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史
- 岑仲勉
- 1297字
- 2021-06-02 16:10:29
第四節
貞觀之治
貞觀之相,盛推房(玄齡)杜(如晦),然“求所以致之之績,逮不可見”。(《新唐書·房杜列傳贊》)考如晦作相,前后未及二載(貞觀二、三年)[1]。貞觀二年,太宗謂房、杜曰,公為仆射,當為朕求訪賢哲,比聞聽受辭訟,日有數百,安能有暇求賢哉?因敕尚書省細務皆付左右丞。(《貞觀政要》三)三年,謂侍臣曰,中書、門下,機要之司,詔敕如有不穩便,皆須執論,比來唯覺阿旨順情,若僅署詔敕,人誰不堪?自今有不便處,必須執言,無得畏默。(同上一)又八年,責玄齡等干問北門營造之事,玄齡拜謝,為魏徵所糾。(同上二)凡此數事,皆可反映房、杜相業之程度如何。唐柳芳有言:“帝定禍亂,而房、杜不言功”,又《新書·長孫后傳》載后曰:“玄齡久侍陛下,預奇計秘謀”,近人謂奇計秘謀指奪嫡,大約房、杜二人之得名,當指太宗在藩日參謀帷幄也。
貞觀之治,有人以為太宗系用相對減輕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的方法,以求鞏固統治權;簡言之,就是“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2],立論固無不合。然試檢閱我國全部封建歷史,凡手自創業或稍知民間疾苦之君主,未嘗不多少注意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之格言,民重君輕,只是一個大原則,究其如何能達到此目的,自有詳細的條件,例如:
(一)從諫如流 論守天下難易曰:“任賢能、受諫諍即可。”(《政要》一)又曰:“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保ㄍ纤模┯衷唬骸叭酥庖?,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為公事,或有護己之短,忌聞其失,有是有非,銜以為怨?;蛴衅埍芩较?,相惜顏面,……難違一官之小情,頓為萬民之大弊?!保ㄍ弦唬瑓ⅰ敦ザ穭炗洝芬痪牛┵|言之,即能夠接受批評,輔助的不是一兩個宰相而是許多人物。
(二)量材器使 “前代明王,用人如器?!保ā墩啡?/p>
(三)居安思危 “治國與養病無異,……天下稍安,尤須矜慎。”(同上一)
(四)審慎法令 “法令數變,則吏得為奸,宜詳慎而行之?!保ā锻ㄨb》貞觀十)
(五)不以察察為明 論隋文云:“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則照有不通,至察則多疑于物?!保ā墩芬唬?/p>
(六)不主嚴刑而治 “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通鑒》武德九)同時又不主輕縱奸惡,嘗謂侍臣曰:“古語有之,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蝠B稂莠者害嘉谷,赦有罪者賊良民,故朕即位以來,不欲數赦,恐小人恃之,輕犯憲章故也?!保纤胃鸷椤渡媸冯S筆》)
其自我檢討之五事:一不疾勝己之善,二能棄短取長,三敬賢而憐不肖[3],四不惡正直之士,五愛外國人如本國人,(《通鑒》貞觀二十一)尚有自知之明,欲觀其全,則吳兢之《政要》具在。
[1] 《會要》五七云:“臺閣規模,皆二人所定。上每與玄齡謀事,必曰非如晦不能決,及如晦至,卒用玄齡之策,蓋玄齡善謀,如晦能斷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國,故唐世稱賢相者,推房杜焉?!笔且嘀谎云浜椭?,不能舉其相績。
[2] 季鏗《唐太宗貞觀之治與隋末農民戰爭的關系》。(一九五三年五月三十日《光明日報·史學》五號)或以為貞觀之治,人民“在經濟上,依然過著貧困可憐的奴隸生活。”(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一日《光明日報》談竹論文)似有所激而然。
[3] 如《舊書》六八責尉遲敬德之屢犯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