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早期臺灣
一 史前臺灣
史前時代臺灣曾與中國大陸相連 臺灣位于我國東南的大陸架上,是屬于我國的典型大陸島。在距今三百萬年至一萬年前的幾次冰河期,冰雪存積陸地,引起海平面下降,臺灣曾數(shù)度與中國大陸華南陸地相連。
更新世以來,全球曾有四五次冰期發(fā)生。每次冰期,海平面都會下降100米左右。臺灣海峽,一般深度為50~60米,甚少超過80米。因此,中國大陸有源源不斷的華南動物群遷往臺灣。日本學者鹿野忠雄就認為“臺灣先史文化的基層是中國大陸的文化,此種文化曾分數(shù)次波及臺灣”。
△ 更新世冰河期臺灣與中國大陸數(shù)度相連
關(guān)于臺灣少數(shù)民族的起源,迄今為止大體有兩種說法:其一為西來說,認為臺灣早期住民是來自中國大陸華南的南島語族;其二為南來說,認為臺灣早期住民是來自南方海島的南島語族,該族分布于中國大陸華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及太平洋的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與波利尼西亞(Polynesia)、西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等地。唯從地下出土的石器、陶片以及若干古文物來看,臺灣早期住民來自西面的中國大陸華南,屬于大陸系的可能性較大。
長濱文化與網(wǎng)形文化 據(jù)考古學者的發(fā)現(xiàn),臺灣最早的史前人類文化,是分布于臺灣東部及恒春半島海岸的長濱文化(臺東縣長濱鄉(xiāng)八仙洞)與臺灣西海岸中北部丘陵臺地的網(wǎng)形文化(苗栗縣大湖鄉(xiāng)網(wǎng)形伯公壟遺址),都屬于舊時器時代晚期文化。這兩處遺址出土的石器與我國廣西新州、百色等地同期出土的石器有密切關(guān)系。
大坌坑文化與圓山文化 距今約7,000年前 ①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坌坑文化(今新北市八里區(qū)大坌坑),就是由大陸東南沿海移入的,故其文化范圍涵蓋今閩南與廣東兩地。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4,500年前,有繩紋紅陶文化(花蓮縣壽豐鄉(xiāng)大坑)與圓山文化(臺北圓山)。前者例如鳳鼻頭遺址的繩紋紅陶文化,就確實與福建同期的曇石山文化有許多共同要素和密切的來往。圓山文化則以臺北盆地為中心,有各種陶器及磨制石斧,其文化極可能來自廣東沿海海豐至香港之間。故臺灣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可說均是受中國大陸沿海文化傳入之影響而形成的。
△ 臺灣地區(qū)史前文化的時空架構(gòu)
△ 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互動關(guān)系圖
△ 十三行遺址出土的唐宋等時期的銅錢
十三行文化 至于進入鐵器時代的十三行文化(新北市八里區(qū)十三行遺址),約始于距今1800年至800年前,該文化遺址出土有鐵渣、礦石、煤以及煉鐵作坊,說明居民已具備煉鐵的知識與能力。當時,該地居民以種植稻米等谷類作物為生,但是捕魚、采貝和狩獵仍然是重要的生活方式。他們也與臺灣島內(nèi)和島外的其他人群(包括漢人)進行交易,交易的物品包括漢人的銅器、銅錢和瓷器,以及金、銀、銅和玻璃飾物等。十三行遺址出土了200多件銅器,現(xiàn)在的證據(jù)顯示,這些銅器都不可能是臺灣本地生產(chǎn)制造的。此外,十三行遺址出土了九十幾枚中國大陸的錢幣,證明兩岸間在古代時,就已存在著密切的交易。這些出土的錢幣多是唐宋時代的銅錢,包括開元通寶、乾元重寶、太平通寶、淳化元寶、至道元寶和咸平元寶等。另外十三行遺址還出土了唐宋時代的銅碗和瓷片等考古器物。
* 本書地圖系原文地圖。—編者注
① 據(jù)《辭海》,大坌坑文化是約公元前4000—前3000年的一種文化,距今約5000~6000年。—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