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封的記憶:東北抗聯教導旅揭秘
- 一鴻
- 4998字
- 2021-06-04 19:44:01
一、 大兵壓境
1937年在華北爆發“七七事變”后,國民政府宣布全面抗戰。東北抗日聯軍各軍先后進行改編,將11個軍合編為3路軍。即第一路軍,由抗聯第一、二軍組成,總指揮兼政委楊靖宇,副總指揮王德泰;第二路軍,由抗聯第四、五、七、八、十軍組成,總指揮兼政委周保中,副總指揮趙尚志;第三路軍,由抗聯第三、六、九、十一軍組成,總指揮張壽篯,政委馮仲云。
然而華北的戰事虎頭蛇尾,轟轟烈烈的抗戰很快演變成全面的潰敗,連閻錫山都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老窩太原。日軍一直推到武漢,在軍事上占了優勢,但隨著戰線的延長,兵力就顯得不夠用了。所以從1938年10月起,日軍便基本停止了對華中正面戰場的進攻,回過頭來對付后方的抗日力量。東北是日本帝國主義推行大陸政策的重要基地和全面侵華的后方,東北抗日聯軍的發展壯大以及抗日游擊戰爭區域的擴大,特別是南滿抗聯一路軍發動的聲勢浩大的西征,牽制了關東軍的主要兵力。為消除后顧之憂,日軍從1938年后不斷向東北增兵,由1937年的4個師團增至8個師團,兵力由1934年的30萬增加到1938年的50萬。1939年日軍在東北的兵力已達70萬,到1941年號稱百萬。
1934年3月,偽滿洲國實行帝制,偽滿洲國皇帝溥儀以“陸海軍大元帥”的名義,正式將偽滿洲國軍的指揮大權委托給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并要求偽軍官兵與“盟邦”(日軍)將士親善提攜,渾然如一。7月1日將各省偽警備司令部改為軍管區,各偽軍管區分別負責本管區內的地方治安,參加鎮壓東北人民和打擊抗日武裝力量的活動,逐步將偽軍改造成完全由日本關東軍控制的附庸軍。
為消滅東北抗日聯軍,討伐的規模越來越大,手段也越來越殘酷。
鬼子最狠毒的一招,就是1938年起在集團部落的基礎上推行的“歸屯并戶”。所謂歸屯并戶,就是把散居在游擊區、根據地邊緣的農戶合并到大的屯子中,繞著屯子建圍墻、挖壕溝,設部隊警戒。合并起來的大屯,其實就是集中營,被中國人稱為“人圈”。歸屯并戶幾乎隔絕了抗聯與老百姓的所有聯系,也斷絕了抗聯的所有補給供應。
就拿湯原太平川集團部落來說,關東軍為切斷太平川一帶群眾與抗日聯軍的聯系,在1936年11月第一次大圈屯,用刺刀逼群眾歸屯并戶。還以通匪抗日等罪名抓走30多人,砍了10個腦袋。
轉年春節大年初一,第二次大圈屯開始。天剛亮,太平川附近村屯盡被敵人嚴密包圍,敵人逐戶驅趕群眾,放火燒房。同時在各屯抓走108名群眾,由漢奸指認“反滿抗日分子”68人,解送日軍憲兵隊,多數人被直接塞到湯旺河冰窟之中。日偽兩次歸屯并戶殺害了110多人。來年開春湯旺河里的大鮎魚又大又肥,卻沒有一個人敢吃,有人言之鑿鑿地說,看見魚肚子里有人指甲。
高墻深壕是集團部落的特征
通過歸屯并戶,太平川大屯并入附近齊家屯、姜家屯、溫家屯等12個村屯379戶居民,日偽劃定南北660米、東西600米范圍,筑起3米高圍墻,外挖1米寬、1.5米深水壕,壕外設有5尺高鐵刺網,四周設有大小9個炮臺。群眾圈在其中如入牢籠,出村要路牌,上山要執照,每家存糧不得超過三天。
