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咸豐十年

與孝威孝寬(讀書要目到、口到、心到)

孝威、寬知之:

我此次北行,非其素志。爾等雖小,當亦略知一二。世局如何,家事如何,均不必為爾等言之。惟刻難忘者,爾等近年讀書無甚進境,氣質毫未變化,恐日復一日,將求為尋常弟子不可得,空負我一片期望之心耳。夜間思及,輒不成眠,今復為爾等言之。爾等能領受與否,我不能強,然固不能已于言也。

讀書要目到、口到、心到。爾讀書不看清字畫偏旁,不辨明句讀,不記清首尾,是目不到也。喉、舌、唇、牙、齒五音并不清晰伶俐,蒙籠含糊,聽不明白,或多幾字,或少幾字,只圖混過就是,是口不到也。經傳精義奧旨,初學固不能通,至于大略粗解,原易明白。稍肯用心體會,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虛字審其神氣,實字測其義理,自然漸有所悟。一時思索不得,即請先生解說;一時尚未融釋,即上下文或別章、別部義理相近者反復推尋,務期了然于心,了然于口,始可放手。總要將此心運在字里行間,時復思繹,乃為心到。今爾等讀書總是混過日子,身在案前,耳目不知用到何處,心中胡思亂想,全無收斂歸著之時。悠悠忽忽,日復一日,好似讀書是答應人家工夫,是欺哄人家、掩飾人家耳目的勾當。昨日所不知不能者,今日仍是不知不能;去年所不知不能者,今年仍是不知不能。孝威今年十五,孝寬今年十四,轉眼就長大成人矣。從前所知所能者,究竟能比鄉村子弟之佳者否?試自忖之。

今譯

我這次北上,本來不是我向來的意愿。你們雖然年紀幼小,但也應該有所了解。國家大事和家里的事情,無須跟你們細說。我現在最放心不下的,只是你們近年來讀書沒什么進步,氣質修養也沒什么改變,我擔心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就連普通家庭的孩子都做不了,辜負我一片期望。每天晚上睡覺之前,我一想到這些,就輾轉難眠,今天在此再次跟你們強調,希望你們能放在心上。你們能否理解父親的殷殷期望,我不能強求,(一想到做父親的責任)我就不能停下我想寫的話。

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你讀書的時候,不看清字畫偏旁,不能正確地停頓,記不清開頭和結尾,都是眼睛沒有認真看的緣故。喉嚨、舌頭、嘴唇、牙、口齒五音不能清晰靈活,發音模糊聽不清楚,或多幾個字,或少幾個字,只圖蒙混過關,是因為誦讀不到位的緣故。經典中精微深刻的奧妙,初學的時候固然不能貫通掌握,但大致的思路和意思,原本是容易知曉的。

只要稍微用心去體會,每一個字探求來龍去脈,每一句話探求包含的道理,每一件事探求其中的原委,揣度虛詞中貫穿的神韻和氣勢,反復推敲實詞中蘊含的義理,自然而然就會慢慢領悟。一時思考后不能理解的,可以請老師解說;一時不能貫通融匯的地方,可以聯系上下文推敲,或通過在別的文章中觸類旁通,務必要想清楚、讀明白才能放手。

讀書要將心思放在字里行間,時時刻刻思索尋求,才是心到。如今,你們讀書的時候總有種混日子的打算,身子坐在書桌前,耳朵和眼睛卻不知用到哪里去了,心里胡思亂想,毫無集中心思的時候。一天天地閑游晃蕩,好像讀書是為了應付別人的工夫,是哄騙別人、裝模作樣給別人看的勾當。昨天不能理解不能做到的,今天仍然是不能理解不能做到;去年所不能理解不能做到的,今年還是不能理解不能做到。孝威今年十五歲,孝寬今年十四歲,轉眼就長大成人了。(你們)以前所理解所掌握的學識與能力,跟鄉野弟子相比,是否能略勝一籌呢?你們自己好好琢磨吧。

