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臺灣澎湖
臺灣澎湖 三國(220—280年)時稱臺灣為“夷州”。黃龍二年(230年)春,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浮海征夷州,得夷州數千人還。吳國丹陽太守沈瑩在其所著《臨海水土志》中,有關夷州的記載如下:
夷州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雪霜,華木不死。四面皆山(溪),眾山夷所居。山頂越王射有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各自別異。人皆髡,頭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種荊為藩障。土地饒沃,既生五谷,又多魚肉。舅姑子父,男女臥息共一大床,交會之際,各不相避。能作細布,亦作斑紋布,刻畫其內,有文章以為飾好也。其地亦出銅鐵,唯用鹿觡矛以戰斗耳。磨礪青石以作矢簇、刀斧、環貫、珠珰。飲食不潔,取生魚肉雜貯大器中以鹵之,歷日月以啖之,以為上品。呼民人為彌麟,如有所召,取大空材十余丈,以著中庭,又以大杵旁舂之。聲聞四五里如鼓。民人聞之,皆往馳赴會。飲食皆踞相對,鑿木作器,如豬槽狀,以魚肉腥臊安中,十十五五共食之。以粟為酒,木槽貯之,用大竹筒長七寸許飲之。歌似犬嗥,以相娛樂。得人頭,斫頭腦,駁其面肉,取犬毛染之,以作須眉發。編貝齒以作口,出戰臨斗時用之,如假面狀,此夷王所服。戰得頭,著首還,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頭,序次掛之,歷年不下,以彰其功。又甲家有女,乙家有男,仍委父母往就之居,以作夫妻,同牢而食。女已嫁皆缺去上前一齒。
上述對夷州的地理位置、氣候、地形等的描述,均與臺灣相符,尤其是對其居民的衣、食、獵首(將頭顱剔肉存骨)、鑿齒等生活方式,與男女婚姻、多社、各社不相隸屬等社會結構的描述,均精確地與近代前臺灣早期住民及其社會相符。我國學者凌純聲認為沈瑩《臨海水土志》中描述夷州的資料,就得自此次出兵臺灣的行動;日本人市村瓚次郎與和田清兩博士經詳細論斷,亦認為夷州就是臺灣。
隋朝 大業三年(607年),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偕海師何蠻入海求訪異俗。二人到流求(隋唐時對臺灣的稱呼),言語不通,掠一人而返。第二年,煬帝又令朱寬前往慰撫,流求不從。大業六年(610年),煬帝遂遣虎賁郎將陳棱、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萬余征伐,擄數千人而還。
宋 朝(960—1279年) 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漁民已抵居澎湖。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島夷毗舍耶人(Bisaya)突至澎湖,盡割所種,隨后又在泉州沿岸殺掠。泉州知府汪大猷乃派軍前往防備,然因換防勞擾,難以防守,遂于澎湖造屋200間,遣軍約200名長期駐守。1210年代海寇猖獗,澎湖百姓因懼招引盜匪入侵,甚至遇夜不敢舉煙。當時,中國對澎湖已有相當的了解,王象之在其所撰《輿地紀勝》(1227年)中,即載稱“自泉晉江東出海間,舟行三日,抵澎湖嶼,在巨浸中,環島三十六”。
△ 十三行遺址出土的元代飛鳳紋壺(右)、唐朝紋飾鎏金銅碗(中)與可能屬于魏晉南北朝的五銖錢(左)
這些文物的出土證實了自魏晉三國、隋唐至宋元,均有大陸人抵臺交易或交換,并也相對證實了我國自三國、隋唐至宋元各時代古籍所載有關臺灣情形的真實性。
