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封的記憶:東北抗聯教導旅揭秘
- 一鴻
- 1563字
- 2021-06-04 19:43:57
引 子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
——田漢《義勇軍進行曲》
2008年,在俄羅斯遠東邊疆區哈巴羅夫斯克市以西75公里、靠近中俄界河黑龍江的維·雅斯克村,當地居民發現了一座被雨水沖毀的二戰時期無名軍人墓地,墓中尸骨暴露在外。經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歷史研究部門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阿爾謝尼耶夫國家歷史博物館鑒定,這里掩埋的竟然是東北抗聯戰士的遺骨。遺骨共13具,分5個墓穴安葬,當地政府撥款保護,并立了標志和紀念碑。
東北抗聯的戰士怎么會被掩埋到異國他鄉呢?抗聯軍人墓的出現,揭開一段塵封已久的記憶。
位于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市也拉不佳鎮維·雅斯克村的抗聯烈士墓地(安然 攝)
據原蘇聯遠東軍區編制序列檔案記載,當年駐扎在哈巴羅夫斯克市也拉不佳鎮維·雅斯克村的這支部隊,是代號為8461的一支旅級戰斗部隊,其正式番號為蘇聯工農紅軍獨立步兵第八十八旅(以下簡稱“八十八旅”)。抗聯內部,則稱其為抗聯教導旅。據考證,這是當時蘇聯紅軍編制序列中唯一一支由蘇方授予蘇軍正式番號,而由中共東北黨組織直接領導、主要由東北抗聯戰士組成的部隊,也是一支能夠遂行偵察、潛伏、捕俘、破襲、無線電偵聽等特種作戰任務的部隊。由于當時蘇日關系處在特殊時期,這支以日本占領下的東北地區為作戰地域的部隊被刻意地掩藏起來。出于各自的原因,盡管雙方都知道這支部隊的存在,但都不愿揭穿這個事實。加之這支部隊存在的時間很短,從1942年8月正式成軍到1945年10月撤銷番號,僅僅3年多的時間,就更顯得神秘莫測,至今還不曾有系統全面的文字記載。
歲月荏苒,滄海桑田。
在抗戰結束63年后,隨著這13具抗聯戰士遺骸的出土,這支在東北抗戰中浴血奮戰卻又鮮為人知的特別部隊終于破冰而出,一段冰封了60余年的記憶,終于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近些年八十八旅歷史研究會會長安然先生走訪、調查過的原八十八旅老戰士近50位,有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的黑龍江省軍區原副司令員王明貴、黑龍江省原省長陳雷、撫順電廠原行政處長郝鳳武、軍委總軍械部原雷達局副局長于保合、廣州空軍后勤部燃料部原副部長盧連峰、吉林化工廠離休干部閆繼哲、天津中醫醫院原黨委書記姜煥周、遼寧省原輕工業廳廳長單立志、吉林省軍區顧問王明、黑龍江省林業總局物資局原黨委書記張衛國、沈陽醫科大學原行政處長孟憲德、北京教育學院俄語教授王立平、宜昌市煙草公司原經理陸保平、黑龍江省政協原副主席李敏、長春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莊鳳、全國人大常委會秘書局原副局長李在德、居住在鞍山的一等殘疾軍人張正恩、居住在依蘭縣的老兵吳玉清、居住在哈爾濱的原八十八旅二號農場戰士申連玉、居住在沈陽的原蘇聯遠東邊防軍野戰醫院護士王玉環、居住在沈陽的原蘇聯遠東邊防軍野戰醫院警衛班長兼翻譯周淑玲等等。隨著時光的流逝,截至2014年,全國仍健在的八十八旅老兵僅存10位。那些老戰士年事已高,有的早已經癱瘓在床,但幾乎都跟我們提起過原蘇聯遠東哈巴羅夫斯克附近一個叫維·雅斯克的小村莊,說起木刻楞 木刻楞 木刻楞:俄羅斯族典型的民居,主要是用原木和苔蘚建筑,具有冬暖夏涼、結實耐用等優點。 、黑列巴
黑列巴 黑列巴:俄羅斯人的主食,也叫黑面包,由蕎麥、燕麥等原料烤制而成,顏色較深。 、大馬哈魚、白樺樹、轉盤槍
轉盤槍 轉盤槍: PPSh41 式7.62mm 沖鋒槍,二戰名槍,71 發彈鼓供彈,火力猛,俗稱轉盤槍。 ,說起他們在異國的軍旅生活,說起他們從那里出發踏上復國之路,說起他們犧牲的戰友,還有他們的愛情,無不老淚橫流,唏噓不已。
2015 年5 月,筆者在哈巴羅夫斯克市維·雅斯克村八十八旅公墓前獻花憑吊
2014年恰逢甲午,120年前的甲午戰敗成為國人回首歷史的焦點,而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日本投降70周年,為了慰藉那些活著或者逝去的老兵們,筆者愿用挖掘出的真實歷史謳歌他們的豐功偉績。
關于他們的故事,還要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說起,隨著柳條湖南滿鐵路的一聲爆炸,他們的人生轉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