簡注

①輒:總是,就。

②審:反復分析,推敲。

③思繹:思考,理出頭緒。

④收斂歸著:減少放縱,將心思集中。

實踐要點

左宗棠因“樊燮案”處境危險,無奈之下他請求發給公文赴京參加會試。雖然在北上途中,他仍念念不忘家中十五歲孝威和十四歲孝寬的學業,十分擔憂,以至于夜不能寐。他強調讀書要“目到、口到、心到”,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詳細指導,特別列舉了大量他認為是混日子的反面例子,毫不客氣地給兒子當頭棒喝,從中可以看出他望子成龍的心切和教子的嚴厲。這種嚴格,不是破口大罵,不是講空洞道理,不是無從下手,而是針對“三到”的讀書方法一一進行剖析,讓兒子們對號入座、反躬自省,其實也是他自己讀書的經驗之談。

讀書作人,先要立志。想古來圣賢豪杰是我者般年紀時是何氣象?是何學問?是何才干?我現才那一件可以比他?想父母送我讀書、延師訓課是何志愿?是何意思?我那一件可以對父母?看同時一輩人,父母常背后夸贊者是何好樣?斥詈者是何壞樣?好樣要學,壞樣斷不可學。心中要想個明白,立定主意,念念要學好,事事要學好。自己壞樣一概猛省猛改,斷不許少有回護,斷不可因循茍且,務期與古時圣賢豪杰少小時志氣一般,方可慰父母之心,免被他人恥笑。

志患不立,尤患不堅。偶然聽一段好話,聽一件好事,亦知歆動羨慕,當時亦說我要與他一樣。不過幾日幾時,此念就不知如何銷歇去了,此是爾志不堅,還由不能立志之故。如果一心向上,有何事業不能做成?

今譯

讀書做人,首要的是立志。想想自古以來圣賢豪杰在我這個年紀的時候,行為舉止是什么樣的風格氣度?學問到了何種淵博精深的地步?具備了什么樣的才干和建樹?我自己現在哪一樣是比得上他們的?父母送我讀書、請老師授課的期盼和心愿是什么?其中有什么樣的用意?我有哪一件事情可以對得起父母?在自己同一輩人中,父母常常背后夸獎的是哪些方面?所批評的又是哪些方面?好樣要學,壞樣絕對不能學。凡事自己心中應該想清楚,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時刻提醒自己要朝好的方面學習,事事都要學著做好。自己的壞樣一律都要猛然醒悟、猛然改正,絕對不能包庇袒護,絕對不能沿襲舊習性敷衍不改,務必使自己與古代圣賢豪杰小時候的志向氣質一樣,這樣才可以使父母心安,免得被其他人恥笑。

(我)擔心的是(你的)志向不能樹立,更擔心(你的志向)不能堅定不移。偶然聽到一段好話,聽到一件好事,也知道心動羨慕,當時也說我要和他一樣云云。不過幾天或一段時間后,當初的想法就不知道已經消失到哪里去了,這就是你志向不堅定的表現,也是沒有真正立下志向的緣故。如果一心上進,還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簡注

①斥詈(lì):責罵。嚴厲的、放肆的指責或辱罵。

②回護:包庇,袒護。

③因循茍且:沿著舊習,敷衍草率,不思改變。

④歆(xīn)動:心動而羨慕,欣喜動心。

⑤銷歇:休止,消失。

實踐要點

“有志者事竟成。”應該怎樣立志?應該立什么樣的志向呢?左宗棠一連用九個疑問句引導子女去思考,雖沒有明確答案,但子女在這一連串思考后自然會有答案,參照標準就是古代圣賢豪杰少年時期的志向。立下志向后應該怎樣做呢?志向一立,時刻要想到志向,言行要對照志向,對壞毛病要痛下決心改正,不要給自己找借口。“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常志。”立志難,立志后的堅持更難。他通過描繪立志不堅的情形,告誡子女要堅定不移,鼓勵他們堅持不懈。

