》卷二四《難歲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77頁)
[8] 辛德勇:《兩漢州制新考》,收入《秦漢政區與邊界地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另“三輔”為武帝太初元年改左、右內史設置,元封三年尚無“三輔”建制。
[9] 若明確西漢在“準京畿”區域內不封置侯國,則《漢志》河東郡騏侯國的記載更為可疑。
[10] 臨淮郡橫跨淮河兩岸,開陵(512)、樂陵(594)、西平(638)三侯國地望不詳,暫計為淮河以北之侯國。
[11] 零陵郡為武帝平南越后析桂陽郡設置,見《漢志》零陵郡本注。
[12] 《后漢書》卷一四《城陽恭王祉傳》,第560頁。
[13] 參見下編第二章附考。
[14] 王恢:《漢王國與侯國之演變》,第391頁。
[15] 葛劍雄:《中國人口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490頁。
[16] 葛劍雄:《中國人口史》第一卷,第4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