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首先要認識你自己
- 影響孩子一生的50堂人生啟蒙課
- 蘭婷編著
- 2577字
- 2024-10-28 15:39:22
世界上最難的事,恐怕就是認識自己。因為一個人是由身體和心靈所組成的,身體對于我們來說,可以從表面上看得很清楚,而心靈或心理、精神,我們如果想要很好地認識它們,就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但相信小朋友們看了下面的第1課后,會對你有一定啟發,你自己對自己會有一個更好的了解和認識的。
【讀名人 快長大】
愛因斯坦的鏡子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是個十分貪玩的孩子,他的母親常常為此憂心忡忡,母親的再三告誡對他來講如同耳邊風。直到16歲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親將正要去河邊釣魚的愛因斯坦攔住,并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正是這個故事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
故事是這樣的。“昨天,”愛因斯坦父親說,“我和咱們鄰居杰克大叔去清掃南邊工廠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只有踩著里面的鋼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們抓著扶手,一節一節地終于爬上去了。下來時,你杰克大叔依舊走在前面,我還是跟在他的后面。后來,鉆出煙囪,我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臉上全都被煙囪里的煙灰蹭黑了,而我身上一點煙灰也沒有。”
愛因斯坦的父親繼續笑著說:“我看見你杰克大叔的模樣,心里想我肯定和他一樣,臉臟的像個小丑,于是我到附近的小河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見我鉆出煙囪時干干凈凈的,就以為他也和我一樣干凈呢,于是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樣上街了,結果街上的人都笑疼了肚子,還以為你杰克大叔是個瘋子呢。”
愛因斯坦聽罷,忍不住和父母一起大笑起來。父母笑完了鄭重的對他說:“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癡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愛因斯坦聽了,頓時滿臉愧色。
愛因斯坦從此離開了那些頑皮的孩子們,他時時用自己做鏡子來反省自己,終于成就了他生命的輝煌。
啟蒙小語:
愛因斯坦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他對人類的貢獻是很大的。小朋友,你是不是也想成為像愛因斯坦一樣的人呢,那你就要像他學習,學習他時時勉勵自己,以自己為鏡子,不斷努力。這樣,你才有可能成為像愛因斯坦一樣的人哦!
【讀寓言 明道理】
老鷹與烏鴉的故事
鷹從很高的山巖上直飛而下,把一只羊羔抓走了。一只烏鴉見到后,非常羨慕,很想仿效。于是,他呼啦啦地猛撲到一只公羊背上,狠命地想把他帶走,然而他的腳爪卻被羊毛纏住了,拔也拔不出來。盡管他不斷地使勁拍打著翅膀,但仍飛不起來。
牧羊人見到后,跑過去將他一把抓住,剪去他翅膀上的羽毛。傍晚,他帶著烏鴉回家,交給了他的孩子們。孩子們問這是什么鳥,他回答說,“這確確實實是烏鴉,可他自己硬要充當老鷹。”
啟蒙小語:
這個故事是說,模仿或仿效別人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不僅得不到什么益處,還會給自己帶來不幸,并受到他人的嘲笑。親愛的小朋友,這一點可要記住哦!
【讀科學 學知識】
人是怎樣長高長大的
一個人的成長應該說與骨頭的成長是分不開的。這是因為,骨的端與骨的中間是連在一起的,但在骨端有一種能不斷生長的組織叫軟骨組織,它不斷生長并鈣化成硬骨組織,人就不斷長高;而在骨的外面,有一層叫骨膜的結構,能在骨的外面不斷形成新骨細胞,使骨頭外圍越來越粗,同時骨干中間的骨髓不斷破壞骨組織,使空腔隨著骨的長粗而“長粗”,人就不斷長大。
啟蒙小語:
小朋友,看了上面的這個小文章后,這下你們知道人是怎樣長高長大的吧?你也可以給不知道這個問題的小伙伴講講哦!
人體的平衡能力是從哪里來的
我們都有這種體驗,走路時不慎被什么東西絆了,一個踉(Liàng)蹌(Qiàng),眼看就要跌倒了,可是在搖晃幾下后,竟然化險為夷(Yí),身體又保持平衡了。有些經過專門訓練的人,他們的平衡能力更是令人驚訝,如在鋼絲上表演驚險動作的雜技演員,在平衡木上做出高難動作的體操健兒……那么,人體的這種保持平衡的能力是哪里來的呢?原來,在人的顱骨內有一個小而結構十分復雜的內耳。醫生們發現,當人們患有內耳疾病時,就會步履(Lǚ)蹣(Pán)跚(Shān),站立不穩;有的還會出現持續的、不能自主的眼球震顫,左右兩個眼球像鐘擺一樣地來回擺動,怪嚇人的;也有的會覺得天旋地轉,頭暈難忍,這就是典型的梅尼埃癥(以前一直叫做美尼爾氏癥)。
主宰人的平衡能力的是內耳中的半規管和半規管前的兩個囊狀結構。半規管是分別處于3個互相垂直的平面的管道。當頭部在三維空間發生位置變化時,半規管的內部組織會把這種信息傳到大腦中樞;而那兩個囊狀結構則專門感受頭部處于靜止時的位置,以及前進、后退、升降等直線運動。
神經中樞正是從內耳的這兩個部分獲得人在運動時的種種信息,從而做出反應,糾正可能破壞身體平衡的動作,使人體保持平衡的。
啟蒙小語:
親愛的小朋友,看了上面的文字后,你明白人體的平衡能力是從哪里來的了嗎?如果還沒明白的話,那就多看幾遍,或讓爸爸媽媽幫助你,給你講解講解。
【讀成語 長學問】
邯鄲學步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么學什么,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么模樣。
家里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Bāi)棒子,掰一個丟一個,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非常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后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于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啟蒙小語:
“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小朋友,你不想象邯鄲人那樣爬著走路吧?那你在走路時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記住了,千萬不要看某個人走路好看就跟著學啊,否則的話,你也可能不會走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