雖然談的是“立志”這樣的大道理,但是他也注意啟發子女進行思考;不是早下結論,而是激發他們通過思考而銘記在心,從中可以看出他對于如何講好大道理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陶桓公有云:“大禹惜寸陰,吾輩當惜分陰。”古人用心之勤如此。韓文公云:“業精于勤而荒于嬉。”凡事皆然,不僅讀書。而讀書更要勤苦,何也?百工技藝及醫學、農學,均是一件事,道理尚易通曉。至吾儒讀書,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需融澈于心,然后施為有本。人生讀書之日最是難得,爾等有成與否,就在此數年上見分曉。若仍如從前悠忽過日,再數年依然故我,還能冒讀書名色、充讀書人否?思之,思之。

今譯

陶侃曾經說:“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陰,我們應當珍惜每一分光陰。”古人尚且如此勤勉,我們是不是該向他們學習呢?韓愈說:“學業由于勤奮而專精,由于玩樂而荒廢。”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這個道理,不單單是指讀書。但是,讀書要更加勤奮刻苦,為什么呢?因為百工技藝,以及醫學、農學,都是只需做好一件事情,道理相對淺顯容易明白。至于我們儒生讀書,天地、百姓、萬物,無一不與自己息息相關,都是要擔當的責任;時間、空間、過去、未來的發展規律,都要在心中融會貫通,然后施展作為才有根據。人一生中靜心讀書的日子是最寶貴的,因此值得好好珍惜。你們今后能不能有所成就,就在這些年可以見分曉。如果你們還像從前那樣閑游晃蕩荒廢時日,往后還好意思繼續冒充讀書人嗎?你們應當好好想想。

簡注

①陶桓公:陶侃,東晉時期名將。歷任縣吏、郡守、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去世后獲贈大司馬,謚號桓。其曾孫為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

②寸陰:日影移動一寸的時間,比喻非常短的時間。

③韓文公:韓愈,字退之。唐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④嬉:游戲,玩耍。

⑤天地民物:天地、百姓、萬物。蔡邕《陳太丘碑》:“神化著于民物,形表圖于丹青。”張載《橫渠語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民物,指人民萬物。

⑥融澈:融通透徹而明晰。

⑦施為:施展作為。韓愈《愛直贈李君房別》:“南陽公舉措施為不失其宜。”

⑧本:根據,依憑。

⑨悠忽:輕忽游蕩以度日。比喻虛耗光陰不自振作。

⑩名色:名目,名稱。

實踐要點

青少年時期的求學者總會想兩個問題:為什么要讀書?為什么要這么勤苦地讀書?如果想通了這兩個問題,立志求學也就有了方向。左宗棠告訴孝威:讀書不是為了科名、好聽、孝順父母,而是為將來實現自己的抱負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個抱負就是“天地民物,莫非己任”,這是對著名的“橫渠(張載)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化用。為了實現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就必須“宇宙古今事理,均需融澈于心”,不然立身行事就沒有根基。

這種胸懷,是儒家推崇的境界,要做到很難。雖然不一定能夠實現,但讀書人必須以此為目的,才能跳出“小我”的狹隘,才能志存高遠,才能挖掘潛力,才會避免成為“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讀書苦學才會有源源不絕的動力。所以讀書比只精一業的百工技藝都要難,需要比學技藝的人更勤苦。人生事業的根基就是在青少年求學時期奠定的,不珍惜這段短暫的黃金歲月,要實現抱負就是空談,所以必須珍惜寸陰。這些道理,對幫助莘莘學子樹立正確的讀書目的和讀書態度,是很有價值的。

孝威氣質輕浮,心思不能沉下,年逾成童而童心未化,視聽言動,無非一種輕揚浮躁之氣。屢經諭責,毫不知改。孝寬氣質昏惰,外蠢內傲,又貪嬉戲,毫無一點好處可取。開卷便昏昏欲睡,全不提醒振作。一至偷閑玩耍,便覺分外精神。年已十四,而詩文不知何物,字畫又丑劣不堪。見人好處不知自愧,真不知將來作何等人物。我在家時常訓督,未見悛改。今我出門,想起爾等頑鈍不成材料光景,心中片刻不能放下。爾等如有人心,想爾父此等苦心,亦知自愧自恨,求痛改前非以慰我否?