元朝于澎湖設巡檢司 元世祖入主中原后,于至元十八年(1281年)在澎湖設巡檢司,以統轄其地。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世祖又命宣撫史楊祥、禮部員外郎吳志斗、兵部員外郎阮鑒,于次年經由澎湖往招留求(元人稱臺灣為“留求”或“琉球”。學界亦有一說,即以1372年為界,之前稱“留求”,之后稱“琉球”),但未成功。成宗元貞三年(1297年)再興兵討伐留求,亦無結果,僅擒130余人。1200—1300年前后,我國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已開始有較多的漁民聚居澎湖、白沙、中屯、漁翁及八罩等大島上,他們主要是以捕魚采貝為主,但也有畜養豬、牛、羊等家畜及種植農作物者。
約1340—1350年間,汪大淵(江西南昌人)曾隨商船,遠赴南洋及印度洋等地,并將見聞寫成《島夷志略》,其中除對琉球(臺灣)的地理、氣候均有正確敘說外,對臺灣早期住民更有如下生動的描述:
??俗與澎湖差異。水無舟楫,以筏濟之。男子、婦人拳發,以花布為衫。煮海水為鹽,釀蔗漿為酒。知番主酋長之尊,有父子骨肉之義。他國之人倘有所犯,則生割其肉以啖之,取其頭懸木竿。地產沙金、黃豆、黍子、硫黃、黃蠟、鹿、豹、麂皮。貿易之貨,用土珠、瑪瑙、金珠、粗碗、處州磁器之屬。海外諸國,蓋由此始。
此外,從現存的福建“永春岵山陳氏族譜”與“南安豐州陳氏族譜”中也都發現,元朝時已有族人遷臺的記載。
鄭和下西洋 1405—1433年間,我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云南昆陽回族人)曾率龐大艦隊七次出使西洋(明代約以文萊為界,東為東洋,西為西洋),其航程最遠曾達非洲東岸。鄭和的龐大艦隊包括寶船、馬船、糧船、坐船、戰船等各型船只,每次分乘船舶一二百艘。那時,國人已知道彭湖(澎湖),臺灣北方海域的釣魚嶼(釣魚島)、彭家(彭佳嶼)、花瓶嶼,東南海域的紅荳嶼(臺東蘭嶼),及臺灣本島的雞籠山(基隆)、北港、沙馬岐頭(恒春貓鼻頭)等地的位置與航程。
海寇林道乾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春,閩廣官兵于安南萬橋山澳大破海寇吳平,其余黨林道乾等聚眾3,000余人,于同年夏駕巨艦出入海南島等地。隆慶二年(1568年),林道乾與曾一本同被官方列為首惡,有能斬獲林、曾者賞銀千兩。后來,林道乾雖接受官方招撫,然萬歷元年(1573年)當他聽說山寇蕩平,官方準備乘勝對其進剿時,乃先叛出海,并于同年竄據澎湖,尋投東番(明代對臺灣的稱呼),不久遠遁中南半島。
△《古今形勝之圖》(明嘉靖三十四年)
此圖原于我國印制,西班牙人至菲律賓后取得此圖,菲律賓總督于1574年送回西班牙。(Archivo General de las Indias, Sevilla, Espana總檔案館藏)
海寇林鳳 林鳳是與林道乾同時代的另一巨寇。明萬歷二年(1574年)春,官方準備先攻朱良賢,次取林鳳。林鳳乃于是年夏,擁其黨眾萬人東走,福建總兵胡守仁追之,無功而返。同年冬,林鳳自澎湖逃往東番魍港,總兵胡守仁與參將呼良朋尾隨追擊,并傳諭番人夾攻,林鳳遂率眾逃逸。是時(1574年),林鳳率船62艘(男4,000人、女1,500人)南下呂宋(菲律賓)馬尼拉北方之林加延(Lingayen,玳瑁港)駐扎,盼能長久定居,但為西班牙殖民總督黎牙西比(Lopez de Legaspi)率大軍所敗,而于1575年8月4日突圍脫逃。1575年年底,林鳳“復犯閩不利,更入廣而留船于魍港為窟宅”。萬歷四年(1576年)初,總兵胡守仁追林鳳黨伙至淡水洋,沖沉其船20余艘,林鳳乃逃亡西番。
△ 明朝鄭和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