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游盧溝橋,踏著歷史的步伐前進
- 2020,遇見最美的你
- 夜靈兒
- 2544字
- 2021-06-12 00:01:00
年齡漸長,花在保養的時間也會相對較多,盧溝橋說好的是中午去,我和吳梓熙就約好先去美容院。
我和吳梓熙一大早就去了美容院,我們的計劃是洗好臉后,還要去我住的這兒補好妝才去盧溝橋,可是,還在美容院的時候,林嘉佳就給吳梓熙打了電話,說他安排好飯了,在北大人民醫院附近的一家小飯館。
吳梓熙說:“林嘉佳催得厲害,來不及補妝了,就這樣去吧,也不是外人”。
我說:“也行,就這樣吧”。
出了美容院,就尋找地鐵,往北大人民醫院出發。
等我和吳梓熙到了小飯館的時候,林嘉佳問了一句:“怎么黃思恬沒有一起過來”。
“黃思恬和她同學約了”我說道。
“那怎么不早說啊,菜點太多了呀”林嘉佳說道。
“那我喊黃思恬過來吃飯”我說道。
我說完趕緊給黃思恬撥電話,黃思恬已經和她的同學約好,準備出發了。
這事,讓黃思恬很感動,趙旭晨和我們倆一個單位的,黃思恬來,趙旭晨沒有陪我們吃飯,到黃思恬走,趙旭晨也沒有正式的邀請黃思恬吃飯,這事,我也有些自責,如果沒有我之前和趙旭晨的尷尬,趙旭晨也許會對黃思恬的到來表示一次正式的歡迎。
林嘉佳的熱情和體貼,黃思恬是記在了心上的,黃思恬在BJ只呆兩個月,她離開BJ的時候,她單獨給林嘉佳發了信息道別。
陳言錦沒有收到單獨道別的信息,吳梓熙也沒有收到單獨道別的信息,所以,這事,林嘉佳很得意。
“問問老板,菜開始炒沒有?”吳梓熙說道。
林嘉佳趕緊叫來了伙計,伙計說:“菜還有一兩個沒有炒”。
吳梓熙說道:“趕緊叫停吧”。
叫停了兩個菜,可菜上了的時候,依然是一大桌子的菜。
我問:“還有誰過來啊,怎么這么多菜”。
林嘉佳說:“還有陳言錦和他的的女同學”。
五個人吃飯,這些菜太多了,我和吳梓熙互看了一眼,陳言錦的女同學是大美女,我倆今天連妝都沒有劃,我們覺得我們來得太匆匆了。
我們等了快半小時,陳言錦和他的女同學過來了,漂亮的女同學的確什么時候都不會讓人失望,她的到來,屋子一下子就感覺亮堂了很多,讓人爽心悅目。
陳言錦看了滿桌子的菜,抱怨了林嘉佳菜太多了,要浪費,林嘉佳依然嘿嘿笑,讓大家多吃點。
陳言錦和林嘉佳還有女同學都是大學同學,但是,現在,陳言錦和女同學在一個單位上班,所以,陳言錦和女同學關系更加親密,陳言錦把女同學照顧得很好。
林嘉佳照顧吳梓熙的同時,還要兼顧我,菜太多,大家就使勁的吃,還來了點啤酒,吃飽喝足后,我們便開始出發到盧溝橋。
盧溝橋位于BJ市西南約15公里處,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為十一孔聯拱橋,國家4A級旅游景區。
我們五個,叫了兩輛出租車,我和吳梓熙、林嘉佳一起,陳言錦和女同學一起。
車行駛了不到二十分鐘就到了盧溝橋,兩位女生去買票,我們女生在一旁等著,他們買好票我們就跟著走。
盧溝橋事件是小學課本里出現的,所以,我們在尋找書本上的記憶。
盧溝橋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多涵孔圓弧拱橋。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世界。那時候,有一個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在他的游記里,說盧溝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并且特別欣賞橋欄柱上刻的獅子,說它們共同構成美麗的奇觀!
金明昌三年三月十一日(1192年4月24日),盧溝橋建成。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各異,據記載原有627個,現存501個。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
明永樂十年(1412年)對橋進行了一次修繕,但從記載上看不是大修。《明會要》:“永樂十年七月,盧溝河水漲,壞橋及堤,下令工部修筑。”
明代自永樂十年(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橋6次。6次均無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1662年)至光緒年間,共修橋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后,殯葬于HEB省易縣西陵,須通過此橋。由于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槨。事后,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
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生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的起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在橋面加鋪柏油,并加寬了步道,同時對石獅碑亭作了修繕。
這也是我們小學課本上的七七盧溝橋事變。
我們從盧溝橋旁的雕刻卑上先了解歷史,再游盧溝橋,便讓我們從這座橋的表面,看見了歷史前進的步伐,也讓我們心里產生了更深的愛國情懷。
我們在橋的中央請旁邊游玩的學生照了一張集體照,然后又在太陽底下照了一張我們五個人在路面上的影子。
經過了無數次的翻修,現在的盧溝橋,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已經是這個樣子。
橋面略呈弧形,兩端較低,中間隆起。
橋墩、拱券以及望柱、欄板、抱鼓石、華表等都用天然石英砂巖及大理石砌筑,而橋面卻是用天然花崗君巨大條石鋪設的。橋下河床鋪設幾米厚的鵝卵石和石英砂,整個橋體砌筑其上十分堅實穩固。
橋墩平面呈平底船形,北為上游,是進水面,砌筑分水尖,狀若船頭,約占橋墩四分之一。在每個分水尖的前端,各裝有一根三角鑄鐵,以減輕洪流和冰塊沖擊,保護分水尖的穩定。
在分水尖上面,又蓋了六層分水石板,稱風凰臺,下兩層挑出,以上各層逐次收進,既加固了分水尖的穩定性,對橋墩的承載壓力也起到了平衡作用。
橋墩南面順水,砌作流線型,形似船尾,以分散水流,減輕洪流對券洞的壓力。
橋面的大理石護欄,是由281根望柱和279塊欄板交替組成的。望柱和欄板石迎面雕有精美的花卉圖案,望柱項端各雕有一頭大石獅,在其頭上、足下或胸前背后又雕有一些小石獅。
橋兩端作為抱鼓石用的,東端是兩頭大石獅,西端是兩頭大石象,身軀碩大,憨態可掬。在頂欄石獅、石象之外,各豎華表一個,下設八角須彌座,上穿云板石,蓮座圓盤之上雕有一頭石獅,迎向橋外,神態自若,有如迎送行人。
我們穿過橋面不到五分鐘,我們在卑上了解巧的歷史,了解橋的構造,花了差不多一小時。
林嘉佳給好幾墩石獅子照了像,陳言錦自己一個人看完了卑上的很多文字。
吳梓熙舉起手機給大家閃了不少照片,女同學和我站在橋上看著盧溝河面的遠方。
當我們走出盧溝橋的時候,我們看了看時間,前前后后不到兩個小時。
吳梓熙說:“接下來,我們到馬路對面吧,我們接下來的任務是繼續走紅色路線,穿越宛平城”。
我們點頭,踏著歷史的步伐前進,我們的內心很沉重,緬懷過去,展望未來,我們每一天的生活會更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