親朋中子弟佳者頗少。我不在家,爾等在塾讀書,不必應酬交接。外受傅訓,入奉母儀可也。

今譯

孝威言行舉止不莊重,心思不能集中,年齡已經超過十五歲了還童心不改。所看、所聽、所說和所做無不充斥著一種輕浮躁動的氣質。我多次告知和責備,但一點也沒有改正。孝寬言行舉行昏昧怠惰,外表愚蠢而內心傲慢,又貪玩,毫無可取之處。每次打開書本,便提不起精神,昏昏欲睡。一到玩耍的時候,就精神百倍。現在已經十四歲了,連詩文是什么都不知道,寫字的筆畫又十分拙劣。看到別人好的方面不感到慚愧,真不知道將來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我以前在家的時候,常常督促訓導你們,也沒見你們有絲毫悔改。現如今出門在外,一想起你們愚笨不成才的種種樣子,心里一刻也放不下。如果你們還有良心,想到父親這樣的良苦用心,會知道慚愧悔恨,然后痛下決心改過自新以告慰父親我嗎?

親朋好友當中優秀的子弟不多。我不在家,你們在私塾讀書,不要去應酬交游。在外面遵循老師的訓導,回家聽你們母親的話,也就可以了。

簡注

①輕浮:言行舉止輕佻,不莊重。

②成童:古代指年紀稍長的兒童,這里指十五歲以上的青少年。

③悛(quān)改:改過自新。悛,悔改。

④人心:良心。

⑤母儀:作為人母的典范。

實踐要點

左宗棠這一次斥責,不留情面,用詞嚴苛,也許有矯枉必須過正的想法,亦是“愛之深,責之切”的注解。今人教育孩子,多采用鼓勵教育,信奉釋放孩子天性的教育觀,哪怕稍微對孩子嚴厲一點,都會認為有“傷害”與“虐待”之嫌。不過,也不能一味鼓勵,如果面對屢教不改的情況,還是可以適當采用嚴厲批評的方法,但不宜多用,須把握時機適可而止,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嚴厲之后還要觀察反應,避免產生逆反心理,最好還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盡量多用春風化雨的方法。

讀書用功,最要專一無間斷。今年以我北行之故,親朋子侄來家送我;先生又以送考耽誤工課,聞二月初三、四始能上館,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者又去月余矣。若夏秋有科考,則忙忙碌碌又過一年,如何是好?今特諭爾:自二月初一日起,將每日工課按月各寫一小本寄京一次,便我查閱。如先生是日未在館,亦即注明,使我知之。屋前街道、屋后菜園,不準擅出行走。如奉母命外出,亦須速出速歸。出必告,反必面,斷不可任意往來。

今譯

讀書用功,最重要的是心思專一,不能間斷。今年因為我出門北上的緣故,親朋好友子侄輩都來送別;先生又因為送考耽誤不少功課,聽說二月初三、初四才能過來開始授課,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又過去了一個多月。如果夏天和秋天有科舉考試,則忙忙碌碌又過了一年,怎樣才好呢?在這里我對你特別提出要求:從二月初一開始,每天的功課按月寫一小本寄北京一次,以方便我查閱。如果哪天先生不在館,也需要注明,讓我有所了解。屋前的街道、屋后的菜園,不準擅自外出溜達玩耍。即使你母親要你外出,也要快去快回。出門的時候必須告訴母親,回來后也必須當面稟告,絕對不能隨意外出來往。

簡注

①上館:塾師到東家授課。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十四回:“孟傳義等到送過宗師,依然回到賈家上館。”