村民在日軍的刺刀下修筑集團部落的高墻深壕
歸屯并戶
這個狠毒的計策讓東北抗聯受到了致命的打擊。
有個老抗聯戰士后來回憶說:“世界上還從來沒有一支軍隊,像東北抗聯這樣,無論是總司令還是普通士兵,在10多年的時間里時刻面臨著餓死、凍死和戰死的威脅。”
1938年11月,駐扎寶清楊榮圍子的日軍永野討伐隊在偽滿洲國靖安軍一個連的協同下,對三江地區的抗聯部隊開始了第二次秋冬大討伐。
從下了第一場雪之后,日本人的伐木場、農莊被襲擊的消息陸續傳來,永野命令參謀立刻策劃第二次秋冬大討伐。根據他的判斷,抗聯肯定是因為沒有糧食和棉衣過冬才冒險出來活動的,通常情況下他們是不會在容易留下他們的足跡的冬季出來的。
11月15日那天下雪了,第二次秋冬大討伐開始。
一連多日,討伐隊跋涉在冰天雪地的深山老林里,雖然他們穿著翻毛的皮大衣,腳蹬氈靴,但凍傷還是時有發生。他們沿著10月份剛剛討伐過的路線前進,有時能看到上次被他們燒毀的抗聯的馬架子和已經沒有了頭顱的尸體,那些人里有戰死的馬胡子,有些則是進山燒炭打獵的“良民”——為了每次討伐都有“輝煌”的戰績,用老百姓的頭充數是常有的事。
10月的第一次討伐,在叛徒的帶領下,雖然破壞了不少抗聯儲存過冬食物的密營,但抗聯比討伐隊更靈活,似乎跳出了包圍圈,消失在密林中。這次,抗聯第六軍一師主力參加西征,只留下一些后方機關,讓永野討伐隊鉆了空子。
情報很準確,再加上有叛變的抗聯人員做向導,討伐隊一開始就咬住了一股抗聯。戰斗在三道河子一帶最先打響,永野命令部隊盡可能迅速收縮包圍圈,別讓抗聯跑進老林子。開始抗聯的抵抗還是很激烈的,討伐隊把一個山頭團團包圍,還擊槍聲不算密集,可槍槍致命,東一槍、西一槍,尤其是一挺輕機槍,很飄忽,有特點的三連發,像掃過湖面的秋風,濺起雪花的地方,每每有士兵倒下。永野派人從側后偷襲上去,卻踩到了詭雷(用日軍的小甜瓜手榴彈,拉出引信改的地雷)上。
永野下令集中所有的迫擊炮和擲彈筒向山頂轟擊。在一切都平靜下來以后,爬上山頭的永野只看到了密密麻麻的彈殼和一名倒在血泊中的抗聯士兵,他的身邊擺著那挺令他們吃盡苦頭的歪把子輕機槍,還有三八步騎槍和駁殼槍,原來這名戰士在山頭的四個方向擺好各種武器,向四面放槍,打了一晌午,讓永野還以為逮到了大魚。
被日軍永野討伐隊包圍的抗聯密營
在這支討伐隊里有一個叫鈴木的軍官,來自大阪一個商人家庭,他有一架父親從德國帶來的徠卡相機,像個寶貝似的用貂皮做了個保溫套,經常拍下冰雪中搜索前進的士兵。
倒木,雪窩子,日軍士兵的靴子里濕漉漉的,凍傷讓他們吃盡了苦頭,可是這次關東軍司令部規定的討伐策略不允許他們停止追擊,給抗聯喘息的時間。
有時候,不知從哪兒打來一槍,就會有名日軍士兵“幸運”地結束這種磨難。然后就是漫無目的的還擊,最后可能只找到幾顆彈殼。這幾天貓捉老鼠式的戰斗讓鈴木他們“義憤填膺”,不過他發現抗聯還擊的槍聲越來越稀疏,痕跡也越來越清晰了。
在一個不知名的山溝里,他們在雪地上發現了一些痕跡。雖然腳印被松枝掃過,但時間不長,還沒有被雪蓋住。討伐隊就追蹤雪地上留下的痕跡一路而來,最后在樹林深處的一個山坡下面,發現了一座冰雪覆蓋的馬架子。沒有炊煙、沒有人影,只有一行模糊的腳印。
討伐隊還是很謹慎,小心翼翼地包圍上去。
鈴木所在的師團,被稱做“大阪師團”,絕大多數官兵來自大阪,他們瞧不起那些來自北海道的打仗拼命的鄉巴佬。他們有個信條,打不贏就跑,不能占便宜的戰斗就不打。發現抗聯的蹤跡,就包圍上去,喊話,勸降。
