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的故事:一本從史前時代到遙遠未來的時間史
- (加拿大)丹·福爾克
- 2266字
- 2021-12-29 18:27:57
一團亂的列車時間:時區(qū)的問題
然而,時間仍局限在某地。在19世紀初期,不同的城市也有不同的時間。在英格蘭,雖然時鐘和手表已經(jīng)很普遍了,但上面的時間仍靠太陽來控制:太陽爬到天頂時,就表示現(xiàn)在是正午,而正午的時間當然在每個城鎮(zhèn)都不一樣。兩個相鄰的小鎮(zhèn)之間的時間差異或許不算什么,但累積起來也很可觀。東邊的多佛和西邊的彭贊斯差了將近半個小時;倫敦和布里斯托差了20分鐘。在北美洲,差距更為顯著:比方說,芝加哥現(xiàn)在是正午12點,匹茲堡是12點30分,紐約是12點55分,波士頓則是1點08分。
在馬車還是主要交通工具的時代,要到另外一座城市必須花好幾天,時差不太可能造成問題。但19世紀開始興建鐵路后,人類移動的速度愈來愈快,世界看起來愈來愈小。德國的作家兼詩人海涅1843年在巴黎寫作時,就提過縮小的大陸:
我們對事物的看法、觀點,現(xiàn)在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鐵路縮小了空間,我們只剩下時間了……現(xiàn)在你只要四個半小時就可以到奧爾良,到魯昂的時間也差不多。想想看,等比利時和德國的鐵路連起來,世界又會變成什么樣?我覺得各國的高山和森林都朝著巴黎前進。即使在現(xiàn)在,我也聞得到德國菩提樹的味道,北海的碎浪就打在我的門前。
然而,由于時間的問題,世界要“聯(lián)結起來”可不簡單。各地時間的差別開始造成嚴重的混淆。英國大西部鐵路公司1841年的時間表就是典型的例子:
鐵路上所有的車站都以倫敦時間為準,約比瑞汀快四分鐘,比史蒂文森快五分半鐘,比賽倫斯特快七分半鐘,比奇彭翰快八分鐘,比布瑞奇瓦特快十四分鐘。
在這幅瓦特柏利鐘表公司1883年的廣告中,人和機器逐漸地合而為一
英國首先踏出第一步:1847年,全國所有車站的時刻表都依照格林尼治標準時間——在格林尼治觀測到的“平均太陽時間”①。1851年,當萬國博覽會在倫敦舉行時,很多英國人第一次體驗到新的系統(tǒng)。那年倫敦的訪客超過600萬人,大多數(shù)人搭火車前往。在1880年,格林尼治時間成為英國的法定標準時間。
在北美洲,情況更加復雜。鐵路公司也分出了一些比較小的區(qū)域時區(qū)。到了19世紀70年代,在整個北美洲至少有80個鐵路時區(qū)。列車時間表讀起來就像技術手冊,城市之間的列車會經(jīng)過各地無數(shù)的時區(qū)。
工程師佛萊明(1827—1915年)的解答很合乎邏輯。佛萊明生于蘇格蘭,在加拿大長大,他提出一套系統(tǒng),讓全球各地的時間標準化。1879年,他建議把全世界分成24等份,每一區(qū)橫跨15度的經(jīng)度。每個時區(qū)內(nèi)的時鐘都設成同樣的時間,也就是時區(qū)內(nèi)中央子午線的平均太陽時間。每一區(qū)都比相鄰的時區(qū)快一個小時或慢一個小時。持批評態(tài)度的人覺得這個想法不切實際,但佛萊明非常堅持,年復一年,在所有出席的會議上倡導他的計劃。
要實行這套系統(tǒng),必須有測量時間的“起點”,也就是作為其他時區(qū)基準的本初子午線。當然每個國家都想要爭取這份榮耀,讓本初子午線穿過自己的領土。然而,英國搶得了先機:格林尼治的天文臺擁有最精密的望遠鏡和時鐘,也是全球航運最常使用的時間標準。在激烈的辯論后,國際團體贊成格林尼治就是本初子午線的地點。1884年,國際本初子午線會議在華盛頓舉行,與會代表采納了佛萊明的標準時間提議 ①。但法國人在所有的官方文件中都避免提到格林尼治標準時間。在1898年,法國的時間正式定義為“巴黎標準時間,延遲了9分鐘21秒”;作家布萊斯說巴黎標準時間“正好跟某個滿地綠蔭的倫敦郊區(qū)一模一樣”。
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習慣標準時間:搭飛機進入新的時區(qū)時,我們會按機長的建議調(diào)整手表時間。一般來說,我們根本感受不到這套系統(tǒng)出現(xiàn)前的混亂狀態(tài)。但標準時間的寓意非常深刻。在弗吉尼亞州喬治梅森大學任教的歷史學家奧馬利著有《長期觀察:美國的時間史》一書,他認為標準時間甚至有助于國家和民族的認同。一項深遠的影響就是某種“縱向的結合力”,聯(lián)結相隔數(shù)千公里遠但正好靠近同一條經(jīng)線的城鎮(zhèn)。他說:“因此我和亞特蘭大的人屬于同一個團體,我跟他們沒什么共同之處,但我們都會在同樣的時間起床。亞特蘭大日出的時間和這里完全不一樣。”今日,在緬因州的教師、在巴爾的摩的律師和在佛羅里達的店員都同時開始工作,如果他們正好都是杰·雷諾和戴維·賴特曼的忠實觀眾,他們會在傍晚同時打開電視。奧馬利指出,像美式足球超級杯這么重要的節(jié)目播出時,同步的動作會更加明顯,根據(jù)公用事業(yè)公司的記錄,一到廣告時間,幾百萬戶的馬桶會同時沖水。
標準時間奠定根基后,我們用來看時間的機械也更靠近我們,成為衣著的一部分。在一開始的時候,腕表就跟首飾一樣,佩戴的人大多為女性。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這個習慣也改變了,壕溝里的士兵也開始戴手表。從那時候起,貼身佩戴的時計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配件 ①。
在20世紀20年代快結束時,有人發(fā)明了石英振蕩器,計時的精準度不再受限于最好的機械鐘。科學家發(fā)現(xiàn)某些水晶受到電荷影響時就會振動,調(diào)整水晶大小,就可以控制振動頻率。然后反過來用振動控制集成電路,也就是一系列的微型電力開關,可以提供電力給模擬或數(shù)字的顯示器(如果是數(shù)字的,就不用活動零件)。可靠的石英鐘最早出現(xiàn)在20世紀40年代。最好的石英鐘一年只會出現(xiàn)萬分之一秒的誤差,和最棒的機械時計比起來,不啻是一大躍進。最早的石英表出現(xiàn)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連廉價商店出售的都很精確,一天差不到一秒鐘。今日大多數(shù)的鐘表都利用這種微小的裝置,算是20世紀的一項工程奇跡。
① 日晷上的時間就是“太陽時間”。我們想用時鐘報出的時間則是“平均太陽時間”;如果太陽在一整年內(nèi)都以穩(wěn)定的速率穿過天空,日晷顯示的時間就是“平均太陽時間”。
① 這里最好提一下,新的系統(tǒng)是西方人發(fā)明的。在會議中,只有一名代表來自非洲,兩名代表來自亞洲的日本和土耳其(只有這兩個國家不信奉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