②反:通“返”,回歸、返回。

實踐要點

如何知道家中的孝威有沒有荒廢時日呢?左宗棠除了講道理外,還想了一個辦法:要求孝威按月將每天的功課作業寄到北京來。他想得很周到,如果塾師不在,個人自學也要注明,看看兒子是否自覺完成了作業。為了子女成才,他不怕自己勞累,在北京參加會試還要批閱兒子的作業,真是一個負責的父親!他的批閱可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認真批閱并寫下評語。這成為他觀察子女成長的重要依據,此后一直堅持,連孫輩的作業也遠程批閱。現在的家長也被學校老師要求在孩子作業本上簽字,能否做到像左宗棠這樣用心批閱和遠程批閱呢?

無論我們年齡多大,走得多遠,在父母眼中,永遠都是孩子。而父母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平安,所以古人所說的“出必告,反必面”是基本的家庭教養規矩。及時了解你的行蹤,父母心里才能放下時時牽掛之心,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安慰。今天同樣如此,關愛父母,就應該多將我們的生活近況匯報給父母。這不僅適用于兒童,也適用于“成人”。

同學之友,如果誠實發憤,無妄言妄動,固宜引為同類。倘或不然,則同齋割席,勿與親昵為要。

家中書籍勿輕易借人,恐有損失。如必須借看去,每借去,則粘一條于書架,注明某日某人借去某書,以便隨時向取。

庚申正月三十日

(家中寄信到京,封面上寫“內家言一函,敬懇吉便帶至都中東草廠十條胡同長郡會館,確交四品卿銜兵部左大人開拆,司馬橋左宅寄”,背面寫年月日封。)

今譯

同窗好友,如果為人誠實,讀書勤奮,沒有荒唐無稽的言語和輕率任意的行為,那么就可以視為志趣相同的人。否則,即使同窗共讀也應該絕交,切勿走得過于親近。

家中的書籍不要輕易借給他人,怕有損壞或遺失。如果必須要借出去,每次外借就在書架上貼一張小紙條,注明某日某人借去某本書,以便隨時找對方取回。

簡注

①齋:屋舍,常指書房、學舍、飯店或商店。

②割席:出自《世說新語·管寧割席》。三國時管寧跟華歆同學,讀書時兩人合坐一張席,后來管寧鄙視華歆的人品,把席割開分坐。后世指與好朋友絕交。

③親昵(nì):非常親密,親近。

實踐要點

交朋友的原則,在左宗棠看來,看重的是學問人品,而非社會地位,特別強調“誠實發憤,無妄言妄動”。只有以“友其德”為基礎的朋友方能攜手前行。他引用“管寧割席”的典故,意在教導孩子們,朋友之間如果不能志同道合,不如及早斷絕來往,免受不良影響。

左宗棠家族耕讀相承,隨著父母相繼病故,家境日益貧困。起初,他無錢買書,只能四處借閱。尤其是就讀于長沙城南書院之后,師從賀長齡、賀熙齡讀書研習,從賀家的藏書中廣泛鉆研農學、醫學、地理、水利、軍事等經世致用之學,為他日后利民、恤民、安民的舉措打下堅實的基礎。他一直如饑似渴地博覽群書,因此訓導兒子惜書愛書,不輕易借書與人,至于志同道合的人來借書,只要做好詳細的登記即可,可見左宗棠愛書之深。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沭县| 汽车| 平果县| 西平县| 丹寨县| 南雄市| 冕宁县| 游戏| 辽宁省| 耒阳市| 新田县| 合山市| 常宁市| 武义县| 库伦旗| 额敏县| 酒泉市| 石阡县| 乳山市| 池州市| 平江县| 定南县| 左云县| 双牌县| 黑龙江省| 无极县| 班玛县| 南澳县| 东乡| 姜堰市| 黔东| 册亨县| 科技| 威海市| 嵩明县| 云梦县| 湘西| 磐安县| 宜章县| 黄陵县| 绥芬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