這次也不例外,鈴木命令向導,也就是那個抗聯的叛徒喊話勸降。向馬架子開兩槍警告,馬架子里啪啪飛出兩顆子彈,打在鈴木身旁的樹干上。鈴木下令還擊,機槍打得馬架子門前雪花飛濺。又有一顆子彈從馬架子里飛出,一個日軍倒下。鈴木讓手下掩蔽好,他不著急。他們有偽靖安軍的馬爬犁送來的凍餃子,有的是時間,他不想再上抗聯的當了。抗聯的槍法簡直是神奇,尤其是被中國人稱為駁殼槍的德國毛瑟自動手槍,簡直被抗聯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本來那種槍因為有連發,很容易跳彈,但在抗聯戰士手里,不僅成了小機槍,還神準。
鈴木命人把馬架子圍起來,放出警戒哨,隔一會兒放兩槍。燃起篝火,烤著火,喝著燒酒,等待。
勸降的人換了幾撥,很長時間也沒見里面有動靜。
鈴木終于忍不住了,下令手下進去看看。
馬架子就是那種半地下的地窨子,上面用整根的原木搭成屋頂,很隱蔽。鈴木鉆進了那個冷得像冰窟一樣的馬架子,看到了這樣一幅場景:
一男一女兩個看不清歲數的人相擁著躺在地上,地上的血已經凝固,他們的頭發亂糟糟的,皮膚干縮蠟黃。男人手邊一支張開機頭的駁殼槍,打開檢查,只剩下一顆子彈。女人身后,屋角還立著兩支卸掉槍栓的三八大蓋,沒有找到一顆糧食,甚至火坑里都是冰涼的。那兩個男女緊緊地抱在一起,手下人想把這兩個人拽開,沒拽動。再上來個人,一邊一個使勁一拉,這時眾人才發現,這一男一女胸前各插著一把刺刀。原來他們是因為沒有子彈了,就卸下刺刀頂在胸口上,同時抱緊,刺刀就會刺進對方的心臟。
屋里的人皆無語。
鈴木不忍再照相,他命令把這兩個人按原樣放在一起,將木架子燒毀,坍塌的木架子算是這兩個相愛的人的墳塋,盡管他們曾經是敵手。
為了消滅東北抗日聯軍,關東軍是不惜血本的。
從時間上劃分,日偽當局對東北抗日武裝的清剿前后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偽滿洲國成立至1933年10月,主要討伐東北各地的抗日義勇軍。第二階段是從1933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主要以反滿抗日的抗日聯合軍為目標。第三階段是1936年10月以后,主要以東北抗日聯軍為目標。
1937 年駐三江省日軍討伐隊在圍剿抗日部隊作戰結束后返營
為了堵截楊靖宇的抗聯一路軍西征,1936年夏季,日偽軍進行的東邊道北部重點大討伐也是二期肅正計劃的一部分。
“七七事變”后,三江省(現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地區聚集了東北抗日聯軍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各軍,異常活躍。他們先是在土龍山暴動中,擊斃日軍坂原聯隊長。1937年5月又襲擊湯原縣,打死參事官。1937年12月7日,敵偽譽為“建國之礎”的關東軍顧問官、協和會中央指導部顧問官金東漢,被抗聯十一軍祁致中部誘殺。
祁致中(1913-1939),原名祁寶堂, 1933年6月組織東北山林義勇軍。1935年2月經夏云杰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夏“明山隊”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獨立師,祁致中任師長。1937年10月獨立師擴編為第十一軍,祁致中任軍長。1938年年初去蘇聯,被關押一年半。1939年6月下旬任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部副官長,返回黑龍江省嘉蔭縣,7月2日被錯誤處死。東北解放后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祁致中軍長畫像
這個金東漢可謂有著奇特人生經歷的人物。他是朝鮮人,早在十月革命初期就在蘇聯加入了共產黨,曾任高麗共產黨軍事部委員和軍官團團長,后在蘇聯伊爾庫茨克軍事學校學習,加入蘇聯遠東紅軍,官至副團長。后與吳佩孚搭上關系,第三次直奉戰爭中被任命為一路軍司令。這個人熟悉共產黨的組織、紀律和工作模式,策劃的“民生團離間計劃” 引發東滿共產黨組織內部相互斗爭乃至殺戮,造成巨大損失。其后的間島協會特務組織,僅成立9個月,就破壞了吉東地下黨基層組織和地下聯絡站170處。金東漢是對抗聯作戰中日軍最得力的鷹犬之一,他的死對關東軍的打擊最主要的還是士氣,因此日本人在金東漢死后兩年才公布消息。
在東北抗日聯軍英勇作戰的影響下,松花江下游地區廣大群眾抗日情緒高漲,黨的地下組織等都有很大發展,偽軍嘩變投向抗聯的事件不斷發生,戰火有引向偽滿洲國中心的趨勢。
山城鎮關東軍東邊道警備司令部
為此,關東軍決定成立“討伐軍司令部”,下轄關東軍第四師團,偽滿洲國軍混成第六、十六、二十三、二十七、二十八旅及偽靖安軍4個團,偽興安軍支隊,同時動員各地的日本憲兵、特別班、警察、自衛團配合行動,進行第三期“治安肅正”。
在總結前兩階段討伐經驗的基礎上,關東軍司令部調集了10萬兵力,對活躍在東南滿和松花江下游地區的東北抗日聯軍進行瘋狂大討伐。同前兩階段相比,除兵力大大增加外,其手段也更狡猾、更殘酷。
歸屯并戶和集團部落實行得更加徹底,把靠近抗聯游擊區的老百姓回遷,燒村社,荒廢良田,使抗聯與百姓徹底隔絕。在軍事部署上,主要采取討伐主力部隊與當地軍警憲特相結合,分區包圍,步步為營,肅清一地鞏固一地的手段,即所謂“篦梳式”“踩踏式”,對抗聯進行長期的追擊、搜索、突襲,并由南到北,再由北到南,反復地、連續地進行圍剿。
關東軍司令梅津美治郎聽取野副討伐的匯報
冬季進山討伐的野副討伐
配屬給野副討伐隊進行空中偵察的飛機
1939年夏天,新任日本關東軍司令梅津美治郎到任后發布的第一號命令中,把楊靖宇列為偽滿洲國第一號“心腹大患”,懸賞兩萬元收買他的人頭。與此同時,梅津美治郎調集偽滿洲國所有能動用的機動兵力,對楊靖宇和抗聯第一路軍進行一次徹底的大討伐。關東軍特別任命長春獨立守備隊長官野副昌德少將為總指揮,統領通化、吉林、延邊三地的軍警憲特發動大規模討伐,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為“野副大討伐”。由剿滅北滿抗聯立下“赫赫戰功”的偽三江省特務頭目北部邦雄任參謀本部長。日軍在抗聯游擊區制造“無人區”,焚毀所有可供抗聯住宿的房屋;將“小集團部落”并入“大集團部落”,每個“部落”深溝高壘,戒備森嚴;采取連坐法,“一人通匪,全家殺頭”。
野副大討伐的始作俑者野副昌德
日偽這次大討伐是經過周密準備的。起初準備用3個月時間“清除全部匪團,其預算為300萬元”,后來確定治標與治本相結合,時間延長一年半,經費增至3000萬元。